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马寅初祖上在嵊州浦口的数处遗迹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马大成 2012年04月01日10:59:19 

   在浙江嵊州市,与马寅初有关的遗迹早已为大家所熟知,但在其故乡浦口,迄今仍遗留着的几处马寅初祖上的遗迹,浦口人甚至马家后人都很少知道。这些带有公益性质的遗迹年代久远,文化内涵丰富,还是马氏迁徙浦口的明证。

  普济桥

   浦口处在四流汇合之地,是剡溪最宽阔一段,因此常常受到洪涝的侵害,因此当地人在镇南临江处建立总管庙,以祈求水神保佑,据《嵊县志》载,所祭神主即潮神陈侯。该庙历时久远,春秋两祭,香火旺盛。春祭是三月十六,为陈侯诞生日;秋祭初为八月十八,后改九月十六。至清朝,一年一度的庙会已成为浦口人集敬神、商贩、文娱为一体的隆重活动。庙会时,街市络绎如绳,四面八方的各行各业商人,到这里来做买卖,玩杂耍的、玩魔术的、算命测字的、卖农具的都赶来凑热闹,于是形成了交易市场。解放后,该庙设为浦口中心小学,上世纪70年代末拆除,改建成大会堂兼电影院。

  在浦口总管庙下,有一座连通南北两岸的大桥,《嵊县志》称“浦口大桥”,系钢轨混凝土结构,10孔净跨10米,长106米,宽2.7米的T型梁桥,1968年6月建成。在大桥建成之前,原是一座木桥,今大桥下木桩仍清晰可见。该木桥原名“普济桥”,建于清乾隆年间,与马寅初的太高祖马元杰有联系。

  马元杰(1719—1782),字国英,号圣宗,清初绍兴吴融人,始务农,后从商贾,经营酒业,铢积寸累,家道渐裕。致富后,乐善好施,仗义疏财,常为乡人排难解纷,在闾里很有好声誉。乾隆年间,元杰公因商务经过嵊县浦口镇,见南北两岸靠竹筏摆渡,交通很不方便,于是商之于总管庙会,捐资在浦口建造了木桥和渡菴,人称“普济桥”,还出资置腴田数亩作为桥田,其收入作为木桥的管理费用,并订成法:“水浅则用桥,水涨则用舟”。同治《嵊县志》载:“‘普济渡船菴’,在县东浦口镇,建菴、捐田、构木桥、设渡船,总管庙僧司其事。”当地人为感念元杰公建桥之德,在渡菴立公塑像以祀之,人称“大善菩萨”。桥局因紧临总管庙,又上祀菩萨,故又人称小庙。解放后设为浦口乡驻地,遂移公像于总管庙(当地老人称“躲”),后随同总管庙菩萨一起被毁。桥局现为民居,部分尚存。

  渡菴作为浦口木桥的管理机构,当地人叫它桥局,起到了“桥会”的作用,当地人称其为“桥局”。每年汛期浦口首当其冲,木桥常被大水冲毁,两岸交通受阻,故桥局内存放一些修桥器材、竹筏等。如水势较大,或久雨水急,桥一时搭不起来,就用竹筏摆渡,方便行人。桥局的作用是很大的,在雨季,木桥桥面太滑,行人过桥容易滑倒;下雪天,桥面积雪初融,过桥人更易倾滑,为不使“一失足成千古恨”,桥局就会派人在桥板上铺垫稻草,方便过客,行人无不感恩。

  在民国前,水路是主要交通方式,浦口因是水陆枢纽,集散之地,商贾云集,因此镇内多大屋,商铺林立,成为浙东通衢,嵊县名镇。那时,浦口镇口竖立一高大的栅门,是浦口的标志建筑。

  民国十一年,嵊县发大水,浦口水高过屋,人栖树颠,木桥也被大水冲毁,南北交通中断两年之久。虽然当时有孙传芳部在此驻军,但军阀驻军并非为了治安,无非搜括民膏以充军费,百姓危难是照顾不到的,也是不愿顾的。直到民国十三年(1924年),马寅初堂弟绍兴人马祁善愿出巨资,浦口驻军首领彭某人才号召浦口乡民集资重建木桥,历两年始完工,现桥局墙中尚有数块石碑,因被粉饰,无法看清。木桥建成后,孙传芳也倒台了,彭某人当在清算之列,时马寅初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彭遂求救于马家,马寅初四哥季余将其安置在桥局看管木桥,才躲过缉拿。抗战军兴彭某人又混迹到了国民党巡防司令部,民团司令陈镇华率部洗劫马树记前,彭某派人通知马家,马家事先才得以逃离浦口。彭某人是湖南人,浦口人对他没什么好感,背后都称其为“江北佬”。这也是算是一个插曲。为使木桥一劳永逸,马寅初侄子马本孝,字少白,在任浦口商会会长时,从浙江道局原局长俞丹屏处讨要来几十根火车钢轨,木桥从此再没被冲走。1968年政府就靠这几十根钢轨建成现在的大桥,今浦口大桥又因104国道改道在此通过,而被废弃。马少白的善事,家乡没有忘记,马寅初故居陈列时,在故居专门设立了马少白办公室以纪念。

