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嵊县“跳无常”风俗考述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施 钰 兴 2012年04月01日10:59:07 

   “跳无常”又名“调无常”,这一风俗在《绍兴风俗简志》、《嵊县志》均有记载。据1985年县文化馆“民族民间舞蹈普查资料”统计,1949年以前,嵊州有80余班。自县城到乡镇,大多有“跳无常”班。时至今日,虽然大部分老艺人已经作古,但也有一些艺人健在。这一风俗的遗孑——送夜头羹饭、拔除、道场等活动还在民间传承。现考述如下: 一、风俗记实

  (一)“跳无常”

  嵊县“跳无常”分布广,班社多,人数有多有少。一般15人左右,以甘霖、石璜、黄泽为最。石璜、三界“跳无常”有刘氏一角,刘氏有唱词,叫《游四门》。东浦有“跳一无常”,廿八都有“跳五无常”,而甘霖镇却别具一格——“跳十无常”。

  1、角色(按出场先后为序):

  掇米筛者1——身穿对襟衣,腰扎大布带,便裤,头戴箬帽。也有头发上打一小辫子的,身穿大襟,白鼻子。

  无常3——头戴三尺高帽,上写“一见生财”四字,身穿白布长衫、红短裤(至膝),项挂纸银锭一串,脚穿草鞋,手执破芭蕉扇。

  阿领1——服饰与无常同,戴扇形帽子。

  老无常1——服饰与无常同,穿黄袍,脸涂金色。

  刽子手1——兵样打扮;白中式衣,外罩红背褡,一手拿链条,一手拿刀。

  刘氏1——披长发,白面,白衣,红背褡,白长裙,红裤,颈戴大铐。

  小鬼1——打扮与刽子手同,手执铜锤。

  五响钗1——打扮与刽子手同,手执响钗。

  担酒者1——身穿白色对襟便服,肩挑酒坛(锡做),双手叉腰,用肩平衡担子,不准用手扶担,状如杂技。此人不参加演出,因多数在大街上游行,常有群众围拢观看,担酒者起阻拦背后观众的作用。前有乐队,后有担酒者,两头拦住。

  2、音乐: 招军(即目莲号头)2、大钹1、小锣1、京钹1、尺子1、唢钠1、锣1、鼓板1,音乐以《骑马调》贯穿始终。

  3、表演时间: 每年二月廿八起到十月至的迎神赛会,特别是狱帝菩萨出巡最为隆重。

  4、表演地点: 凡迎会路途到广场、道地、大桥头都演出。特别是菩萨停住休息时,必须演出。不论有多少班会,得一一按序演出。

  5、表演程式:

  《骑马调》音乐起。

  第一,掇米筛者从场(台)右做“跑跳步”出场,先逆时针方向绕场一圈至原出处带领众无常、小鬼、刘氏等出场。然后向前打一个“虎跳”,其他顺序依次快步紧跟做“跑跳步”。掇米筛者绕圈,前遇长凳(代表障碍),掇米筛者犹豫。

  第二,掇米筛者犹豫再三,一跃而过,五无常也学跃跳,刽子手跃过后将链条抛给小鬼;刘氏左弓步钻过长凳单臂挟住长凳,伸脚,伸手,亮相。

  第三,掇米筛者双手平端米筛转身半圈,先向右横跨一步成半蹲,把米筛往右一摆,起身后横跨一步成半蹲,双手将米筛往左旁一摆,引得无常的眼珠不停地随米筛转。

  第四,掇米筛者在前面向无常“甩米筛”,无常随米筛忽左忽右转。刘氏不愿走动,小鬼作打状。

  第五,掇米筛者面向无常,做了一个向右跳的假动作后,突然向左横跳四步,无常有的向左跳,有的向右跳,跳错的用手中的芭蕉扇掩住面部,表示羞状。复跳起,左手伸向米筛作撮食状。目连号头嘟嘟吹起,动作反复做八次,叫“八拍招食”。

  第六,掇米筛者高擎着米筛跳“左右横步”,无常也跳,刽子手、刘氏、小鬼各做自己的拿手动作,刘氏每一亮相就叫一声“大家别学我的样”。

  第七,套路做完,掇米筛者牵引无常与众鬼走出场地,意思是此地已驱除鬼怪(实为继续游行)。其他一一走尽,老无常跌倒在地,叫“阿领喂,阿伯跌倒哉,快来扶扶我。”阿领听到喊声,转身快步扶起老无常,并给他按摩痛处和敲背,扶他赶上队伍。

