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商业局的土高炉照片
1958年,以高指标、瞎指挥、共产风为特征的“大跃进”运动在全县兴起,其中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尤为突出。嵊县被省委、地委列为大炼钢铁重点县之一。8月分配炼铁任务3500吨,炼钢100吨,要在四个多月内完成,其艰巨性是可想而知的。县委根据中央、省委、地委指示,7月起召开各种会议,进行研究部署,经过全民发动,在无设备、无技术、无资金、无资源的条件下,不惜以资源环境为代价,把大办钢铁运动推向高潮。县相继成立县委钢铁办公室、钢铁指挥部、钢铁兵团。建立城关、上东钢铁炉群指挥部党委,以区设大队(营)党总支,区以下分设运输、洗铁砂(开矿)、炼铁、后勤等连党支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经过四个多月的奋战,虽然报告数字是超额了,但质量、效果甚微,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其教训极其深刻。
一、大炼钢铁运动在嵊县掀起
嵊县北漳周围盛产铁砂,清代以前就有熔砂炼铁的习惯,解放后供销社在北漳办起毛铁厂,从奉化县购木炭、温州请技工、用手风箱鼓风、土法炼毛铁(低炭钢),是制农具的好材料。1956年9月,毛铁厂划归县手工业社后,新建厂房8间,仓库5间,增加设备,增派人员从11人增至43人。炼铁炉从3只增到5只,年产毛铁500吨。据省委工交部调查,至1958年累计生产毛铁3001吨。除供全县以外,还供应新昌、上虞、绍兴等地,并支援新安江建设160吨。
1958年7月3日,嵊县钢铁厂动工兴建,并建立筹备委员会,县委副书记刘增和任主任。7月23日,嵊县铁工厂始建小高炉1只,8月3日出铁40公斤;同时办土高炉的还有商业、机械厂、嵊县丝厂、三界茶厂、嵊县布厂、嵊县榨油厂和嵊县中学等。7月,上东区各乡也开始建土高炉。至8月5日,全县已建土高炉53只。上东区委决定,8月份为建百只土铁炉运动月。
宁波地委钢铁紧急会议后,县委于8月25日召开常委会议,坚决贯彻“以钢为纲”方针,一致认为3500吨钢铁任务要坚决完成。至8月底,全县已建成土高炉97只,投入生产51只,正常出铁9只,已出铁19吨。
8月30日中央政治局(扩大)北戴河会议后,为加强领导,决定由县委副书记刘增和亲自挂帅,常委孙吉曾参加领导,成立县委钢铁办公室,下设开采、运输、物资、冶炼四个组,抽调人员,充实力量,发动群众,开展大辩论,接着又以突破出铁关为中心,召开生产现场会和协作为重点的部门会议,保证完成任务。
二、大办钢铁运动在嵊县全面形成
9月10日,省委召开电话会议,提出:“拼命干十天,要炉炉铁水畅流,保证9月中旬产铁1.7万吨”的号召,随即县委召开县委全委会。11日,根据省委学习会议和电话会议精神,召开工交部门和乡镇负责人会议,县委书记陈宪俊传达毛泽东主席指示,并作钢铁生产任务报告,研究了如何采取措施,加快钢铁发展的进度问题。11日至12日,县委召开县委委员、区委书记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木炭会议,9月份保证完成6万担木炭任务,满足钢铁生产的需要。要求9月25日,达到日产44吨铁。会议决定:(1)建立组织,加强领导。由县委书记陈宪俊亲自挂帅,撤销县委钢铁办公室,建立嵊县钢铁指挥部,由刘增和任指挥,刘玉山(常委)任副指挥,下设冶炼、物资供应、交通运输、矿产开采、秘书等六个组。决定配备35名干部加强钢铁生产领导,重点乡镇相应成立指挥分部。(2)决定建立城关、上东两大炉群,长乐、崇仁、富润三小群,在城关建立钢铁总厂,长乐、崇仁、上东建立分厂。(3)提出9月份完成木炭任务的措施,成立木炭采购办公室,推广南山飞机窑和北山滑道运输经验,任务到乡,开展竞赛,推行定任务、定时间、定地点、定劳力、定工分、定质量的“六定”。各部门迅速行动,供销社收购废钢铁、废铜、锡248万公斤。交通部门发动1万多农民日夜抢建嵊县至榧树湾铁矿公路。12月8日,动工兴建黄泽公路大木桥,全长163米,有25个桥洞,255名工人技术员投入建筑,仅用三个月,至1959年3月20日竣工通车。手工业部门已造风箱70部和10台鼓风机,仍在大力制造中,还抽调28名乡干部和大批劳力加强力量。
