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一封书信名札,千年风雅佳话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沈国本 2012年01月10日10:50:08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此文录于《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的《答谢中书书》。这是一篇我国山水文学滥觞时期的优美小品,由于其文笔流畅,意境清远,情感真挚,自2001年起被选入中学语文第八册教材。那么这篇仅68字的美文,究竟出于何人之手?寄送的谢中书又是谁?信中描述的欲界之仙都又是何地呢?

  一

  书信的作者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医学家,丹阳秣陵(今江苏省南京市)人。他自幼聪明异常,读书万余卷,琴棋诗画,无不精通。15岁著《寻山志》。不到20岁即被萧道成引给诸王作侍读。479年,萧道成灭刘宋建立齐国,对陶弘景更加倚重。陶弘景此时已一心向道,永明十一年(492)的一天,他脱下朝服,挂在皇宫神虎门上,辞官归隐于人烟罕至,山清水秀的江苏茅山。他常常独自徘徊于山水间,吟诵诗句。并曾对弟子说:“我看见朱门红楼,从没有产生要住在里面的念头,但一看见高山大湖,就禁不住心驰神往。”他在山中炼丹寻药,著书立说,一住就是四十多年,在医学与养生的理论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撰写的《本草集注》、《陶隐居本草》、《药总诀》、《养性延命录》等,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道教的重要贡献则是撰写了《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为道教建立了神仙谱系,结束了早期道教神仙系统杂乱无章的局面。同时他还开创了道教的著名派别:茅山派。

  陶弘景精通预测术。他早年与萧衍相识,相传曾预言他会成为帝王,后来萧衍果然做了梁朝的开国皇帝,即梁武帝。宋高似孙《剡录》载刻石山岩上刻文曰:“黄天星姓萧氏,道成得贤师,天下太平。”这是一段预卜萧道成做皇帝的谶语,这位“贤师”是不是为萧道成所倚重的陶弘景呢?这倒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刻石山即独秀山,而《十道志》则称“穿山,”而独秀山未名穿山,穿和茅字形相似,穿山或许就是茅山之误,陶弘景即为“茅山道士”,《剡录》的刻石不是正好印证了这一传说吗?难怪梁武帝对陶弘景钦佩不已,“屡加礼聘”,陶就是不肯出山为官。虽然没有当官,但朝中有事,常有书信咨问,时人谓之“山中宰相”。晚年他关门读书,与世无争,终生未婚,于大同二年(536)无疾而终,享年81岁。传说逝世后的很多天,颜色不变,屈伸自如,香气氤氲满山。

  二

  陶弘景游览了美如“仙都”的谢灵运(康乐公)山居后,深感自“康乐以来”,竟无一个谢氏到此来过,实为之惋惜,故写信给谢中书。那么,谢中书是谁呢?中学语文课后的注释是:谢中书,谢徽(《南史》写作微),字玄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管朝廷机要文书)。而据南京大学中文系王京洲先生和始宁地方史研究的前辈丁加达老师考证,都认为这“中书”是指谢览。

  在陶弘景当世的齐梁间,谢家有三人官涉中书省执事。

  谢庄的次子谢朏(433—498),齐中书令。

  谢览(477—513),谢朏的侄子,谢瀹的长子,梁中书侍郎,吏部尚书,卒赠中书令。

  谢徽(500—536)梁中书侍郎。

  据陶弘景《日门山馆碑》和他侄陶栩《华阳本启录》所记,陶弘景是在梁永明八年(490)时游会稽、始宁、剡县,以上三人,无论从年龄还是相互交往的关系看,谢览最符合条件。因为陶弘景入山修炼的公元500年前后,谢朏已近暮年,两人没有多大的交往关系。谢徽是公元500年出生的,还是孩子。而谢览和他的父亲谢瀹,弟弟谢举都是陶弘景的学生,尤其对于谢览,陶弘景更是师生情重,常有书信答问,自然在情理之中。

  三

  《答谢中书书》信中所描述的“欲界之仙都”所指何处,文史界历来有三种说法,那就是茅山说、永嘉说、始宁说,至今尚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一是茅山,原名句曲山,道教称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传为两汉茅盈三兄弟得道成仙的地方。陶弘景与吴筠都曾在此地修炼。据冯其庸《历代文选》介绍说,“仙都”就在这里。

