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陈贤潮神文化志史编年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金向银 2012年06月06日17:14:52 

陈侯庙外景

  欣闻浦桥八月十八潮神节获准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特书是文志贺。陈贤潮神文化在我市志史中历代记载不绝,延续发酵,蔚为大观。陈贤“生为神,殁亦为神”,千百年来,一直是人民心目中的保护神,他不是官;潮神文化是草根的民俗文化,不是官宦的世族文化,这是应该注意把握的方向问题。

  宋乾道四年(1168)三月十六日,陈贤出生于浦桥,童即为神。

  陈贤(1168—1230)字文希,号恺山,年少时即被敬之为神。宋德祐元年(1275)新昌俞浙《善应侯庙记》曰:“侯生稍长,不问昼夜,遇假寐辄神游江海间,拯护舟楫。”(明成化《嵊县志》)明成化六年(1470)嵊县教谕陈烜《重修灵济侯祠记》曰:“甫成童既著灵异,常假寐出神,遍游江海,拯护沉溺。”成人后被封为潮神,俞浙《记》曰:“人每设祭,潮神与焉,寤则哇所享牲肉,是所谓生能为神者。”俞浙为监察御史,和陈贤同时代人,又是同乡,陈贤去世时,他已15岁。

  宋嘉定十三年(1220),陈贤52岁,朝廷召赴钱塘祭潮

  俞浙《记》曰:“嘉定庚辰,潮怒啮堤,由候潮门抵新门溃突不可遏,漂庐舍,汩城郭,日益甚。朝廷命有司起徒卒戮力畚锸,随筑随毁,相顾无措,召神问计。侯呼江神,祭以三牲,喻以关系利病,手一竹植沙涂上,誓之曰:‘神有灵,毋使潮越吾竹。’以为羞人。潮至望竹,伊迩即势伏,迤逦折而东行。未几,两岸拥沙成阜,畚锸就绪而长堤屹若山远矣!”三牲:牛、猪、羊。羞人:向江神祭献纸布扎制的童男童女。

  宋绍定三年(1230),陈贤逝世

  陈贤生前已被钱塘船工奉为保护神,遇险必呼“潮神保佑”。俞浙《记》曰:“盖吾少而舟行浙江,中游浪激几废,篙工仰天呼侯数四,浪辄平,舟获善济。”俞浙年少时,陈贤或在世,可见船家已奉为保护神。殁后亦然,清康熙四十二年偏沅巡抚赵申乔上《请封江神陈贤疏》曰:“每当济楫扬帆,飓驱蓬裂,惟抢呼之一声,赖神明立应。宜沿江以为司命,而嵊民尊称为太公者也。”直至民国,钱塘渡口起篙前,必问“嵊县人来了没有?”乘客答“来了”,方可起航。若无人答,船工则将一双嵊县人穿过的草鞋吊在桅杆上,此盖因潮神陈贤为嵊县人。如此者数百年,竟成船家俗规。陈贤处宋、金交战时期,因为神,故又被召为阴兵太尉,故其浦桥居室额曰“太尉堂”。生前著有方术之书,传与第三子祐,俞浙《记》曰:“子九人,第三子无乍,神功济物,惟有父风,见其英灵瑰奇之神气于人间得之,于天子间淳之,于父修为方术,所可与能也。”

  宋端平元年(1234),宋理宗敕封灵济侯,立庙崇祀

  陈侯庙内陈侯塑像

  俞浙《记》曰:“至端平甲午,以水战助王师,灭金人于蔡州,封灵济侯。”敕曰:“朕以渺躬嗣承大统,不意金虏怀奸,冒干神器,爰命谋臣智强奋武勇歼灭酋孽,幸赖钱塘潮神陈贤相助,阴兵默加护佑,大显神通,于蔡州飓风黑雨,金人眯目,斩首万级,余众归降。翌日视之,旗甲皆纸布,兵马尽土木也。将卒疏奉,是用褒封。下诏有司,立庙崇祀,永祚皇休,加号陈贤潮神为灵济侯,改署太尉堂为灵济祠。庶几有以酬不世之殊荣,耸一方之视听,与国同休,万年不朽,布告天下,使知朕崇德报功之意。”(明弘治《嵊县志》)据《宋史·帝纪》,是年宋和蒙古联盟,攻金于蔡州(今河南省汝南县),正月破城,金哀帝自杀,末帝死于乱军中,金灭。