9月17、18日,县委召开区乡(镇)党委(总支)书记和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钢铁紧急会议,省委工交部副部长李频如和地委书记处书记闫世印作报告。在讨论基础上,明确“以钢为纲”的指导思想,提出苦战十二昼夜,达到日产100吨,以此迎接国庆节。为了完成9月份497.3吨生铁、15吨钢的任务,采取三条措施:一是组织钢铁队伍。从县、区、乡立即抽调500名干部去当炉长和包炉子,全县组织5万劳力上钢铁前线和做后勤工作。其中2万人直接参加炼铁、开矿、洗铁砂。二是建立炉群,集中生产。决定全县建立三大炉群,城关炉群(临城区、长乐区、崇仁区、北山区、城关镇),上东炉群(上东区、城东区、三界区、甘霖区)和南山炼铜炉群,设立3个总厂,建立战斗队和党团组织。三是决定以城关、上东高产炉为标准,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技术培训。
9月26日,省委电话会议后,县委召开常委会议,进行研究贯彻。并于当夜召开全县钢铁广播大会,提出“全党全民总动员,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设备、技术,苦战三天四夜,放出钢铁‘卫星’,迎接国庆”的口号。至9月30日,已建成炼铁炉579只,其中小高炉1只。正在建的810只,其中8立方米小高炉2只,3立方米小高炉3只,土炉805只,累计出铁97.02吨。
在突击中,县委书记、副书记分别在上东、城关炉群担任司令,亲自督战,并建立党团组织,司令部建立党委会,营部设党总支,连部设党支部,进行党团活动。在9月25日,县委书记在县、区、乡、社四级干部大会上提出:全县所有农业社都成立支援钢铁生产战斗队、后勤运输队;部分工厂暂时停工,全县大、中、小学校放假1个月,全力投入钢铁生产;部分机关除一人看家外,都到前线;商店营业员大部换上女营业员。集中全县一切人力、物力投入钢铁生产。县委领导、县级部门领导分工在前线和后方亲自督战。提出:“钢铁元帅升帐,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其他停车让路,要以少活十年精神参加钢铁生产,为赶超英国而战斗”。保证9月完成600吨而努力,指出钢铁生产中只开三个会,胜利了开庆功会,失败了开批斗会,牺牲了开追悼会。针对有人担心林木砍光了,提出谁先砍光谁先报喜,予以表彰。县成立兵团,分线作战,前方成立开矿队,包括开矿石、洗铁砂、矿石粉碎队、生产专业队、运输大队,工兵队。工兵队负责修路、搭桥等工作。后方以区为单位成立后勤部,设立长乐、白鹤、甘霖、城关、黄泽、仙岩、崇仁、湗田岭、谷来、晋溪、北漳11个兵站,任务是:政治鼓动,解决运输大队的吃住问题。并成立野战医院,每个兵站有一个医疗小组,200人以上的运输大队配卫生员。运输大队除汽车外,采用牛拉车、手拉车和肩挑三种办法,保证及时供应矿石、焦炭、木炭、石灰石等原材料。县委常委分头督战,县委副书记腾鹏负责后方工作。电力部门负责接通炉群电灯,邮电部门负责接通电话。9月26日,全县有15万多人参加。五天中,炼铁工人“天空当床帐,草地当眠床”日夜苦战在炉前,25日起从白鹤乡至上东95华里的路上形成了人连人、车接车的运输大军,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学生、教师等日夜运木炭等支援钢铁生产。