  二是永嘉楠溪江的大箬岩,那里山水风光不错,有文笔峰,蛙蟆岩,桃源洞,打蜡瀑……而谢灵运在此又任过一年太守,陶弘景也到过此地。

  三是石门山,石门山在今嵊州市三界镇、仙岩镇、崇仁镇三镇接壤处,持处观点者认为信中所写景物,很像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一诗所写的景物,如绝壁、疏峰、回溪、长林、密竹、猿啼……故1987年《两浙游记选》前言认为“信中所写的景物很象是谢灵运吟咏过的石门山。

  对于以上三个地方,先来说茅山,据考证,那里并无“两岸石壁”“清流见底”之景色,主峰大茅峰,海拔372.5米,山势平缓,为陶弘景隐居处,且谢灵运并未到过,何有“自康乐以来”之说法,当应予否认。

  其二是永嘉楠溪江的大箬岩,山水风光秀丽,谢灵运与陶弘景都游历过此地,因此人物地点也能对应。然据永嘉《谢氏宗谱》所载,说谢灵运被杀后,其母刘氏携孙隐居于楠溪江,谢氏以康乐为祖,书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似属欠妥。再则,楠溪江文化以康乐为开山之祖,而陶弘景游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早已闻名于世,岂楠溪江能为之?

  再说石门山。谢灵运留下了许多石门诗文,如《石门新营所住》、《石门岩上宿》、《登石门最高顶》、《石门涧》等, 《山居赋》也记载了他和昙隆法师共游石门瀑布的事,这是因为石门山是他南居石壁精舍的所在地。石门山在嵊州市北十公里,东临剡溪,谢灵运《登临海峤初发强中》即在此登船,诗中的强中即今仙岩镇。所以说《答谢中书书》是记石门山和剡溪山水之美也不错,但不够全面。因为谢灵运的北居始宁墅在剡溪口,即今嶀浦、车骑山一带,其“南北两居”贯穿剡溪,其《山居赋》云:“……室壁带溪,曾孤临江,竹缘浦以被绿,石照涧而映红”极其相似。又自注云:“壁,小江北岸。并在杨中之下。壁高四十丈,色赤,故曰照涧而映红。”这段石壁位于始宁墅西界,高约百米,石质是红色的,石壁峙于江边,影映于江中,犹如陶书所说的“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此段石壁在今三界镇姚岙村清风庙北百米处,村人称为清风岩。对面的马岙岭沿江一线也是山体壁立。据考察,嶀山为黑色玄武岩体,但也有少量暗红色的变色岩成脉状分布其中,清风岩即为其中,据考察,自清风至上虞上浦的曹娥江两岸,再也没有相似的石壁。因此,确切地说书信所述的“欲界之仙都”应在剡溪口至强中一带。这一段剡溪被称为“十里画图”。

  剡溪的景色,剡溪口最美。早晨白雾缭绕,若隐若现,两岸是苍松、青枫、绿竹,森林茂密。猿啼鸟鸣,众音齐会,黄昏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鱼儿不时从清澈的水中飞跃而出。说到鱼儿飞跃,我想起了事载《全晋文》的一则故事,公元385年,淝水之战的先锋谢玄因战功被孝武帝封为康乐县公,为避君侧之乱,卜居始宁南山,在今天的三界镇马岙村,大水坑村一带营建始宁庄园。督造之余,闲来无事,便以垂钓为娱,他在《与兄书》《与妻书》中说:“居家大多无所为,正以垂纶为事,足以永日。北固(此浦)下大鲈,一出钓得四十七枚。……昨日疏成后出钓,手所获鱼,以为二坩鲊,今奉送。”因为钓鱼的收成颇丰,便腌在陶罐里,分别送给上虞的兄和妻。想象一下,那时溪潭中的鱼呀真是多得撞脚背了。故《水经注》记嶀山东北谢玄桐亭楼曰: “楼两面临江,尽升眺之趣,芦人渔子,汛烂满焉。”

  其实,说到山川之美,剡溪口一带,作为名胜之地,早以是有口皆碑。并总是令名人雅士们流连。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雪夜访戴、武肃驻舸、陈廓漂流,还有一则有趣的故事呢。

  东晋时,名士戴逵隐居剡县之剡山(今嵊州市剡湖街道戴望村)。太元十二年六月,孝武帝屡召不就,避于吴国内史王珣别业。王珣字元琳,宁康二年(374),剡县高僧竺道潜圆寂,帝命赙钱十万赴丧,归时访逵,共游嶀嵊,慕其景色,筑舍曰神明境(在今三界镇招士湾村一带剡溪边)。事记《水经注•渐江水》:“北则嶀山与嵊山接。二山虽曰异县,而峰岭相连。其间倾涧怀烟,泉溪引雾,吹畦风馨,触岫延赏。是以王元琳谓之神明境,事备谢康乐《山居记》。”谢灵运《山居赋》自注云:“曾山之西,孤山之南,王子所经始,并临江,皆被以绿竹。”始宁墅与神明境隔江相望,谢玄与戴逵关系又好,所以他奏请孝武帝绝其召命,逵乃安。