  (三)甘霖“跳十无常”

  现以甘霖“跳十无常”为例:

  1、角色(按出场先后为序):

  耍流星者4——穿土黄色服装,武士打扮。

  地方癞子2——头戴小丑帽,白鼻花脸。

  放炮仗者2——穿戴与旗手同。

  旗手3——白衣白裤,外套红色短褂。3人扶3—4丈高的旗杆,上面飘着“甘霖镇十无常”的高照镜一面。

  扶旗手4——穿戴与旗手同。前后各2人,拉住旗杆的纤绳保护旗帜。

  乐队10——穿戴与旗手同。

  阴司地保1——青衣小帽。

  掇米筛者1——头戴箬帽,白鼻头,身穿黑短袄,腰系青短围裙,脚穿草鞋,手端米筛,米筛内有一对烛、三支香、一壶酒、两只杯、一碗饭、二双筷、九盘菜、一叠冥钱、一串铜钿。

  老无常1——无常均头戴三尺白色高帽(篾扎纸糊),腰系稻草绳,颈上挂烧纸、纸银锭及经佛,脚穿草鞋,脚骨上贴着膏药,脸上涂成白色,吊眉吊眼,瞠目伸舌,红纸当舌粘在唇下,阔口红嘴狮子鼻,面容似笑非笑,似哭非哭,手中执芭蕉扇。老无常帽上写着“老开心”,穿黄色长袍,手执拐杖。

  小无常1——帽上写着“活笑煞”,穿白色麻布半长衫。

  无常10——穿白色麻布长衫,帽上依次写着:“一见生财”、“皆大欢喜”、“人人高兴”、“抬头见喜”、“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男女平等”、“天下为公”、“正在找你”、“你也来了”等字。其他打扮与老无常同。肩上的衣内各架一块木板,双肩高高耸起。

  2、音乐: 以《骑马调》贯穿始终。

  3、表演时间: 逢农历九月十六甘霖张陈庙庙会和旱年求雨时菩萨巡道;七月半做兰盆都演。其他邻近庙会期间有约也去表演。

  4、表演地点: 《跳十无常》既适合于游行也适合于空地和舞台上。在舞台上表现时,耍流星,地方癞子,旗手在台旁休息,乐队在台左,放炮仗者在庙外听音乐指挥而点放炮仗。

  5、表演程式:

  第一,音乐起。二对耍流星者与一对地方癞子打开场面或前面开路。鼓乐鸣奏、唢钠、目莲号头紧密配合。阴司地保打圆场,掇米筛者引诱众无常列队上场。掇米筛者把米筛在头顶团团转圈,众无常就全身左右前后摇摆起来,动作整齐,叫“风摆杨柳”。

  第二,掇米筛者把米筛往空中一抛,用头接住米筛,米筛在头上摇摇欲坠,众无常就双手叉腰,摇头甩脑,引颈在前后左右转动,也做惊险吃惊动作。高帽上的飘带呼呼作响,拖在嘴外的长舌一伸一缩,叫“摇头晃脑”。

  第三,掇米筛者蹲下身子,把米筛往身后摆动,众无常就变换动作,把身子后仰,双脚跳跃,手摇芭蕉扇,叫“急弓反张”。

  第四,掇米筛者把身子前俯,米筛在胸前摆动,众无常把身子俯前跳跃,依然手摇芭蕉扇,叫“拨草寻蛇”。

  第五,掇米筛者把身子往左倾斜,将米筛往左摆动,众无常就把身子往左倾斜,左手叉腰,右手摇扇,屈起右脚,左脚单跳,叫“跛子骑马”。

  第六,动作与第五个动作相同,但方向相反。

  第七,掇米筛者把米筛往左盘旋,众无常往右舞长袖。将袖子舞得呼呼有声,习习生风。叫“嫦娥舞袖”。

  第八,动作与第七个动作相同,但方向相反。

  第九,掇米筛者把米筛端在胸前,往后一蹲,扭起腰、屁股;众无常亦整齐地列队扭起屁股来,一下一下地好似集体放屁。此时目莲号头“嘟嘟”,“嘟嘟”,“嘟——”地吹起,象征无常放屁之声,叫“放屁通气”。

