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钱氏共同的祖先是唐末五代十国中的吴越国国王钱镠,谥武肃。吴越国位于今浙江全境及江苏的苏州(含今上海等地)和福建的福州。地域虽小,但有国时间最长,先后达72年,历三世五王。这五王是钱镠及其七子元瓘、元瓘的六子宏佑、七子宏倧、九子宏俶。因“宏”为避宋高祖讳才去宏,单名俶。
去过杭州的人,知道在杭州宝石山上有座造型特异的保俶塔。该塔是钱俶的舅舅吴延爽因钱俶纳土归宋去汴京觐见宋太宗,为保俶平安而建,初名应天塔,改名保俶塔。近年在杭州南屏山重建的雷峰塔是钱俶妃子黄氏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八月钱俶進京前建成,初名黄妃塔。在南屏山下,旧有雷姓人家居于塔旁,因世俗之见,叫成雷峰塔了。塔在南屏山上,每当夕阳西下,塔影波光,相映成趣,故名“雷峰夕照”,成为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塔建造时,原定13级高1000尺,用来藏佛螺发髻和八万四千卷经,后因财力不足,改7级,又因信风水家言,只造5级。底层高约12米,以上每层约8米。传说中有7级,实属误传。
俶有九子,第八子惟演与当时杨亿、刘子仪齐名。官居右屯卫将军、赠太师令、兼中师令。著有《金坡遗事》、《秦王供奉录》、《家王故事》、《典懿集》、《册府元龟》等一千多卷。钱氏的《庆系谱》(前面还有武肃王制定的《大宗谱》80代)是惟演开始编纂的,尊武肃王为第一世祖,所以各地钱氏宗谱都从武肃王为第一世算起。钱氏在嵊已有800多年历史,达28000多人,为嵊州姓氏中的第5位,分布在21个乡镇街道,居住长乐镇的占一半还多,成了嵊州一大望族。
嵊州钱氏多是惟演后裔,唯北漳钱氏是武肃王的第二个儿子元玑的子嗣。现在很多年轻人及在外地工作多年的嵊州钱氏后裔已不知自己的祖先和支派,特简略叙述于下。剡源钱氏星罗棋布
剡源钱氏始迁祖钱奎,是惟演的长子暧的孙子。暧于宋真宗时特赐進士及第,官至兵部郎中太常卿,配妻郭氏,是宋仁宗郭皇后的妹妹,生七子,第六子景绚,宋神宗元年(1068年)拜左藏库史,未几卒于官廨,只生一子名奎。按武肃王为第一世排列,奎是第七世,生于治平丁未(1067年),宣和六年(1124)以祖荫拜越州司理参军(掌狱讼的官),值靖康之乱(1126年),北宋都城陷落,徽、钦两帝被掳。翌年,宋室南迁于杭州建都,是为南宋开始。时,奎仰望北方汴京,已无家可归,只好带了家眷出走,先到暨阳(今诸暨)江藻安顿下来。今江藻的钱氏是奎第四个儿子实之的后裔。后来奎又游览到嵊县剡源乡崇安里(今剡源水库的地段)属西白山东麓,看到这里名山拱峙,秀水重环,风景特佳,遂按当时风俗,相其阴阳,审其四象,筑室其中。奎有七个儿子,就让幼子宇之留居在崇安里。至宇之的儿子芗置刘氏田建宅,故名刘田。因刘与镠谐音,为避讳,改琼田,即今瑠田。
宇之字光寿,号嶷,生大观丁亥(1107年),天资超群,深究性学,绍兴元年(1131年)应贤良方正科,征召为国子助教,归田后,回到瑠田,于隆兴元年(1161年)遵父遗训,建五王庙于村南狮子岩与象鼻山之口。庙前就是潺潺的剡溪由北向南流淌。宇之生六个儿子:芗、莳、荪、蕙、芝、茝,以后分居瑠田、竹溪、前村,其后裔又散居各地,星罗棋布。
芗、莳居瑠田为剡源派瑠田分支,芗生两子,以后均无嗣。
莳生四子,只有第三子扬祖有嗣。扬祖官庐陵令,升吉安郡守,有三子:弓、弼、张。弓和张以后乏嗣。因此,芗、莳两支最后都由弼兼祧。
弼任嘉兴节度使,生二子:涯、浒。因涯传到21世乏嗣,故今日的瑠田分支均是浒的后裔。浒传到14世分暠和晨,晨徙大昆。暠生二子:原载、原聪。原载、原聪各生四子,至此已是第17世,开始繁衍,分成上四房和下四房,大多数分居西白山东麓。其分布地点如下:
上大房时中,这一支人丁最旺,瑠田在村口、村中、上段建有祠堂三个,都是为纪念时中的子嗣湲、昭、忱三人。其分支有石璜、张家、楼家、金村、莲圹,道场和郯城及北乡的谢岩。三界茶园头钱氏是谢岩分支。
上二房时和的后裔居白雁坑、冷坞、董家坑、里大坑、湖头。留在瑠田的后裔中于民国时期有从军国民党部队,也有的当上了军官,于解放前夕随军去台湾。
