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崇仁的命名源于裘氏家风?这说法属牵强附会!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 裘正森 2012年04月01日10:59:40 

   关于崇仁镇的命名流行一种说法:“裘氏家风,以崇尚仁义为本,崇仁之名源出于此。”我认为这种说法牵强附会,不合实际。崇仁镇是裘姓人口聚居的集镇,但它的家风并不构成影响崇仁命名的因素。

  地域之异

  据史料分析,从唐朝到二十世纪初,现在崇仁的下段和春联的大部大致属崇仁乡。现在崇仁的中街以北、升高、民胜以及春联的西北部分大致属永富乡。十一世纪70年代(北宋熙宁年间),崇仁裘氏始祖携妻带儿共五人落户在八角井旁(现在的崇仁上街东侧)。当时八角井属永富乡禅房里。裘氏起初几代都居住在北边的永富乡,不在南边的崇仁乡。永富乡居民的家风怎会引出邻乡崇仁的名字来呢?崇仁的命名与裘氏家风明摆着是一笔隔壁账。 “崇仁”和“崇义”

  崇仁裘氏来自绍兴云门(平水)斗邱。云门裘氏受宋真宗表彰,昭为“裘氏义门”。崇仁裘氏承传义门世风,“孝义为本、仁让为先、淳朴世守”。但这个裘氏世风与崇仁的命名却是不相干的两码事。如果那种说法成立,循其逻辑,这里应命名“崇义”才是。

  据宋代槐里﹙绍兴﹚裘氏宗谱记载:北宋时,会稽云门裘氏有“仁、义、礼、智、信”五个支派。居会稽云门的为仁派,分居嵊县崇仁的为义派,分居山阴樗里的为礼派,分居慈溪鸣鹤场的为智派,分居台州的为信派。崇仁裘氏既出自“义门”,又是“义派” ,再则宋皇爷发话裘氏“孝义可风”,在崇仁裘氏老家庙屋脊赫然耸立“义居崇仁”四个大字。“崇仁”不是命名为“崇义”更贴切吗?  “崇仁”得名先于裘氏始祖

  崇仁历史悠久,集镇上保存着不少古迹。三国吴时著名道士炼丹家葛玄(葛仙翁,164-244)炼丹汲水的葛翁井;还有上方井,它的上面有一块刻有“赤乌二年”(239)的碑石,有西晋高僧帛道猷的涤巾涧,齐朝永明三年(485)创建的戒德寺(原名光德院),有梁朝大同年间 (537-545)三位外来女医生的坟墓庙宇。这些都说明早在1700年前,已经有人在这里生活居住,那时应该就有地名。

  关于嵊州乡级建制的完整详细记载,最早出于宋代《剡录》。据《剡录》记载:唐朝,剡县辖崇仁、永富等四十乡。五代梁开平年间(907-910),划出一十三乡,另置新昌县,剡县保留二十七乡,一百三十三个里。元朝,从绍兴县划归二个乡,剡县为二十九乡。明、清沿用旧制,乡级建制不变。从中可知,早在唐朝就有崇仁乡之名了。那时崇仁裘氏始祖还没出世呢。崇仁得名在先,裘氏成为崇仁主姓在后。裘氏的家风怎能影响崇仁的命名?  “崇仁”之名应用广泛

  古代,乡仅是地域、户口单位,稽征赋税的单位,行政职能单一,管理内容不多。它的命名不像县名那样改来改去,那么讲究,经过多方考虑,刻意命名,既凸显地标性,又要有丰富的文字内涵。它只是挑选几个人们永恒倡导、向往、追求的词作为文字编码,明显的随意性,很少显示地区特色。宋王安石变法后,建制都(都保)则以数字编码命名,这种意向更为明显。如永富乡为廿八都、廿九都,崇仁乡为廿三都、廿四都。 《剡录》罗列了唐宋时期剡县全部乡和里的名单。二十七个乡的名字,有以道德观念命名的,如崇信、崇仁、礼义、忠孝、孝嘉、仁德、积善等,也有以祈祷吉祥命名的,如崇安、永富、富顺、长乐、太平、康乐、开元、升平、金庭等。它们放在谁的头上都没有不妥的,没有为谁定造特设的。

  而且“崇仁”作为地名,采用率还是相当高,相当广泛。除了嵊州崇仁外,江西有崇仁县,福建有崇仁乡,武汉硚口区有崇仁路,天津和平区有崇仁里,丽江有崇仁巷等等。“崇尚仁义”是炎黄子孙的共同美德标准,非崇仁裘氏专有。至于显示地标性的乡名仅有剡源、桃源、白鹤、灵芝等少数几个。

  民国初,嵊县撤并了部分乡,全县设22乡。崇仁、永富两乡才合并为崇仁乡(官方文书改乡为区)。

  上述分析十分清楚地说明,崇仁的命名并非源于裘氏崇尚仁义为本的家风。

  相关文章
编辑:钱徐良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