  民间历来把嶀山之高传为可通仙界的圣地,山上有仙君洞,并建有“望仙桥”和“望仙亭”。望仙桥位于回溪入嶀浦潭之口上,为5孔石梁桥,长35米,宽2米,高6米,桥墩设分水尖,古桥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仍巍然屹立。

  四

  最主要的是剡溪口一带是谢康乐的出生与归隐之地,他在这生活了二十二年之久。这里氤氲着诗人的灵逸放旷之气,见证看谢家的辉煌与衰落。有非常之人亦成其为非常之地。

  太元十年(385)冬谢灵运出生于剡溪口边的始宁墅,仅过旬日,他的父亲谢瑍撒手西去。他4岁那年,叱咤风云的将军爷爷又抱憾谢世。他在这一直生活到十五岁,那年孙恩之乱爆发,才离开始宁墅去京都建康。其后,风风雨雨,在仕途上并不通达曾两度辞官归隐始宁墅。在他的悉心经营下,始宁墅不仅有了北居的三精舍,还新增南居石壁精舍,气势更显恢宏,迎来了他历史上的鼎盛和辉煌。由于江南这一方灵山秀水的滋润,山水诗也终于瓜熟蒂落,如雨后的山岚夹带着剡溪上缦妙的江雾,空灵、飘曳、清新地扑面而来。因为谢家,因为山水诗,自此以后吸引了多少风雅之士在此寻觅感叹……

  时间一晃到了公元490年,性爱山水的旷古名士陶弘景来到了这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的剡溪口,不仅仅是寻访车骑将军的壮怀激烈,更多是恬淡、放旷、豁达、洒脱。还有氤氲于嶀山剡水中的山水诗魂。据陶弘景的侄子陶栩写的《华阳本启录》记载:先生于“齐永明庚午年(490),启假东引浙越,处处寻求灵异。至会稽大洪山,竭居士娄慧明;……太平山,竭居士杜京灿;至始宁岐(嶀)山,竭法师钟义山。……并得真人遗迹十余卷,游历二百余日乃还”。那时这里的陆路不好走,而水路却相当方便.陶弘景向皇帝告假后,自钱塘江,曹娥江而剡溪口,一路从会稽,上虞,始宁且舟且行,游览名山,遍访名士。凭弔先哲之贤,体味山水之幽。到了剡溪口,他一定停舟盘桓了数日,因为始宁墅和石壁精舍就在剡溪口的东西两岸一带。既然是慕谢康乐而来,走一走南北二居,然而是策杖穿石门,攀嶀山,探一探仙君洞,登一登谢眺岩,看一看羲之坪,这是肯定的。而游览石门山,嶀山当时的线路是从剡溪口泛舟至康乐船埠,上岸后沿石门涧西行。沿途看不完的溪山秀异,赏不尽的山水绮丽。《答谢中书书》应该是陶弘景在谒访南北两居,饱览剡溪口景色,游历嶀山石门山后所作。

  五

  念高中时读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总是喜欢和剡溪口一带的景色对号入座,至今,虽年过不惑,我仍对自己当年的想当然深信不疑,这位大诗人,也是因为谢灵运的缘故,对我们这一方山水情有独钟,他四次赴浙,三次游览始宁剡溪。那时候他泛舟而来,一定徜徉于剡溪口很久很久。只有饱含深情才能吟出如此绝唱:“……我欲因之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这写的不是仙境吗?

  剡溪蕴秀异。嶀山至今尚留有仙君洞,望仙桥,青云梯,金鸡坪等古迹。其实早在东晋时,黄门侍郎王元琳谓之“神明境”,《水经注》说是“诸仙之所憩宴名山”,故洞曰“仙君”,桥曰“望仙”,镇曰“仙岩”,这岂不正好佐证剡溪口这一方溪山名胜不枉为“仙都”之称吗?

  (本文作者:现任职于三界镇政府,农艺师。)

  参考文献:

  1、丁加达著《风流东山》

  2、金午江、金向银著《谢灵运山居赋诗文考释》

  相关文章
编辑:钱徐良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