10月,大搞群众运动,进行技术大练兵,攻破技术关。10月4日,县委召开四级干部大会,要求夺下10月份2500吨铁的任务。10月12日,县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宁波地委会议精神,分析当前情况,研究突击周任务和措施,当夜召开全县钢铁广播大会,进行全民发动。13日,召开电话会议,发动做好木炭、矿石运输工作。15日起,开展突击周。已建成土炉1152只,其中小高炉2只,土高炉1150只,在建229只,其中8立方米2只,3立方米2只。全月15日止累计出铁230.52吨,完成10月份计划的9.22%。15日是突击周第一天,至24时止,投入生产炉子476只,出铁55.42吨,其中上东炉群39.49吨,比10月8日放“卫星日”65.08吨减少14.85%。15日参加钢铁生产人数达16.6230万人(包括干部2303人),其中参加运输42500人、木炭生产6万人、炉前生产13000人,开矿、洗铁砂19435人,敲矿石、开泥炭等31296人。突击周最多一天投入人数达25万多人,投入土炉655只,供木炭4497吨,洗铁砂967.9吨。
10月25日至31日突击周,7天内炼钢42.4吨,产铁352.46吨,嵊钢洋高炉日产钢10.3吨,最后一天产钢11吨,产铁161吨。
北山公社9月至11月5日,每天有493只窑烧炭,每日可调10万公斤木炭。县级机关干部已运输木炭至炉群达10万公斤。长乐区至11月26日已运送木炭17.5万公斤,西郊乡9月25日发现泥炭矿后,每天850人参加开采,已采泥炭1683吨。至11月底累计生产生铁3474.4吨、钢678.4吨,已有日产7吨以上的3立方米的小高炉,最高土炉日产达1.009吨。
12月份,钢铁生产贯彻省委、地委关于“开展高产、长寿、省料为中心的竞赛运动”。全月距5000吨(含新昌)任务还要完成1525吨生铁,100吨钢的任务,已经很困难了。当时资源已经很缺,燃料也困难,再加经过3个月的苦战,人已筋疲力尽,又逢秋收冬种紧张时期,虽有一定基础,但要完成任务确很困难。12月21日,宁波地委再分配嵊县生铁任务要完成2000吨,12月26日又增加到2200吨,钢200吨。12月上半月,平均日产铁51.97吨,16日到24日完成82.11吨,最后一个突击周(25至31日)需日产143.55吨。钢的生产时断时续,第一次任务100吨,到25日已完成了113.70吨,第二次地委分配再加100吨钢。经过一天练兵、两天突击、一天扫尾,完成钢128.66吨,超额完成任务。
面对工农业矛盾,劳力紧张,原来搞运输、洗铁砂、烧木炭的任务很不相适应。半个月日均要超百吨才能完成。县委提出: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向森林要木炭、向溪滩要铁砂、向土炉要钢铁、向公社要人力,不管有什么困难、不管化多大力气,地委分配的任务,一斤不能少,坚决完成。决定加强对钢铁生产的领导,再抽调县委常委、县长欧阳亚东负责抓后勤,各公社党委书记亲自挂帅抓钢铁,并由县委、县人委联合发出开展高产、长寿、省料运动的号召信。有关县委常委分头到炉前、兵站、矿点、窑头检查督战。12月中旬,县委召开四级干部大会,针对怕回家、怕吃苦,对开展高产、长寿、省料运动时,认为“巧妇难煮无米之炊”,木炭不加,铁水难流,没什么可节约的,任务难完成等思想,要求书记挂帅,研究措施,开展共产主义教育,进行放鸣辩论、批判错误思想。各炉群通过宣传教育后,嵊钢2号小高炉向全宁波地区发出开展高产、长寿、省料竞赛运动的倡议,全县各钢铁战线立即响应。上东炉群以“土炉超洋炉、立方产万二、炭比1:1的指标向各炉群竞赛,各炉群提出要与上东比高低,互送战表,提出省料、高产指标。