  石桥、路廊

   我国幅员辽阔,历朝历代的中央政府往往对地方事务鞭长莫及,而当地官吏又常苛刻,各地黎民之所以能够正常生计,社会公益事业之所以能够得到维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由乐善好施的缙绅们组成的路会、桥会、同善会、水龙会等民间组织。这些地方自治的公益组织造凉亭、兴水利、办义塾,替当地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为保障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遗留在乡间的诸多凉亭、路廊就是明证。在旧时,修桥铺路造凉亭是地方公益组织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方便行人,行善积德的天大好事。因此,除马元杰建造普济桥之外,马寅初曾祖父马炳煌和曾伯祖马继文、马大松都曾为建浦口至屠家埠的老路出资。

  马寅初的曾祖父马大荣(1793—1860),字文燮,号理堂,又号炳煌,从九品出身,是个国子监生。他交游广泛,尤好做公益事业,故往来者皆儒林名士、达官贵人。公性公明,他独资修辑家谱,修缮家庙,并置腴田数十亩作为宗庙庙产。公还曾出资铸造铜水枪、水车几副放置绍兴城北,以供乡人救火时用,城上原有石刻,上刻马炳煌、孙翁等善事。道光时,翰林院编修、御史、徽州知府渔山先生,即马一浮曾伯祖马步蟾,钦命巡视西城,因而知道了马辉庭、马炳煌父子的事迹。渔山先生乃是本家,大为褒扬,谓公父子“德至厚矣,子孙必昌”。炳煌公亦因此而被举,敕封“修职郎”。炳煌公愧曰:“先人行善,人不知;吾行,人则知之。”

  马继文、马炳煌、马大松等修建的老路,面宽1.8米,采用鹅卵石铺成,路心嵌条石,长70公分、宽30公分,块块相接。虽然如今老路踪迹已无,但还遗存着石桥(今已充作水渠)和桥边的残存的路廊。路廊建在道路之上,路穿廊而过,亭连后院,廊称“骑路廊”,院叫“庙廊”,内立塑像,人称“庙廊菩萨”,还住着管理人,现只存路廊部分。路廊始建于道光丙午年(1846),因毁于大水,咸丰元年(1851)重建。现存的部分路廊内靠墙石凳已无,屋内石碑犹存,上刻咸丰元年马炳煌、马继文、马大松等出资重建路廊的事迹。门框上刻“亦堪驻足,会邑马继文道光丙午建”,每根石柱上都刻着“会邑马炳煌捐石柱石凳全”字样。据载马炳煌兄弟后专门为该路廊置有腴田数亩,收入作为路廊的管理费用。解放初该路廊还专门有人居住管理,里面设有茶缸,旁放毛竹节锯成的“茶竹管”,长年免费供给行人饮茶。路廊茶一般是“青蒿茶”,清凉爽口。还挂有草鞋和灯笼,也是免费提供给鞋破者和夜间赶路之人照明,考虑非常周到。

  马氏酒坊

   会稽马氏原是书香门第,耕读传家,因明亡,女真入关,承父训“守耕耘,三世不应举”。康熙间,马寅初太高祖马元杰以酿酒转入商业。乾隆时,其子马子明为扩大酿业,从吴融迁居小皋埠,遂成会稽小皋埠马氏。小皋埠马氏世以酿酒为业,酿酒历史从马元杰到马寅初侄辈历七世。马氏酒曾用酒名有:“女儿红”、“加饭”、“花雕”、“香雪”、“善酿”、“仿绍”、“谷粹”,都是非常有名的品牌。

  马寅初的高祖马子明(1757—1831),字辉庭,生而岐嶷,长有大度,是乾隆朝的国子监生。公没有入仕作官,而是以黼黻之才华,习陶朱之事业,不几年堂构辉煌、仓庾充实,是乾嘉时,绍兴远近闻名的富室。公乐善好施,“厚重多奇节,急万人之急,先后散万金于乡人,无德色”,待族亦甚厚,族中赖公而安全者甚众,很多族人就是随他进入酿酒行业的。如史称江南贤守第一的马志燮的父亲马光椿就是其中之一,马氏遂成为清时酿酒世家。绍兴名酒“香雪”、“善酿”即出于公之酒坊,后因由外戚播名不为世人所知。

