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新闻网  > > 乡镇网闻  > > 下王  > > 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

百年下王,一首传唱不绝的红歌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下王镇 2011年09月01日 

  下王镇位于嵊州市东北部边缘,四明山主峰北面,距市区27公里。东与余姚市交界,南与黄泽、北漳镇和浦口街道接壤,西与仙岩镇毗邻,北与三界镇连接并与上虞市相邻。全镇面积约90平方公里,人口近1.4万,辖19个行政村。

  下王镇是浙江省命名的革命老区镇,镇辖42个行政村(现已合并为21个行政村)都是老区村。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中,这里曾演绎过一幕幕的风云变幻,激荡着一阵阵的慷慨豪情,回响着一曲曲的红色旋律……

  百年前的辉煌,如那幢高楼,令人仰望

  在泉岗村高高的一个山顶上,矗立着一幢豪华气派的欧式小洋楼,这便是俞丹屏的故居。一个世纪以来,这幢高楼历经风雨变迁,依然不改风采,如一位尽职的卫士,在默默守护着泉岗村的百姓,守护着下王这一片灵山秀水。

  俞丹屏出生在下王镇泉岗村,辛亥革命期间,他作为浙江光复会的骨干会员,在光复杭州、攻克南京的战斗中立下汗马功劳,被推举为众议院议员。之后,俞丹屏致力于实业救国,在杭州办起了浙江省最早的电灯公司、造纸厂;改良了蚕种,开办了西湖蚕种制造场,办起了缫丝厂,成为我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驱。

  俞丹屏是一位爱乡楷模,自辛亥革命到抗战爆发,他先后为家乡出资修路办场,建造学校,赈灾济贫。1914年他出资在泉岗村创办了启祥小学,免费让村里的儿童入学,普及了山区教育,培养了人才。与此同时,他还把村里以及下王一带一些有文化有志向的年轻人带到杭州发展,致使大量下王人得以走出大山,在城市发展。目前,从泉岗村走出去的俞姓人在杭州已超过一千多人,总数与村里居民不相上下。

  对于下王这片隐逸的土地来说,俞丹屏时代象征着一种辉煌的高度。事实上,那个时代,除了泉岗村之外,下王、上店等村同样也有不少豪门大户,而今日下王集镇所在的街道两边,当年曾是一排排整齐的二层木结构店铺,不仅下王一带的百姓来此购物,就连三界上虞余姚一带的百姓也会赶来这里集市,可见生意之兴隆,影响之大。对于那时下王的繁盛,作家胡兰成在《今生今世》中也有过描述,当年他到余姚芦田迎亲,走的就是从下王经泉岗村的山路,而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曾给年轻时的胡兰成留下深刻印象,认为此地虽深处山间,却生活富庶,民风开化。

  只可惜,那些繁华的景象,在抗日战争开始后,就惨遭浩劫。下王的那些店铺,被日本人用一把大火烧得精光,大火蔓延了三天三夜,而之后,下王也就渐渐衰落,归于寂静。现在,走进下王的许多村落里,还能看到一座一座荒落破败的老台门,便是那个时代留下的历史残骸。

  抗战时的烽火,那激情岁月,令人难忘

  据泉岗村俞氏家谱记载,当年他们的祖先打猎路过此地,见此地山清水秀,可以远避战乱之苦,最终选择在这里定居。一千多年来,下王这块土地正如先祖所预料的那样,安逸宁静,人们在这里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读生活。然而,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期,当抗战的硝烟在中国弥漫,下王这片远离尘嚣的桃花源还是未能幸免,并最终抒写了一段充满红色激情的光辉岁月。

  1941年2月,党中央作出了开辟浙东敌后根据地的决定。当年5月起,中共浦东工委领导的武装分批南渡杭州湾到浙东,会同地方党和地方抗日武装,开辟了三北游击根据地。1942年6、7月,谭启龙、何克希等一批干部抵达三北,不久即建立了浙东区党委和三北游击司令部。1943年4月,浙东区党委和三北游击司令部移驻梁弄,形成以四明山为中心的浙东抗日根据地。

  由于地处四明山麓,境内崇山峻岭密布,地理环境复杂,尤其是这里民风淳朴,百姓勤劳而又正义,不久,下王镇沙弄村便成为“三五支队”的一个重要交通站,为浙东游击纵队不断巩固根据地奠定了基础。事实上,当年下王镇的大部分村都有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三五支队”的战斗,一些农家成了伤员养伤的临时居所,不少村子还承担起了地下军库和粮仓的职责,解决了部队的后顾之忧。今天,当年的地下交通员依然健在,每当回忆起那一段风云激荡的岁月,老人总是无限自豪与荣光。