城关炉群召开2000人誓势大会,提出“决战半个月,苦战再苦战,猛干再猛干,夺取600吨”。上东炉群召开誓师大会,单甘霖大队就有1000人写了决心书,把高产、长寿、省料的竞赛运动推向高潮。12月21日,县委在公社党委、炉群党委书记会议上决定,25日至31日为钢铁生产最后一次突击周,提出:“前方后方齐发动,苦战七天七夜,超绍钢、赶绍钢,力争全区第一”的决心,与绍钢挂钩竞赛,派专人送战表,把竞赛再推高潮,迎接县二届一次党代会召开。采取四条措施,一是开展技术革新,提高土炉寿命,从2至4天,提高到5至7天,最高炉长寿17天;二是开展节料,城关炉群发动拾路边木炭3.8万公斤,碎铁子1万多公斤,矿石0.5万多公斤。上东炉群改进三料领用制度,铁炭比从1:6降到1:3.7;三是及时总结高产、长寿、省料经验,把干部下放到炉前,进行包干、包产等办法,城关炉群有70名干部下放当炉长,同工人同吃同住同商量,有的公社党委、大队书记也参加运炭、洗砂,到炉前督战。四是抽调公社副业生产劳力参加洗砂、烧木炭。中小学生实行半日制,也参加运输和敲铁石。木炭调运从每日2000多担增加6000多担,铁砂从150吨提高到300吨,保证三料供应。突击周产铁1004.82吨,平均日产达到143.55吨。12月份完成2523.33吨,钢242.36吨,超额完成铁2200吨的11.46%,钢200吨的22.1%。
1958年12月31日止,累计出铁6211.74吨,超额完成铁5000吨、钢961.62吨的任务。
三、大办钢铁运动的特点
史无前例的“炼铁战役”。宁波地委称突击周为“淮海战役”,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各机关、学校、部队、工人、农民、居民要全力支援钢铁生产“淮海战役”。大办钢铁有如下特点:一是参加人员之多,最多时达25万人,一般也在10万人左右。上东炉群有4个区的炉群,加上东区4个乡也有相等的炉群,当时5万人集中在北漳炼铁、洗砂、采矿、运输,把一个小集镇挤得无法生活,炼铁工人过着野营生活。参加这场“战役”的上到70岁小到5、6岁,嵊县有个小学生写了这样一首歌谣:“爷爷忙,砍树烧炭高山上;奶奶忙,烧茶煮饭在食堂;爸爸忙,深山里头开铁矿;妈妈忙,敲起矿石叮当响;哥哥忙,日夜炼铁在炉旁;嫂嫂忙,运输队里当队长;姐姐忙,缝衣组里做衣裳;我也忙,赶制泥管在学堂。”参与面之广,酷似“淮海战役”。二是采集资源之多,是史无前例的。仅四个多月时间,共烧森林木炭37923吨,占全县活木总量的四分之三。炼焦1265吨,洗铁砂18168吨,开铁矿石42579吨,铜矿石1990吨,基本达到山上发白、溪江翻面。三是攻克难关之多,是可想而知的。4700多名炼铁炉前工,极大多数是昨天的农民,要炼出铁水来是不容易的。主要通过上东毛铁厂老炉工传授、指导,炉群及时总结成功经验,边学边实践边推广,初步攻克出铁关。最多时土炉达2000只,没有鼓风机,发动木业社赶制风箱共3000只,没有工具,群众将门窗铁栅并起来当工具,没有拌泥机,发动群众将石捣臼抬出来捣泥建炉子。为解决炼铁资源,组织6个普查队,进行大规模勘察查明矿点213处,有16种矿源,上东找到了取之不尽的矿砂山,并发动群众报矿。四是为解决三料运输困难,开展了不顾一切的技术革新。最多一天运输人员达14万人,除肩挑外,组织1500辆手拉车,432辆牛拉车,70张竹筏,374辆脚踏车,一辆汽车拖11个拖斗,运量达40吨,放出“卫星”。建空中索道,效率提高88.4倍。群众颂赞:“车如流水马如龙,矿石木炭当粮运,人人都为土炉忙,钢帅面前立奇功”。五是开展钢铁“元帅”的意义、好处教育以外,在群众中进行大辩论、大批判,同时开展“插红旗”、“拔白旗”,有3名副局级干部被批判、撤换,其中1人开除党籍,各炉群及时召开批判大会,对152名“坏人”清洗出钢铁队伍,并对“红旗”给予表彰,有的“火线入党”。1959年1月27日,县委召开表彰会,有107个先进单位,917名先进生产者得到表彰。
四、钢铁生产结尾
1959年1月份,钢铁生产难以为继,对炉群开矿、运输、煤炭等进行全面整顿,要求从“小土群”,向“小洋联群”发展,投入的炉大量减少,又加气候寒冷,8日那一天,上东有400多人冒寒洗砂130担,城关炉群100多人洗铁砂,50多人挑回铁砂60多担。县委常委会分析1月份要完成1000吨指标,主要困难在于燃料,全县山林烧光也只能烧炭4万担,那只有靠煤,共需5万吨煤,这哪能办到?再加炼铁工人思想不安,都在考虑去留问题。县委决定元旦以后,把12个土炉群、2个钢铁厂撤并为一个钢铁厂。冶炼工人从8264人,缩减为1400人,土炉从173只缩减为9只,把3立方米小高炉从3只增加到4只,开矿工4643人,增加到7196人,使整个钢铁生产从“小土群”向“土洋群”发展。洗铁砂工人从11452人缩减为800人,烧炭工人从18079人缩减为4912人,运输工人从4771人缩减为643人。把4662人充实到机械、电力等工厂去,抽调21165人加强农业战线,清洗“地富反坏分子”369人。