  宋淳祐十二年(1252),理宗加封善应侯。

  明成化十年(1474)《嵊县志》载《宋志文敕》曰:“巨浸所稽,视无端倪。汹涌倾洞,穷东极西。于是而能洄洑狂澜,迄无吞啮,非神之功,或俾侯爵。仰慰舆情,勿谓杳冥,尚歆荣宠,可特封善应侯。奉敕如右,牒到奉行。淳祐十二年八月十四日。”

  宋宝祐元年(1253),理宗诏告天下,重褒封号,载诸祀典。

  明弘治十四年(1501)《嵊县志》载:“宝祐元年癸丑正月十三日敕曰:”朕闻尧舜之时,洪水泛滥,九洲为壑,下民昏垫。大禹治之,施浚导之方,竭疏凿之力,然后水患平而民害息矣!于时世底隆平,民跻仁寿,国享安荣,不可及也。朕以凉德嗣兹鸿烈,不意九郡水泛,万姓淹没,饥馑相仍,存民困苦,痛自罪责。嗜愍过渡,国课盈取,内畹弄权,商贾告病,以致上天降咎,莫知所规。昨准徐卿所奏,两浙洪水为患尤深,幸钱塘江潮神陈贤大显神通,逆风退浪,不坏民居,不伤民命,祠宇临江,水波不入,严、衢近郡亦赖保全,是用重褒封号,旌异灵聪,宜改灵济侯为善应侯。所以阐其却洪水之患,绍大禹之功,载诸祀典,耿耿不磨,尚冀护国奠民,御灾捍患,永彰神贶,以匡我太平之治焉。”从“祠宇临江,水波不入”看,南宋晚期,杭州钱塘江畔遵旨“立庙崇祀”,已有陈侯祠。

  宋景定元年(1260),加封协惠侯。

  俞浙《记》曰:“景定庚申,借潮浙江航赵贵人舆翣,加协惠。”赵贵人,理宗妃嫔。舆翣:护送灵柩的仪仗。赵贵人灵柩渡钱塘江,先祭祀潮神陈贤,得以平安,理宗加封协惠侯。由此可知,凡朝廷军政大事,行前得祭潮神陈贤,多求其保护。

  宋德祐元年(1275),筑陈贤墓亭,俞浙撰《善应侯庙记》。

  俞浙《记》曰:“一日,剡之乡丈人赵公炎来,道侯之孙某某,窃慕古人显扬先祖之义,将筑亭墓上,奉时祀,求文为记。”俞浙(1215—1294),字季渊,号默翁,新昌五峰人(按:或已徙居新昌县城),开庆元年(1259)进士,历刑部架阁、大学博士、知嘉兴军府,德祐元年(1275)除监察御史、大理寺少卿,入朝不久即浩然归里,潜心理学,著述百卷,《宋元学案》有传,明成化《新昌县志》详其事。赵炎,字光叔,嵊县人,咸淳元年(1265)进士,历金华县令、镇江推官,刑部员外郎,明万历《嵊县志》卷十《乡贤》有传。俞浙《善应侯庙记》是记述陈贤生平事迹和南宋敕封的最重要文献。

  明洪武十七年(1384),浦桥溪边建行宫。

  陈烜《重修灵济祠记》曰:“浦桥乃侯故宅,有庙以妥神灵,第弗迩水次,客商篙师艰于祈祷,洪武甲子,众建行宫于溪浒,以故乞灵者众,凡邑祈时祷雨、请福禳灾者视前尤盛。”又明万历《嵊县志》卷七《陈侯祠》载:“洪武十七年,增建于邑之南门。成化二年知县李春重葺。”陈烜所谓“建行宫于溪浒”者,或即新建于县城南门外剡溪边的陈侯祠。

  明天顺二年(1458),钱塘修堤,陈侯显灵,庙祀不绝。

  陈烜《重修灵济侯祠》曰:“大明天顺戊寅,涨秋水,决势莫能御,朝命大臣按地计划筑堤捍水,所费巨万,弗克就绪。神夜托梦于守,土吏告以名氏,允以默相自是,功日渐积,患止堤平,至今彼地庙祀不绝。”然今新编《浙江通志》非但不载“至今庙祀不绝”事,还说钱塘潮神是伍子胥等,未提及陈贤事,孰可疑焉。

  明成化十年(1474),俞浙《善应侯庙记》入载《嵊县志》。

  成化《嵊县志》曰:“善应侯庙在县西十五里清化乡四十九都。”载《宋志文敕》一篇(见上),后即俞浙《善应侯庙记》全文。成化《嵊县志》前,元朝进士嵊人许汝霖曾于至正(134—1368)中晚期纂修《嵊志》,“取《剡灵》遗编,躬加搜访而损害之。”撰十八卷。成化《嵊县志》所记陈侯潮神事,或从《嵊志》所采摭。