上三房时达的后裔分住在王公坑、庙下坂、罗松、苳村、王仪堂。现今山口钱氏的始迁祖是立化、立佑、立朝、立佩、立仙兄弟五人。他们还建有敦睦堂、思成堂和慎微堂三所。
上小房时良子嗣居岩头、上洋坂。
下大房时惠后裔居杜林、花园岗。周村坂属于杜林分支。
下二房时济一支人丁稀少,至今只剩几户。
下三房时泰开始时人丁尚兴旺,但传到25世乏嗣。
下小房时宁,字士安,号留耕,提倡“但留方寸土,留与子孙耕。”其后裔现居寺西园和杜塘。
剡源钱氏竹溪分支
开始,宇之的三子荪带了三个弟弟徙居栖岩。荪在栖岩是无嗣还是他住无记载。四子蕙和五子芝从栖岩走出于淳照四年(1177年)辗转到了竹溪,看到这里崇山峻岭,修竹满湾,中间有一个小平原,而且是江藻至瑠田的必经之地。他俩就在这里住下建起竹溪新村。芝在这里传到12世就乏嗣。因此,今日的竹溪钱氏都是蕙的后裔。
蕙传到17世有文三迁上周、连五徙石山头、子轩徙水坑。他们成了这三个村的始迁祖。留在竹溪的传到17世分惟一、惟三、惟八三房。惟一传到28世始徙董湾村。剩下的惟三、惟八分别住在竹溪的上村和下村,各建有祠堂。
今日竹溪,村前是高耸的群山,树木成林,四周茶园丛丛,毛竹成片,湾湾溪水,清澈流畅,既是茶乡,又是竹乡,资源丰富。交通也很方便。
剡源钱氏前村分支
宇之的小儿子茝于绍兴庚午(1150年)从栖岩至富润乡清演溪定居,传到12世生二子:轸、轼开始繁衍,其子嗣分居村南和村北,成了今天的北宅祖和南宅祖,地名钱村。后易名前村,谷来镇的石仓是前村钱氏的分支。
在前村,另有二支从长乐和剡源迁入。在过去曾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前村钱氏家长应由前迁入的茝的后裔担任。
长乐钱氏建成一大集镇
长乐钱氏是惟演第七子暐的后裔。暐少时英俊,读书过目成诵,官至殿中丞知仪州,赠光禄大夫。暐生七子,第四子景尧,有志好学,作文词达理充,如长江巨河沛然,莫能御之,历奉直大夫利州安抚史,知兴元府,政绩之伟遐迩共称。景尧生三子:稔、稹、稵。第二子稹,授朝散大夫。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陷汴,徽、钦两帝被俘,全家出逃,先至湖湘,后跟随会稽郡王景臻的长子荣国公忱到天台,在天台孟岸定居。稹生两子:介之、仝之。
介之字畿仲,生于宣和元年(1114年),是武肃王第八世孙。介之初任福州罗源县令,政多茂绩,继任婺州推官(主管司法)。介之于淳熙十二年(1185年)在乐清县沙岙独资建了一座石桥,桥上刻有“钱介之助”字,至今已八百多年,成了当地古迹。介之娶龙图阁直学士山阴薛宗熙之女,生有五子。因薛氏有奁田15顷在嵊,遂于淳熙四年(1177年)带了三子植、幼子楷历览会稽上游剡川,见长乐阳明里这块地方(即今长乐镇驻地),西有太白山,南有芦雪峰,山势奇异,中间是一大平原,景色宜人,就命植和楷卜筑土库台门(大约在九曲路地势较高的地段),相传此宅就是长乐太公始迁古宅,宅旁还有土库井。
朝奉郎钱植,字德茂。卜居长乐后,继承家业,克自勤勉,言行循规蹈矩,对人恭敬有礼,儒林俊彦称其为世家典范;赈贫恤弱,开义塾以训后学,闾里有相争不下者,公出一言以决之,莫不钦服,故人称小太丘云。
植娶新昌石氏大族开府待旦六世孙啓次女,讳双娘公主,生三子:长名继祖、字承志,宋嘉定十年丁丑(1217年)登吴潜榜特赐同进士出生,居村中,为中段始祖;次名扬祖(与剡源扬祖同名),字振芳,端平二年乙末(1235年)登吴叔告榜特赐文华殿第一,居村南,为前段始祖;幼名述祖,又名文姚,字舜芳,宋淳佑十年(1250年)登方逢辰榜进士,居村北,为后段始祖。
据传,长乐这块地方,早有叶、范、张、茅、裘、沈、蒋、过等姓氏散居于此。钱氏住下,发展很快,而且三个儿子,都上了皇榜,而其他姓氏有的衰落。那时讲“风水”,他们以为这块地方应该属于钱姓的驻地,其余的也就外迁了,最后只剩下钱姓一族。
长乐这块地方,原是南山江冲积起来的大沙滩,旧时《长乐八景》中就有《沙墩牧笛》一景,反映了那时有很多沙墩。经过几百年来钱氏子孙一代代改造到了清末已成了拥有三千烟灶,人口逾万的剡西大集镇。据说只有钱氏聚居的这样大的集镇在全国还是首屈一指。