  清代鼓励大家庭,经常有因数世同堂而受到嘉奖的。达官缙绅,书香门第之家,尤以多代同堂来显示自己的家门兴盛、孝悌齐家。马氏不但讲究“四世同堂,五世齐昌”,还激励生殖。马子明娶妻绍兴富绅汪德庆之女汪氏孺人,生二子、四女。后又纳如夫人崔氏复生二子,另添置产业,在小皋埠有前马家、后马家之称。清道光时,马氏族中有两人为家族所称道:一位是诚忍堂马传录,号锡番,去世前孙辈多达四十余人;另一位就是马子明,孙辈也多达四十人,光孙子就有二十人。咸丰五年小皋埠马氏分家后,在绍兴酒业界失去了霸主地位,子孙们遂开始分散在上海、杭州、绍兴、萧山、上虞、嵊县各地开设酒店,分设酿酒作坊。因马元杰、马子明、马炳煌祖孙与浦口有渊源,马家于道光末年开始在浦口置产业,并开设酒行。那时酒行由马炳煌次子马肇勋经营,但只卖酒,不酿酒。咸丰五年,马炳煌长孙马庆辰迁居浦口,在江边“下埠头”购置了五亩余地,开设酿酒作坊,取名“马钰记”。马庆辰(1835—1889),字赓良,号鸥堂,贡生出身,以诗名世,人称“鸥堂先生”。公于先秦两汉、诸子百家莫不博观约取,尤精于史学,为文自成一家。以其余事谱为诗歌,体裁雅致、格律峻整,具有骚人遗风。著有《鸥堂诗》一卷、《鸥堂遗稿》三卷、《鸥堂诗稿》三卷、《水窻词》一卷、《华严正谊》十卷、《楞伽经考异》一卷(民国《绍兴县志采访稿》、《绍兴府志》等有载)。小皋埠马氏自清初以来,世以酿酒为业,族中文学复兴,弟子名流辈出、桃李成蹊实赖公启之。公襁褓丧父,由祖父躬亲抚养,14岁开始学习酿酒,深得祖传酿酒密技。嵊水水质清醇但不耐酿,马钰记开张后,马赓良每到酿酒都必亲自动手,“尝味之甘苦,测时之生熟”,试得其性后用祖传“损益酿酒之法”才酿出与绍兴酒同样的品质。不久“马记酒行”由马懋斋次子马庆恩(1841—1894),字鹿耕接手,取名“马懋记”,也开始酿酒。同治五年,马炳煌另一孙,马寅初的父亲16岁的马庆常(1851—1909),字棣生,也随兄马赓良来到浦口创设“马树记”酒坊。此后又有马懋记的分记“马盐记”,“马万兴米行”分记“马堃记”酒坊,于是浦口就有了五家马氏酒作坊,当地称“五马入剡”和“五马闹浦口”。马氏因用祖传之法酿酒,遂将所酿之酒称为“仿绍酒”,这就是“仿绍酒”的来历。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上海金融紧缩,政府列酒业为消耗品,横征暴敛,印花税、落地税、釐金、专卖、牌照等捐税多至八九道,酒业艰难。但上海酒业仍是绍兴老酒的天下,马氏酒业也仍挤身其中。绍兴酒业以王宝和生意最大,章东明分店最多名列榜首,豫丰泰、王恒豫、同生泰、王裕和分列其后,马氏老源元列七名(报载虽列名七,但不过大洋千元,足可见酒业之艰难)。马氏针对浦口的特殊水质,发明的瓶装“谷粹酒”,在民国二十四年上海国际酒市评比中与绍兴沈永和、章东明的“加饭酒”齐名同获银奖。谷粹酒也成为当时嵊城酒店的“样装酒”。

  1936年,马钰记在嵊县城南大街开设“马钰记酒门市部”,日寇入侵嵊城后关闭。抗战胜利后,复在嵊县市心街重新开张,1956年合营,浦口马钰记酒坊则设为浦口酱厂,现大部仍为集体资产闲置;酒坊部分参加组成“嵊县酿造厂”,酿造厂所酿之酒,名即马氏之“仿绍酒”,此后,仿绍酒一直作为嵊县老酒的品牌。马懋记、马盐记合营后改为浦口供销社布店和食品店,现为民居。马树记酒坊原约占地二亩左右,地临总管庙且临江,自设埠头。主体部分清末重建,用材较好,为二层五间左右两居头,正门背江上刻“林泉作伴”;正房与居头过道门框上刻“有过必改”,解放后一度作为幼儿园,现存三间一居头由马棣生第四代孙居住。浦口“马钰记”、“马懋记”、“马树记”等酒坊,解放后不是用作民居,便是改作他用,现已很难找到酒坊的痕迹。

  小皋埠马氏以积善为家训,马赓良、马鹿耕,马棣生兄弟继承祖上积善美德,皆热心公益事业。清光绪间,马赓良等十人集资在嵊县城北绣衣坊建保婴局,城内路址“保婴路”即因此而得名。马赓良《嵊县保婴局募捐启》一文载:“考志乘。乾隆间,邑有育婴堂,在县廨左。数十年来废而不举,基址已湮。某等不揣固陋,纠合同志思绍先民之型,请于邑主,于某月某日立保婴局于城北绣衣坊。”此碑立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由马赓良好友丁谦撰文,屠兆鹏书丹并额,现存嵊州文管会。今嵊州仍有保婴路地址,以为纪念。马鹿耕是浦口乡绅的领袖,因嵊地风气朴僿,俗风强悍,于是告官方力清患本,敬礼贤者,抚助贫困无业者,当地人都敬爱他。马棣生在屠家埠路上所建的凉亭到文革初期尚在,他置办了七副铜水枪、几十副水桶,改革开放前,一直是浦口乡邻救火的主要工具。

  (本文作者:现任职于杭州马寅初纪念馆。)

  相关文章
编辑:钱徐良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