  第十,掇米筛者把米筛端在头顶走蛙步,众无常团团围住,争抢米筛中的铜钿,抢得的含在口内,铜钿方孔中系着一根黄色小麻绳,状如面条。小无常一跳一跳地争抢,但抢不着,随即高呼:“爷爷、阿爸、阿叔我要吃面!”老无常伸手抢过两枚铜钿,一枚给小无常放在嘴里,一枚自己含着,叫“长命羹饭”。抢食长命羹饭后,众无常心满意足地被掇米筛者牵着走了。

  “跳十无常”只有小无常可开口讲话。他有时皮顽得掉了队(也是表演内容),就叫道“爷爷阿爸阿叔,等等我!”其他无常或招手示意或伸脚促手阻拦,都以动作代替语言。

  二、风俗溯源

  (一)源于明朝

  嵊县“跳无常”也称“太平会”。2000年笔者采访甘霖镇83岁的曾水土和73岁的沈楚益时所得:

  “据老人传说,甘霖“跳十无常”始于明朝。当时倭寇作乱,地方上组织乡勇,每镇每村立有大旗一面,为号旗,旗立则安,旗倒则表示倭寇入侵。村有危急,邻近乡村的乡勇即奔赴助战。倭寇平后,号旗已无实用,但在每年庙会中为庆祝平倭之功,祈求太平,有迎大旗跳十无常的风俗。”迎大旗有的地方叫大旗会,东阳、嵊县、上虞、绍兴、萧山、余姚等地都有。甘霖“跳十无常”的大旗就是抗倭时号旗的缩影。

  浙东是越族腹地,越人自古信鬼,好祠多淫祀,他们把一切天灾人祸,包括生、老、病、死等各种自然现象都归结于神鬼的意识表现,为了祛疫驱魔,祈禳平安,举行种种敬神、娱神的活动。“跳无常”的原意义是欢庆,后在欢庆中用驱鬼魔来表现太平气象,也是因出于越人信鬼娱神的传统风俗。为什么不用其它方式而用鬼神来表现呢?因为越人的风俗中,驱鬼是平安,在驱鬼中戏鬼、娱鬼,由掇米筛者这个“人”把无常们戏耍一番,让鬼神出尽洋相后驱除。中国民间对鬼有三种态度,第一是杀戮,第二是驱除,第三是祭祀。“跳无常”是祭祀和驱除并举,它是庙会风俗的一种。人们心目中祈求保佑的是庙里的神灵,而要驱除的即是这些鬼神。 (二)移植于《目莲戏》

  《目莲戏》在浙东比较流行,是一出比较古老的民间娱神戏剧。1984年,嵊州文化馆对流行本地的《目莲戏》进行过抢救性整理,录过像。《目莲戏》全集有100余场。在浙东地区主要流传的是“阎王发牌,拘捉刘氏”一段,并敷衍成20场,又叫《哑目莲》或《哑鬼戏》。二十个场次是:

  韦驮请观音 阎王发牌票 刘氏得病

  瞎子卜课 夜魃渡河 送夜羹饭

  夜魃请无常 前抲刘氏 跳男吊

  跳女吊 文武科场鬼 挑镣枷

  谋杀夫起解 饿鬼赌鬼 大头嬉柳翠

  阎王发五鬼 后抲刘氏 敲纸铜锣

  出丧吊孝 鬼王扫台

  “跳无常”选择了《送夜羹饭》一场。《哑目莲》戏“送夜羹饭”的情节是阎王发下令牌,命夜魃约同无常去捉拿刘氏。由于夜魃作祟,刘氏得病。请医问卜,卜说有鬼作祟,叫人送夜羹饭。刘氏送了夜羹饭,有仙神保护遂起死回生。“跳无常”是以掇米筛者为向导,诱惑无常走出刘氏家园,送走无常。嵊州一些地区“跳无常”有刘氏一角,这是“后抲刘氏”提前到了“送夜羹饭”一场中。嵊州甘霖“跳十无常”在移植《目莲戏·送夜羹饭》时比较忠实,只不过把台上的《目莲戏》搬到台下的广场,并对原“送夜羹饭”的表演程式进行了丰富而已。 (三)刘氏小考

