嵊州新闻网  > > 乡镇网闻  > > 下王  > > 村落文化
村落文化

下王镇:昔日革命老区 今朝旅游强镇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裘冬梅 朱宵洁 2011年06月30日 

  一路山水,一路心情。与以往任何一次去下王镇采访不同,这次赴下王的目的是采访革命老区,采访老区那些幸存的老革命。

  车子在蜿蜒的山路上行进,心思也曲曲折折地起伏:这青釉一样的山水,这水墨一样的山村,当年曾奔波过革命先驱多少风尘仆仆的身影,上演过先辈们多少浴血奋战的场景。

  一位有7枚纪念章的老军人

  很快到了向往中的下王,在镇政府工作人员马科丽的陪同下,记者首先走访了革命老军人童元朝。

  童元朝今年已经87岁了,脸色红润,一个人居住在两间小平房里。知道我们的来意后,老人慢慢打开了遥远的记忆。

  1944年,童元朝20岁,正是三五支队在四明山艰苦抗日的年代。那些隐蔽在山上的游击队员,老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打一场又一场漂亮仗。在红色革命的影响下,很多下王人也上山参了军,入了队。

  当时,童元朝一家四口,父亲、母亲和一个姐姐。一家人靠租种人家的田地为生。“到处受压迫,受剥削。”后来,40多岁的父亲童炳高拉着20岁的童元朝于一个深夜里,去慈溪县的陆家埠投奔了三五支队。童元朝当炮兵,父亲当炊事员。

  在童元朝的记忆中,三五支队与日本鬼子打游击时,作战灵活,充满了机智。他们先后与鬼子经过37次战斗。碰到小分队的鬼子,三五支队毫不犹豫地将他们包围起来消灭干净,遇到大部队的鬼子,他们则和敌人开展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游击战术。抗战胜利后,童元朝父子随军北撤到山东。此后,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童元朝一直穿梭在炮火之中,一直到抗美援朝结束,他才转业回家。

  现在,老人斑驳的记忆已经渐次退场,采访接近尾声时,他找出了许多证书和奖章,其中有7枚纪念章。一本本,一枚枚向我们展示着,就像展示他的烽火岁月。

  一位“拎着自己的头”送信的地下交通员

  浙东游击主力北撤后,国民党浙保二团到嵊新奉地区进行清剿。同时,嵊县国民党反动派也在各区成立“清乡”委员会,“自新”委员会,逮捕共产党员和有嫌疑群众。

  在这种情势下,根据四明山地区特派员刘清扬的“秘密、分散、隐蔽”的指示,处境十分困难和危险的邵明、丁友灿、方初等只得存身于深山野林,坚持隐蔽在四明山区。下王镇的车弄、沙畈、裘村岭、毛鸟、梅坑、樟家田、青岩庄、泉岗、小溪、石舍等地都成了他们隐蔽藏身的地方,有时一个晚上要转移好几个地方,过着极端艰苦而又随时有可能被敌人“清剿”的危险日子。

  朱家有老人是当年的地下交通员。他不仅承担起送信的重任,还经常给“三五支队”送饭送菜。

  在朱家有那几间低矮的泥屋内最多的一次曾经接待过230多位三五支队的队员。为了让这批革命志士安全转移出去,他每次都是“拎着自己的头”冒死前往各个地下交通点送信。

  告别了老人,我们来到毛鸟自然村山脚下的“三五支队史料陈列室”,为了让后人能铭记老区人民当年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昭示红色革命的历史遗迹,下王镇两位勤劳致富的有识之士,投资百余万元建起了革命老区红色体验基地。

  如今,勤劳的老区人民利用山清水秀的资源优势,除了开发出数万亩的茶叶、烤笋、板栗等等农产品基地外,还抢抓机遇,开发了漂流、度假村、滑草场等旅游项目。革命老区不仅成了后人缅怀革命先烈的场所,也成了新兴的旅游强镇。



编辑:乡镇网闻


嵊州新闻网主办 http://sznews.zjol.com.cn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