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吕学与浙东学派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吕先义 2011年09月17日18:34:55 

  南宋时的吕学到淳熙年间,已发展成为学术上的婺学(因此时吕学的代表人物多在婺州)。吕祖谦(1137-1181)是婺学的开山鼻祖,又开启了南宋浙东学派的先声(因婺州归辖浙东路)。婺学以博综各家之说的姿态出现于世人面前,这是因为吕氏家族“学无常师”的治学风格,给祖谦以重大影响。由于祖谦的家学素有不主一说之传统,故能自觉地摈弃门户之见,“泛观广接”当世诸家学说,并不自立标的,不论是对前人还是同时代的学识见解,均能“公平观理所在”,持论公允。其次是祖谦一生所出仕的都是学官和史官,与当时学术界保持广泛接触,使之成为当时交游最广泛的思想家之一。三是祖谦为人平易随和,待人诚恳,具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良好士德,加上他本身学问广博,治学严谨,学术气度恢宏,使他在学人中间有很好的人缘。以致许多学术观点不同的学者都愿意与其往来。因此,与同时代任何一个学者相比。吕祖谦的相知友好最多,学术联系面也最广。他百般周旋,极力调停当时各家之间的争论。“未尝倚一偏而主一说”。由此造成四方学士辐辏而至,著述之外加上交友,忙得不亦乐乎。吕祖谦不愧为吕学的模范代表人物。

  当然,吕祖谦对各家学说之所以采取兼容并蓄“委曲拥护”的方针,并非无原则的,而主要的是试图汲取各家学说中的合理因素,构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从而为风雨飘摇中的南宋政权提供综合当世各家之说,“兼取其长”的理论基础,以摆脱政治、经济上的危机。

  当时婺州辖有金华、义乌、永康、武义、浦江、兰溪、东阳七县,为学术昌盛之地。吕祖谦之叔吕规叔致仕后,迁入剡西办鹿门书院,可说是从地域上把婺学亦即吕学扩展到越州的嵊县,随着书院之间学术活动与大儒名流讲学活动的开展,吕祖谦学说中的思想之光也日益显示出来。

  如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朱熹和吕祖谦各有自己的观点。朱熹认为决定于帝王“心术”的“正”与“不正”。吕祖谦对这种帝王“心术”决定论和君王“独运万机说”进行了抨击,他认为社会伦理制度并非由哪一位圣王建立,而是“借众人之力共建”(《书说·伊川第四》)。吕祖谦还抨击了后世封建君王的“自任一己聪明以临天下”的行为,主张“用众人聪明以临天下”(《易说·临》)吕祖谦还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云“盖国之根本,全在小民,其兴其亡,不在大族,不在诸侯,不在奸雄、盗贼,止在小民之身。”(《书说·召诰》)同时他还指出,国家兴亡,在于民心,如若“民心已离,虽甲兵之利,城池之固,皆不足恃。”(《左氏传说》卷二十)

  同是南宋浙东学派的陈亮(1143-1194),是永康人,与吕祖谦有亦师亦友的关系。他是坚决的主战派。多次上书孝宗、光宗,要求扭转妥协求和,文恬武嬉,苟且偷生的局面。为此受投降派构陷,三次下狱,受尽屈辱,几至于死。他与朱熹是好朋友,但对朱之学说批判最力,最厉害,几欲驳倒这个大儒。陈亮与朱熹关于“义理”与“事功”及关于“天理”与“人欲”的辩论,尤为著名。朱熹总是把“存天理,去人欲”挂在嘴边,如认为寡妇改嫁就背天理,纵人欲,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认为宁可饿死,也不得改嫁。朱熹还提出“三代(指百夏、商、周)专以天理行,汉唐专以人欲行”,“三代以道治天下,汉唐以智力把持天下”的论点。陈亮则从“道在物中”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批驳朱熹的复古主义思想。“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的核心理论,陈亮正是抓住这点深入批驳,揭穿了所谓理学家空谈道德性命的伪善面目,让人看清这些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的丑恶灵魂。