  要弄清刘氏是谁,须弄清《目莲戏》的来龙去脉。

  佛教传说,古印度摩偈国中有个头号富翁,叫富相。富相有个癖好,就是敬重出家人,他的夫人叫青提,年轻又漂亮,是国内第一美人。她与行善乐施的丈夫正好相反,是个头号小气鬼,爱财如命。青提夫人也有个怪癖,就是最恨世上出家人,视僧尼为仇人。富相老年得子,起名目莲。这位少爷倒很像父亲,心善面慈,向往三宝。富相死后,目莲长大成人,便要外出经商。临行时他辞别母亲,道:“孩儿出外求财,母亲在家要积德积善,对那些出家人要如同对待孩儿一样。”目莲母勉强应允。谁想青提夫人说归说,做归做,对那些登门化缘的,不管和尚还是尼姑,她全都赶走。半年后,目莲经商返家,听邻居讲了母亲之事后,就问母亲原由。青提一听大怒,喝斥道:“你竟敢不相信你母亲?我要是对出家人不好,七天之内不得好死,死了堕入阿鼻地狱!”不料到了第七天,目莲母果然暴亡。目莲大哭一场,安葬了母亲。他不愿过财主日子,抛弃了荣华富贵,投奔释迦牟尼,修成罗汉,成为佛祖十大弟子之一。目莲得道后,在天堂见到父亲在尽情享乐,但没有母亲的踪影。他向佛祖打听,才知母亲因生前不敬佛门,死后果真堕入阿鼻地狱。目莲于是下地狱去救他的母亲。目莲见母亲在地狱受苦,已变成饿鬼。目莲乞来饭食给母亲吃,谁知菜饭还未到口,立刻变成火炭。目莲无计可施,只好去如来佛那里求救。如来佛告诉他在七月十五广造盂兰盆会,使天下饿鬼都能吃饱,你母亲才能获救。在目莲的努力下母亲青提夫人才又转生人身,升入天堂。这就是《目莲救母》的故事,《目莲戏》也就取材于此。

  《目莲救母》是一个典型的佛教劝善行孝故事。故事中鞭挞的是青提。然而,浙东《哑目莲》已对原《目莲救母》进行了艺术改造。从“阎王发牌票”到“前抲刘氏”,保持了青提的艺术原型。而“谋杀夫起解”、“后抲刘氏”则增加了一个新的艺术形象,这个艺术形象是谁?过去有本《倭袍》的戏,说的是美女刘氏嫁给刁南楼为妻。刁南楼经常外出经商,刘氏不甘闺中寂寞,与隔壁王公子勾搭成奸。两人又密谋杀害了刁南楼。最后事败双双判处死刑。刁刘氏临刑前被押解游行示众,并有一大段唱词,叫《游四门》。“跳无常”中刘氏的服饰也搬用了《倭袍》里刘氏的穿戴。刁南楼死后,毛龙前去吊孝,正当毛龙跪地拜祷刁南楼时,忽然起了一阵阴风,吹起刁刘氏的孝服,露出红衣红裤的内衣,毛龙见状,顿起疑团。过去俗规带孝人外穿孝服外,内衣也不能穿红绿鲜衣。内穿鲜衣外穿孝,被视为假孝。跳无常中刘氏——白衣,白长裙,红背褡,红裤不就是《倭袍》中带“假孝”的刁刘氏?所以她要向世人忏悔:“大家别学我的样!”

  浙东《哑目莲》刘氏一角是青提和刁刘氏两者合而为一的产物。“跳无常”出脱于《哑目莲》,刘氏一角则偏重于刁刘氏的原型。 三、风俗遗孑

  “跳无常”的传统民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陆推行“破旧立新”运动时被革除。但在民间至今尚有这一风俗的遗孑——送夜头羹饭、拔除、道场等活动。其实“送夜头羹饭”、“拔除”、“道场”是驱鬼活动的三个层次。人得了病,去问巫(即浙东流行的“关巫仙”)。巫曰有鬼,送夜头羹饭请鬼出门。

  1、送夜头羹饭

  民间“送夜头羹饭”又叫“遣夜头”。送夜头羹饭者一人,鼻子涂成白色或黑色,送鬼时与鬼打交道,为了今后不被鬼纠缠,洗了脸鬼就难以认出;米筛一个,米筛里先放好一对烛三碗菜一碗饭一碟茶叶米一壶酒一叠冥钱,筷子和酒盏以鬼多少而定。掇米筛者点上烛和三支香,持香去病床前拜三拜,口中念念有词:

