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越乡文化
文化探源之“王羲之与中国皇帝”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尹向东 2011年11月03日13:23:23 

唐太宗书《渐望平复帖》选页

宋孝宗书《兰亭》

  中国的汉字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中国的书画能否列入?于是我想到了王羲之与中国皇帝。

  皇帝与中国书法

  在中国,大凡做皇帝都能用笔锋写漂亮的汉字,不管他来自哪一个民族或出身有多么低微,他们都知道书法是做学问最直接的载体,是教化国民提高自身儒雅素质的最好方式,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特别自唐以来,他们对书圣王羲之情有独钟,挥毫间息息相通。

  唐以前,帝王翰墨以飘洒和难懂的草书见长。如“东临碣石,横槊赋诗”的三国魏武帝曹操不仅文治武功,称雄一世,且以翰墨独领风骚。晋张华《博物志》称其“并善草书,而太祖亚之”。晋武帝司马炎,在位二十六年,宋《宣和书谱》称“武帝喜作字,于草书尤工,落笔雄健,挟英爽之气”。而在位十四年的后汉章帝竟成为后世章草的宗师。

  自唐始,书风大变,开始崇尚既法度森严又龙腾虎跃的儒雅书风。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竭力倡导和推崇下,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被戴上了“书圣”的桂冠。

  三次收集民间“二王”墨宝

  唐太宗是写“二王”一路行书的圣手。《张丑管见》译“文皇书法远接右军兰亭,而纵横自如,有凌跨一切气象。”唐太宗是历史上少有的英主之一,雄图大略,国盛家强,史称“贞观之治”,他诏修《晋书》,亲自撰《王羲之传赞》,并不惜人力、物力和财力广泛征集王羲之墨迹,“一字千金”的成语由此而生,《集字圣教序》也由此而出。这次集字活动共收得王羲之书法二千二百余卷,其中《兰亭序》是唐皇最喜爱的,除此本陪葬带走外,余均充御库。并命虞世南、褚遂良等制多种《兰亭》摹本,后代代相传,世称《兰亭八柱帖》。

  第二次广泛收集民间“二王”墨宝是在宋代。赵姓皇室依然十分推崇王羲之,宋孝宗在位二十八年,他是太祖七世孙,高宗嗣子,明陶宗仪《书史会要》称“孝宗书有家庭法度”,孝宗帝两次御书《王羲之书赞》,一为《兰亭》,二为《蔡公帖》,称“逸少墨妙傲睨百家”“右军书法变化无穷,禊亭遗墨行书之宗”。而宋太宗赵光义曾数次下诏天下郡县多方搜罗“二王”墨宝及前贤墨迹,根据宋郭若虚《图书见闻志》记载,曾集数千轴墨迹入于秘阁,并于淳化三年即公元九九二年命侍书学士王著选入内府所藏历代书法篆刻《淳化阁帖》十卷,规模浩大数量之多世称“丛帖之祖”。从此可见宋赵光义皇帝对“二王”之法理解颇深。

  延至清代出现了历史上第三次由皇室大规模地收集民间“二王”墨宝和传播先贤墨迹的活动。清人爱新觉罗氏入主中原后,一方面文禁极严,同时又以弘扬华夏文化来网罗士大夫之心,清初和中期诸帝亦多工侍文翰墨,其中以圣祖康熙和高宗乾隆最为优秀。特别是乾隆御制《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为后世学“二王”书法贡献颇大。乾隆弘历帝执政之初,正当国势强盛之际,他又酷爱古代书画,对古代字画的收集尤为重视,后人评述可称“盛况空前,蔚为大观”八个字,虽晋以后历经兵变、战火和灾害,乾隆还是十分荣幸地收集到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及王珣的《伯远帖》等珍贵墨宝,乾隆认为这是三件稀有之物,庆幸至极,乃命列三件稀世圣宝为“三希堂”。

  历代帝王对中国书法的推动

  历代帝王重视书法起到了上有所好下有所效的模范推动作用。金、元三代号为外族,然金章宗和元文宗“临轩之余喜作字”。明太祖朱元璋虽为行伍出身,但深知研习书法,乃是必修之课,他根据自身特点选修榜书。历代帝王理政之余亲研“二王”书法,为弘扬书法起到了积极作用。

  王羲之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当外国友人观赏到中国精彩的《集字圣教序》《兰亭序》等时,一定会伸出大拇指喊:“OK——王羲之,OK——中国的皇帝!”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