  吕祖谦、陈亮同为朱熹的朋友,但对其学说的批判又是毫不留情的,这才是朋友间的理智态度。“文革”中的“大批判”,搞坏了批判的声誉,以致今天“批判”这个词也不常见了。其实,“批判”是个好字眼,繁荣文化和学术,少不了批判,有批判才有鉴别,才有取舍。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奉为明、清朝廷的统治思想,就是因为批判不到位的缘故,把三纲五常解释为“天理”,封建统治者就控制了“真理”。一种能为封建统治利用的学说,决不是好学说,当时陈亮对朱熹学说的“大不敬”实在做得好。

  接着陈亮对朱熹进行批判是叶适(1150-1223),他与陈亮一样也是个主战派,是南宋浙东学派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他肯定世界是物质的,所谓“天理”也只能是“物之理”,“物之所以在,道则在焉。”他官至吏部侍郎,对陈亮中了状元而后瘁死十分同情,曾给予陈家人以帮助。

  南宋浙东学派,脱胎于吕学,到祖谦、陈亮相继去世后,浙东学派成了易姓继学的学派,吕学不再出头露面,而潜形民间吕氏家族,所以鹿门书院有“家传吕学成教化”的联语,吕学成了家庭教育的学说,这是一姓学说的正常归宿。

  但对朱熹学说的批判仍然没有停止。界于南宋浙东学派与明清浙东学派之间,浙东出了个王阳明。王阳明本名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余姚人,曾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继承陆九渊“心即理也”的学说,以批判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主张“万事万物不外吾心”、“心明便是天理”,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王阳明的“致良知”,虽然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在当时对于宣扬客观唯心主义的朱学却是个不小的冲击,因为朱熹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使人觉得离“天理”太遥远,如今王阳明的“致良知”,把“天理”移植到自己心中,那就不再遥远、不可企及的东西了。王阳明又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主张,以反对程朱“知在行先”的说法。总之,王阳明的学说在思想界影响很大,只要看他的学生李贽竟激烈地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就知道了,其后还产生了一批反传统的志士——东林党人。

  明末清初的浙东学派,比起南宋的浙东学派来,思想更激烈,影响更深远。黄宗羲就是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黄宗羲(1619—1693),字太冲,余姚人。他的父亲黄尊素,是个骨鲠之臣,因为上疏弹劾阉党魏忠贤,被魏害死。崇祯初,黄宗羲上京讼冤,到京时,阉党已垮台,魏已被正法,余党正在审讯中。黄宗羲出于义愤,在对簿公堂时,拿出藏在袖中的铁锥,向杀害其父的一个凶手锥去,使之流血遍身;又拔下另一凶手的胡须,归祭亡父灵前。

  清兵入关南下,黄宗羲曾纠集乡里子弟抗清,武装队伍最多时达3000人。但清兵压境,所部不支遂溃,曾逃入四明山,来到剡中,因无资料可考,不知他来嵊县做过何事。只知他后来对程朱理学的所谓“君为臣纲”这一三纲五常之首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并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的罪状,说“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有人把黄宗羲比之为西方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和狄德罗,他们两人在18世纪初也反对当时的封建专制制度,主张开明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自由平等。不过黄宗羲要比他们早一百多年。

  本文由吕学而婺学,由婺学而南宋浙东学派,再过渡到明清的浙东学派,贯穿了一种批判精神,就是批判朱熹理学的核心观点,这种批判是步步深入,与时俱进的。直至黄宗羲惊人一跃——向皇权开炮,算是发出了社会变革的先声。这是有后来辛亥革命的事实作例证的。

  问题想到了另一面,我们都说朱熹是个理学的集大成者,那么他集成的究竟是精华还是垃圾,或者有多少比例的精华与垃圾,我们是否理清了呢?

  我还要说,南宋以来的浙东学派,是个了不起的学派,他们早于西方百多年,为我们造好了推翻皇权的舆论,至少在思想动员上为我们准备了条件。当年策划推翻封建王朝,发动辛亥革命,为什么浙东有那么多人积极参加,出生入死,叱咤当时,连鹿门书院也走出了吕韶美、吕峄两位早期同盟会会员。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原因之一,就是浙东早就有人发出了推翻皇权的正义之声。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我们在纪念先烈的同时,也不该忘记为我们准备思想炮弹的先辈们。

  (本文作者:嵊州市贵门乡雅安村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退休干部,从事宣传文化工作30多年,边疆工作43年退休回沪。)

  相关文章
编辑:钱徐良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