长乐钱氏主要的房派有:中段除一支早已迁江西、绍兴,剩下的一支分里园,中园、外园和顒二十派,里园又分西边和东边。前段扬祖后裔已迁往丽水,现在的前段是后段的辉三太兆瑞过继的,下分四房:大房玉、二房琪、三房珦、四房璟。后段分厅屋下派、山门派、司训公派、八年派。
长乐房派多,人口多,建有十祠、十庙、十庵。十祠:追念总太公植的庆系堂,俗称大祠堂;祭祀中段始祖继祖公的光裕堂,俗称老祠堂;追念里园始祖16世宗雅的贻谷堂,俗称新祠堂;纪念前段二房始祖15世琪的敦厚堂,俗称新二房祠堂;纪念西房派17世善性的务本堂,俗称西房祠堂;纪念东房派17世善乐的永思堂,俗称八脚祠堂;纪念东房派17世善和的绳武堂,俗称下园祠堂;纪念东房派28和29世传琦和芳勤的遗经堂,俗称传芳祠堂;纪念司训公儿子15世的尚褧和尚直的源本堂,俗称大二房祠堂;纪念司训公幼子15世尚宾的智本堂,俗称花小祠堂。除上述外,各房派还建有规模较小的子玉公祠、南甸公祠、笃轩公祠、云樵公祠、日斋公祠、汝翼公祠、恒山公祠、日舫公祠、颐庵公祠、云山公祠、祥甫公祠等等至少30多个。我小时记得每年清明扫墓,要从总太公祭起,至少要在清明前半个月开始,一代一代祭扫,到清明后三天才能结束。
长乐钱氏后裔,已遍布全市各地,比较大的衍派有本镇的砩前、黄家岭头、石岭、姚姆山,甘霖镇的甘霖、罗村、张钱,南山的叶村、沙坵、劳玉山等,瓜绵椒衍。因限于篇幅,不一一赘述。
植的弟弟楷,同住长乐,亦娶新昌石氏第六女为妻,是双娘公主的妹妹,生五子,除幼子过继新昌外婆家,其余四人,开始时人丁兴旺,明清以来,没有记述,何因未详。近已查到从17世开始有一支徙竹溪村边定居繁衍生息,村名聚户。传到23世有子相者娶新昌俞万福之女,落户新昌梅渚平水庙,成了聚户的一个分支。
剡东钱氏是驸马景臻之后
惟演的第六子冀国公暄,字载阳,生于天禧二年戊午(1018年),元丰八年(1085年)薨。暄的第七子景臻,生于至和二年(1055年)于熙宁七年(1074年)娶仁宗第十女(昭淑贵妃周氏生)秦鲁贤穆明懿大长公主。景臻授安武军节度使、御史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驸马都尉、会稽郡王等职,靖康元年(1126年)薨于汴京。这一年,金兵陷汴,全家奉天子诏,长子忱奉母并带了景臻灵柩南迁,至镇江,仍居无定处,灵柩携带不便,决定暂葬于镇江丹徒县。绍兴元年(1131年)忱辗转到天台,天子赐公主第。公主薨于绍兴十二年(1140年),这时,才将景臻灵柩从镇江移至天台合葬于天台护国寺南山之阳。景臻有四子:忱、愕、愐、恺。剡东钱氏是恺的后裔。恺字乐道,历任武显大夫、加州防御使等职。
据《剡东钱氏宗谱》载,恺传至第10世华祖,华祖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乐剡川之胜,自江西安吉徙剡忠节乡(今北漳)定居。查1013年连华祖上溯到第5世暄尚未出生。第5世和第10世相差五代,前后实际上有六代,故其迁剡时间得推迟200年,大约在1213年左右,即嘉定年间(1208-1224年)。
华祖传至第四代(13世)分季七季八。再传三代,季七后裔分大生、大女肯、大立三房;季八后裔分细立、细寄、细僧三房,人丁开始兴旺,以后渐式微,直至大立后裔名有艮者生于顺治乙酉(1645年),卒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年仅33岁,其妻赵氏还只32岁,携两子鹤鼎、凤鼎徙阎宅(今沿宅)定居。后凤鼎又徙曹家洋,生三子文漠、文德、文有。文漠后裔又迁阮庙。原北漳已没有这一支了。
北漳钱氏来自绍兴
北漳钱氏是武肃王第二个儿子元玑的后裔。于元末战乱时徙居会稽九里马家埠,至29世啟明约于康熙时大约在1710年左右,再从九里马家埠迁来剡东北漳镇,啟明为北漳钱氏始迁祖。啟明传必大,必大传其彬,俱以耕凿为务、勤俭持家。至32世谷庆者,善经营,置产业,家有箱仓之积,田有阡陌相连,里中称小康。谷庆生二子顺豪、顺德,分成二派,俗称上钱家和下钱家。
嵊州钱氏时至今日,其后裔已遍布全国各地,北至黑龙江、西至新疆、南至香港、东至台湾都有;甚至已有不少子嗣跨洋过海,先留学国外,后在国外工作。据初步了解,留美工作的最多。
(本文作者:长乐镇人,现住城关镇,退休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