1月份,完成生铁690.2吨,比上月减少73.8%,生产土钢16.16吨,炼焦炭147吨,开采铁矿石1195吨,洗铁砂1549吨,开采铜矿石345吨,炼冰铜1.22吨,开采砩石2245吨。2月至3月出铁128吨,钢150吨。至此累计出铁7028吨,钢1112吨。
至3月,因上级不再强调任务,而基本停止生产。在北漳这个小集镇周围到处都是铁砂、矿渣、废铁,光北漳庙下就有10多吨铁砂埋在路下,场景十分难堪。
五、大办钢铁运动的后果
大办钢铁运动,嵊县是全省重点县之一,经过4个多月的艰苦努力,为国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虽然钢铁质量有问题,完成数量应该打问号,由于全县人民付出的代价,成绩也应予以肯定。但造成的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可以说是得不偿失的。
一是严重破坏资源环境。大办钢铁运动是脱离客观实际的,推行不顾一切的“大办”、“高指标”、“高速度”,大搞群众运动,是“大跃进”的重要组成部分。严重破坏资源环境,砍伐了全县四分之三的树木,约30万立方米,再加乱开矿石使山头变白;坚持一万多人洗铁砂,后来上山开矿,水土严重流失。如城隍山古树首先砍光,北漳回龙山(国有)有300多株古松也被烧成木炭,这种名木古树被烧炭,是无法挽救的损失。还提出:“树木谁先砍光,谁先报喜”的号召,当然无人敢阻止,只得忍痛割爱。
二是以钢为纲、钢铁元帅升帐,要求其他各行各业“停车上路”,全力保钢。造成经济失衡,阻碍各业的发展。嵊县大办钢铁运动要求工厂办小炉群、学校停课,机关除1人值班外,商店半天制,全力支援钢铁。10余万农业劳动力抽调搞钢铁,农业秋收冬种受影响,大片稻谷无人收割,烂在田里,造成丰产不丰收。
三是大搞违反科学和客观实际的炼铁运动。在一无资源保障,二无技术力量,三无基础设施,四无资金供给的情况下,靠大轰大嗡,瞎指挥,命令主义,形式主义来大办钢铁;靠刮“共产风”来调动人力、物力;靠行政命令、大辩论,批判斗争和表扬先进的方法指挥运动;以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发扬共产主义风格,日夜苦战来完成任务。10月份搞4次“突击周”,群众日夜奋战,干部日夜督战,这种辛劳是可想而知的。
四是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每天5至10万左右人参加,平均日投产炉子不到500只,等于一只土炉有100至200人为其服务。幸亏所有劳力都以“共产主义大协作”作报酬。主要燃料是木炭,铁炭比达1:6,12月贯彻省料后,有89只炉子铁炭比降到1:2以下,浪费煤炭2倍左右。由于管理混乱,只管高产,不计成本,不顾群众疾苦的炼铁,浪费也是严重的。1958年由于大办洋高炉、建厂房、购设备等县财政钢铁补贴226万元,占总支出23.18%加上木炭等退赔200多万元。
五是安全意识薄弱。由于没有安全设施,不懂安全知识,9月至12月共发生事故13起,死亡2人,重伤9人,轻伤14人(一般轻伤时有发生,不计在内),其中矿点5起,死亡2人,重伤4人。
这些钢铁上调后,对国家有多大贡献不得而知,但群众没得到一份实惠,只有付出辛勤和汗血,重点县变成“重灾”县。
(本文作者:嵊州市金庭镇华堂村人,嵊州市林业局局级退休干部,曾任上东钢铁指挥部办公室主任,亲历这场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