  男客人,女客人,

  远客人,近客人,

  噶里是小户小姓,

  剥剥没皮,抽抽没筋,

  跟我来——

  凑点盘缠,送你出门。

  掇米筛者把香插在米筛上,掇起米筛出门而去,在三岔路口地上摆好酒菜饭碗等物,奠酒,持香边拜祷,边烧冥钱:

  男客人,女客人,

  远客人,近客人,

  送侬出门,让我主人太平。

  你要去么——

  远者金华兰溪杭州绍兴,

  近者崇仁石璜长乐太平,

  有名有气,大族大姓,

  喏喏喏,长乐钱旺宾,

  开元周麟振

  崇仁裘祝馨,

  石璜王金生,

  南山操家政,

  城里还有汪正金,

  绰号叫做汪半城。

  堂堂走马楼,

  乌漆大台门,

  寻寻蛮好寻,

  一喊就会应。

  全鸡全鸭大鱼大肉有得份,

  吃得饱顿顿,

  外加十万盘缠银,

  肚兜满腾腾,

  拿着就好归家门,

  侬话高兴勿高兴?

  待词念毕,冥纸烧尽,随着一声“请走好——”,把碗盏一一摔碎(烛台、酒壶除外),然后吹灭香烛。这叫请鬼出门。 2、拔除

  送了夜头羹饭后病情未愈,再去问巫,巫曰有鬼,就以拔除驱鬼。

  请和尚或道士或民间法师一至二人,在堂上念经一天,到晚上持剑或持拂尘或镜子驱鬼,驱鬼者因身份不同所念咒语亦不同。如民间法师的其中一咒是:

  “达皇达皇达达皇,

  八龙八虎八金刚,

  头上金灯照四方,

  缠人恶鬼见阎王!”(鬼:土音“鬼”读“句”)

  驱鬼者一面洒撒符水,一面贴符咒(和尚无此法),然后由掇米筛者掇米筛出门,驱鬼者出门关上大门,并在大门上贴咒符、洒符水。掇米筛者径自前去送夜头羹饭,不能回头张望。这叫驱鬼。

  3、道场

  拔除驱鬼后又不见病情好转,第三次问巫,巫曰有鬼,就以道场遣鬼。

  “道场遣鬼”,俗称“造大堂羹饭遣鬼”,是民间遣送鬼魂的最高仪式。道场班有道观组织的也有民间组织的。这种道场班不是作法捉鬼,而是唱戏间杂念经,是浙东地区独具风格的遣鬼风俗。道士班7—9人,其中一个为和尚,头戴毗卢帽,身披袈裟。在堂上放上二至三张八仙桌,纵向排成一列。上首覆一只脚盆,上放一把太师椅,是和尚的坐席。其余道士(民间组织的是农民,不穿道袍),依次分坐桌子两侧。念经毕唱戏,戏唱一段二段后又念经。唱戏的内容是宝卷,如《十月怀旦宝卷》、《众喜粗言宝卷》、《刘香女宝卷》《梁皇宝卷》等等。道场做到傍晚,和尚领头去病房念经。有的地方还要糊起纸马纸人等。待吃了夜饭,道士班遣鬼,遣鬼后叫掇米筛者把鬼遣送出去,即就完事。

  “跳无常”风俗是在祭鬼、驱鬼中渗入了劝人为善的积极意义,又在自娱的同时达到娱人的社会效果。而它的遗孑——送夜头羹饭、拔除、道场已蜕变为迷信活动。不过这一风俗并非偏远山区所为,富裕的乡镇,文明的城市也有不小的市场。所不同的是过去病人躺在家里,靠驱鬼治病。现在是病人住在医院,在接受现代医疗技术治疗的同时又接受原始的巫术治疗,可视之为前者是药物疗法,后者是精神疗法。笔者认为这是人们开始进入文明时代这一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产物。无需大动干戈去强行铲除,但有必要做些适当的劝告和疏导工作。

  (本文作者:现任职于嵊州市委统战部。) 本文参考资料:

  ①《绍兴风俗简志》,1985绍兴市、县文联编印。

  ②《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嵊县歌谣、谚语卷》。1988年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出版。

  ③《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省绍兴卷》1993年浙江省新闻出版局出版。

  ④《嵊县志》民国版。

  ⑤《浙江艺术研究》1985年第三辑,浙江省艺术研究所出版。

  相关文章
编辑:钱徐良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