  此外,在面对鬼子肆意践踏家园的时候,英勇的下王人民并没有退缩。当年鬼子放火烧毁下王商业界的时候,遭到了下王人民的顽强反抗,尽管最终商业街的辉煌景象还是化为乌有,但下王人民与敌人浴血奋战的场景永远地印在了历史的记忆深处。至今,在下王村一个小山头的一座破旧石碑上,还记录着当年的那场战斗,激励着后人前赴后继。

  2009年,为纪念“三五支队”在下王抗战的光辉历史,一个以红色为主题的体验型旅游项目——四明山激情岁月体验营隆重开放。景区建成以来,已先后接待了数十万游客,成为下王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支点,一个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一个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六十年的变迁,如沧海桑田,令人感慨

  如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解放后的下王镇曾经满目疮痍,而且,由于受交通地理等因素的制约,这里的生产生活条件更加艰苦。风雨飘摇中的茅屋,很多人无力及时翻建;产量有限的茶叶、大米和果蔬,几乎无法填饱人们的肚子;自家纺织的棉麻衣布,却无法让儿女温暖过冬;前面是岭后面是山的恶劣环境,使许多小伙子无法成家……那时候,革命老区、偏远山区、贫困地区成了下王的标签,下王人在那里过着沉默灰暗的日子。

  然而,下王毕竟是一片跃动着红色激情的土地,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山坳,这里的山花便迅速烂漫开放。人们的思想解放了,发展的观念转变了,他们把祖辈传下来的茶叶做成名茶,把大米果蔬推向市场,甚至把这里的清澈山泉也加工成了矿泉水,打出了下王无公害的品牌。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土地,在这时候显得风生水起,成了广大农民创业致富的崭新基地。在此基础上,勤劳的下王人并不拘泥于从土地上创造财富,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外出创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大胆搏击,用智慧和汗水抒写了一个个美丽的故事。三十多年来,下王农民的人均收入已从当初的几百元上升到了2010年的8400多元,村级集体经济也从最初的个位数提高至2010年的137.4万元;他们在自己的家园里建起了一幢幢新楼,筑起了一条条平坦的新路,喝上了清澈甘甜的自来水,山里人过上了前所未有的好日子。

  如今,下王镇正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保护青山绿水,建设美丽家园”为主旨,他们把绿化、洁化、文化、美化作为主要内容,一方面着力抓好环境整治工作,另一方面着力抓好乡风文明与社会保障,努力使山区的人居环境更加优美,生产条件更加优越,社会生活更加和谐。近五年来,全镇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已经超过1500万元,用于社会事业建设的资金同样不下1000万元。走进下王镇,整洁的环境,美丽的村庄,淳朴的民风扑面而来,一个个古老的山村正焕发出时代的容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日下王,正在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胜地。依托自己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短短两三年时间,一个总投资约2000万元,包括清溪漂流、四明山激情岁月体验营、覆卮山度假村、高山滑草场等项目的十八都江风景旅游区初具规模, 2009年,下王镇被命名为省级生态镇和浙江省旅游强乡镇;2010年,十八都江风景旅游区被命名为国家“AAA”级景区,泉岗村被命名为省级特色旅游村。生态旅游正在成为下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今日下王的一张亮丽名片。

  不过,下王这些年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扶持。也许是有赖于革命老区这块金字招牌,下王一直都备受社会的关注与关爱,近五年来,仅是结对帮扶的资金就达1000多万元,为推进下王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支撑。当然,最值得期待的还是通过扶贫资金正在开发的几个项目,如石舍电站、市农办牵头投建的“连心创业园”项目等。这些项目的建成,将从长效上化结对扶贫为开发扶贫,化输血为造血,为下王镇各村集体经济的进一步脱贫打下扎实基础。

  进入“十二五”以来,下王镇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扬帆起航。他们确立了“生态立镇、旅游强镇”的发展战略,将打造浙江省生态旅游特色乡镇作为主要目标;将着力通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富民强镇,通过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

  这是一张美好的蓝图,催人奋进,令人向往。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张蓝图最终必将变成现实,下王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编辑:乡镇网闻


嵊州新闻网主办 http://sznews.zjol.com.cn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