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西施岩地名探讨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 钱徐良 2012年04月01日10:59:26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笔者曾相继执教于平山乡(现属里南乡)的西景山完小、平山乡校、平山中学,时达七年。在西景山完小任教时,夜间无事,常去农家闲坐谈天,听人谈起西施岩时,总会说此地景色优美。谈及它的名字来历则说法各异,有的说西施曾到这里住过,也有人说这里出过像西施那样美貌的女子。西施岩的读音也不尽相同,有人读西施岩;也有人发成飞水岩。“水”嵊州土话发“丝”音。那时,我一直无缘去西施岩,也就听人说说而已。

  后来,笔者调到位于中叶村的平山乡校任教,没多久任乡校的教导主任。因此,时有教育、教学事往来于叶村和西施岩之间,更有夏季时为解酷暑闷热之苦,去西施岩下的水潭中畅游一番。初次去那里的人的确会被此地的景色所迷,但见:一脉山峰磅礴耸立于前,中起一峰,名曰西施岩。此岩悬崖壁立,有一细小飞瀑,水成飞丝而下。远处一溪逶迤而来,在岩下形成一泓深水,清澈可人。驻足细视,有各种鱼类游嬉其间。溪上有一小木桥,架构南北,其上一樵者荷担而行。西施岩隔江不远处,坐一几十户人家之小村,茅檐傍涧,古木成林,炊烟袅袅,晚霞溢彩,莺啼鸟啭,鸡犬相闻。此地此景会使人绵绵遐思,追忆起元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一使人愉悦的句子,当然绝无此小令中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种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这种景致真让人赏心悦目,真乃有入桃源之感。

  忆及西景山时寒夜之闲谈,觉得以此地之美,西施隐居于此也尚可信。遂去村中问询耄耋老人,说法雷同于西景山村人所说,只是有老人补充说:西施岩下,水潭水线上方有一个西施洞。据传西施曾在此洞中居住,洞内顶部留有碗筷的影痕,还朦胧可见。这个西施洞平时无法出入,要游过水潭才能进入洞内。笔者曾进洞探视,的确洞顶部有一些影迹,但那哪能作西施在此住过的证据呢?是故,西施岩名字之来历总不可解。

  自从笔者调入嵊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以来,有缘接触许多记载嵊州的古文选,其中有一篇作于清嘉庆年间的古文《西施岩序》,或对解开西施岩名字之谜有一定的价值。《西施岩序》是西施岩村叶姓家谱中的一篇序言,现将原文录于下:

  西施岩序

  岩曰西施,传疑也。闻之巫山十二有神女峰,朝暮阳台之下梦感襄玉,而南闽武夷朱紫阳精舍在焉,赋九曲诗,其次章亦云玉女峰。然是二者皆仿佛想像,未尝确指以名。而独剡南一岩名曰西施可异焉。夫西施生长苎萝,国色天然,范少伯为勾践聘之而献于吴王,王荒于色,未二纪越灭吴,西施有功也。后从范少伯泛五湖,初未闻其爱名山而入剡中也。而山间岩石必被于丽人之名者何居?或曰是山也,上有峻岭,下有回湍,崚嶒峭壁,古洞幽深。每当风晨月夕有仙女游,时闻环佩之声,倚立风前,徘徊月下,丰神绰约,光辉动人,隔江遥望之,佥曰此南国佳人西施也,俄焉寂无影响,杳不知其所之,而嘉名以传。或曰此因山石之奇,耸拔秀丽故名之,且影醮平川,可作镜,可浣纱,与若耶风景无殊。彼临安以西子名湖,莫非状湖光之胜,兹岩也殆亦从乎其例耶?斯二者余甚感焉,若以西施之精灵而盘桓于岩上,则似为雨为云并高居而为二,而李义山咏神女生涯原是梦矣,则事同乌有,不足信也。吾忆西施泛湖之后,洞庭衡庐诸名胜目不暇赏,其芳魂岂犹恋荒陬岩穴而憩迹于斯?至以山形况西子,则必如武夷之二曲有亭亭玉立之峰而后可,而兹山无是,即以岩石论,岂以其如望夫石妇人岩乎?而不然也。余盖尝亲历其地,岩壑深秀,望之如画图,便不类人形,则为是名者余固尝疑之。

  旹

  嘉庆七年岁次壬戌子月吉旦

  悔庵文蓁撰

  《西施岩序》的作者叶文蓁,号悔庵,郡庠生,升府司马。他于乾隆癸辰年和嘉庆壬戌年两次编纂《剡西叶氏宗谱》。从《西施岩序》看来,文蓁公是不赞同西施岩这个地方与西施有关联的。他从三个方面论述西施岩与西施无关:1、西施随范蠡隐于五湖后,从没有听说来过剡中的,所以也就不可能到过西施岩。2、西施的芳魂隐于西施岩的山峰之上,作者认为像西施这样的人连名山大川都无暇欣赏,怎么会流连忘返于此地呢?3、如果用一个山峰来比拟西施的相貌,那么作者在那里找不到肖于西施的石头和山峰。

  我完全认同文蓁公的观点。既然西施岩同西施无关,那么是什么原因牵强地把西施同西施岩扯在一起了呢?我在前面已经提到西施岩“悬崖壁立,有一细小飞瀑,水成飞丝而下”,最终成雾状落入潭中。其实西施岩村以及周边村子的大多数村民把西施岩叫成“飞水岩”,这里还得重提一下“水”嵊州土话发“丝”音。我个人认为对西施岩这座山峰的叫法极有可能先民因此峰有一细小飞瀑而先有“飞水岩”的称谓,而后来随着西施岩村落的发展,文明的进入,文人雅士到该地的造访,且该村所处之地貌本身景色秀丽,遂有文化人倡议把“飞水岩”改称为“西施岩”,“飞水岩村”也自然写成“西施岩村”了。而忠厚朴实的山乡人羞于改口,因而至今仍沿用着“飞水岩”的叫法。又有好事者因“西施岩”这个称谓杜撰了西施在此地生活过的故事,一传两传,就有了西施曾归隐于此地的传说。

  里南乡人民政府组织编写的《里南撷英》的书中,有一篇王恒先生写的《西施洞》,此文十分详细地记载了西施曾归隐于西施岩的传说。文中写道:“据老一辈人传说,西施洞古时要比今天深远得多,洞底与隔山的平山江相通”;“自勾践灭吴迎她回国后,她易名改姓曾乘扁舟寻幽到此,在洞中隐居”;“还传说西施曾济困扶贫深得民众敬爱”;“又传说西施骑着神天鹅远走他乡。从此深幽的西施洞石门紧闭,只剩下现在这么一截。奇怪的是在岩洞的上方,却留下了不少大小不一若髻、若梳、如盘、如杯的印纹,虽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侵蚀,至今印纹仍清晰可见。”

  王恒先生所录的传说内容,如“西施骑着神天鹅远走他乡”,“从此西施洞石门紧闭,只剩下现在这么一截”,明显带有神话的色彩;又如“若髻、若梳、如盘、如杯的印纹至今仍清晰可见”,更不能作为西施到过西施岩的考古证据。这些传说想必早已有之,作《西施岩序》的文蓁公也一定听说过,他也不以为然。

  总之,笔者认为西施岩原来叫“飞水岩”,“西施岩”是文人从“飞水岩”的谐音中改造而来,以上是笔者对西施岩地名的管窥之见,还有待于方家论证。

  (本文作者:甘霖镇张钱村人,现任职于嵊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相关文章
编辑:钱徐良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