  明成化十三年(1477),县丞齐伦拓建陈侯祠,次年告成。

  陈烜《重修灵济侯祠》曰:“成化丁酉秋,适骤风雨,庙将倾圮,少尹齐伦谋欲修之。且念旧址狭隘,弗称神栖,图以拓之,即捐俸为倡,命邑人李勤具疏,遍请于寮采,判簿报逵司训连铭、幕宾刘云各助俸赀,而邑之名家义士乐施不吝,乃于戊戌夏肇土修拓,迨秋告成。轮兴炳然,神像森若,足起人之敬畏。”

  明弘治十四年(1501)《嵊县志》新辑陈烜《重修灵济侯祠记》。

  该志《善应侯祠》条下,载敕封灵济侯、善应侯文并俞浙《善应侯庙记》全文,新增宝祐元年(1253)理宗重褒善应侯封号全文和陈烜《重修灵济侯祠记》,记述宋、元来修葺、迁址甚详,可谓集前人之大成。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诏有司春秋祀之,为县八月十八潮神节之始。

  明万历《嵊县志》卷七《陈侯祠》载:“在东门处迤而东百数十武。国朝嘉靖二十三年,诏有司春秋祀之(邑人裘时献具奏,赵世瑞左之)。祀之期,春以三月十六日为侯所生辰,秋以八月十八日为江潮之候。”此为我县八月十八潮神节之始,每年由县令率臣民祭祀,声势壮观。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县令吴三畏树石坊表之。

  明万历三年(1575),知县朱一柏置《香田碑》。

  《香田碑》曰:“正德丙子五月,邑令林诚通考绩北上,早行迷道,忽一老人引之斜行,得脱寇害。老人忽不见,林及从者忆其貌酷类陈侯塑像,知其为神,由是林令悉其前后之功,奏请祠祀。准查未报,至甲辰乃祀。今邑士民舍置香田立神户,虑其乂而无征,为之请记,余书其事于右。”碑记讲述了八月十八潮神节从林诚通“奏请祠祀”至嘉靖二十三年“诏有司春秋祀之”的前因后果。

  明万历十五年(1587),拓广城东陈侯祠。

  万历《嵊县志》载:“万历十五年,知县万民纪以石坊低下,壅蔽庙门,更高大之;门外辟地,使夷旷之。治其事者县丞吴鹗鸣。他所在私祀称陈侯祠者不可胜纪。”

  清顺治间,南门外改建张陈侯祠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重修《嵊县志》曰:“张陈二侯祠,即陈侯祠故址(按:明洪武十七年(1384)建),邑民改建祀二侯。近南桥埠。人以二侯素著灵捍水患,顺治间,邑人杜瑞、宋龙等重新之。宏敞丹垩,为一邑壮观。”据童玄德《张陈侯庙》文,张侯名夏,萧山人,宋景祐年间(1034—1038)任两浙转运使,用石砌法改造钱塘江堤塘有功,卒后谥宁江侯、显应侯、护堤侯,各地立庙祭祀,故嵊人合为张陈侯祠纪念之。

  清康熙十年(1671),县令张逢欢《募修浦桥陈侯祠引》。

  是年张逢欢修《嵊县志》,县人袁尚衷主纂。其时,县人发起募捐重修浦桥陈侯祠,张令在募捐簿上首签应捐,并为之作《引》倡导。全文在详述陈侯功德后曰:“邑西十里曰浦桥,侯故居也。有祠焉窈而深,登其堂者肃焉起慄。今榱桷且损矣!里人欲将助以葺之,持簿恳弁其首。嗟呼!灵宫精舍尚尔布金铺玉,岂有有功于国与民载在祀典而犹吝钱粟者呼!是为引。”

  康熙三十八年(1699)八月,邑贡生员李茂先等疏请题封。

  是疏在详述陈侯业绩后曰:“夫何元、明代往,数百年来久虚诰敕之颁,仅享春秋之祀,然而神威毅魄,历久长新。每当济楫扬帆,飓驱蓬裂,惟抢呼之一声,赖神明立应,宜沿江以为司命,而嵊民尊称为太公者也。恭遇圣治休明,皇恩广被,及河乔岳,既怀柔乎百神崇德报勋,更优渥乎万古伏祈,俯顺舆情,详请题封。”李茂先,渔溪村人。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3),偏沅巡抚赵申乔上《请封江神陈贤疏》。

  偏沅系湖广巡抚名,后分置湖南省,移治长沙府。康熙四十二年(1702)十月,浙江布政使赵申乔奉诏会審湖南省镇筸,十二月任偏沅巡抚。四十三年二月,康熙南巡长沙,诏见赵申乔等,赵即以陈贤事面奏,后又撰文直奏圣上。《请封江神陈贤疏》1100多字,其中摘录了他在浙时所见的李茂先疏部分内容,接着讲述了他主持钱塘祭神的一次亲身经历:“臣查江神陈贤,屡著灵异,旧膺封典,事非荒诞无稽,随即斋戒三日,虔设牲醴,自撰祝文,备告以圣天子德隆功盛,海晏河清。神果有知,安澜效顺。为朝廷保障生灵,自当提请褒封,以答神休,因率司道等亲赴江干祭告,斋心默祷。祭甫毕而潮已至,风狂浪激,如排山拥阵而来,观者如堵,踉跄奔避,乃潮距祭所百余丈即止,如有阻遏之者。此康熙四十一年九月十三日事也,杭城大小属员并筑塘员役及近塘居民无不目击。嗣后,每日潮汐俱不逼塘,得以及时施工,是皆我皇上爱育万民,怀柔百神之德化所致。而江神效灵,有呼即应,其功似难以泯没。臣彼时即掾题请,缘一时恐出偶然,未敢遽渎宸聪。十月,奉命驰镇筸会审,旋蒙恩转补今任。至本年二月,趋迎圣驾,见浙来诸臣佥云塘外顿起沙洲数里,江涛离岸甚远,可保无虞。是江神既鉴臣一日之诚而不负臣,则臣何敢自渝前日之约而重负江神。微臣叩见行在时,亦曾面奏圣明,兹莅楚南数月以来,未尝须臾忘也。屈指前事,于今已一年矣,臣虽身离浙,言犹在耳。神明难欺,臣心难昧,不得不渎陈于君父之前。”故疏请康熙皇帝“俯念浙省江塘关系民生,不以臣言为荒谬,伏祈敕下部议,将钱塘江神陈贤援例给封,则波臣水吏常邀万世殊荣而报德崇功,共仰千秋旷典矣!”行在:康熙在长沙的住地。这是陈贤潮神文化史上一分颇具价值的珍贵文献。

  清乾隆七年(1742),《嵊县志》载周熙文《陈贤世系考》。

  该志载《灵济侯祠》、《张陈侯祠》、《灵济侯墓》尽录前志,其中《灵济侯祠》新增:“旧在南门外,嘉靖三十四年知县吴三畏筑城徙建于东门外。万历十五年知县万民纪拓大之,邑士民置田三十七亩,地六亩,以奉祀事。康熙四十八年毁,僧祖来建,未竣复毁乃去。继者僧宗岳,假建祠名私售祀田,至控追不已。雍正十二年,邑绅士汪宗灿等呈知县傅珏,仍请祖来住持,乃重新殿宇,复还祀田。襄其事者,其徒传月、成宗也。”又《灵济侯墓》新增周熙文《陈氏世系考》,曰祖钦为山阴令,致仕居剡清化乡,为陈氏一始祖。父昱为进士,兵部侍郎。侯生九子,三子祐承父业为神,四子祜次子芎、六子祺长子荷、七子礼之孙旻亦为神,余多为官。此或来自陈氏谱。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知县叶桐封《陈侯庙记》。

  道光八年(1828)《嵊县志》,述陈氏迁离浦桥后史氏每每修建侯庙甚详,云侯庙于嘉庆十八年(1813)知县陆玉书谕史氏募捐重建,并撰《陈侯庙记》曰:“嘉靖壬子,绅士史国卿、史立铁集议创建。万历丁亥,绅士史超元、史孝则、史孝保复为创造,庙貌一新。国朝乾隆二十二年,绅士史圣忠、史敬节等拓旧址而恢宏之,兹绅士史节芹、史俊节等尤能将己田祖茔田凑筑殿阶,复留余地以为坦道。前后数百年间捐建者不乏人,而史氏世为领袖赞成。”

  清同治五年(1879),《礼部谕》

  清同治八年(1883)《嵊县志》承前志,续曰:“咸丰间毁,同治四年僧普兆建侧楼三间,是年奉旨加“护国”二字,春秋致祭。”所谓“旨加护国”,事备同治五年六月二十三日《礼部谕》,这是礼部将浙江巡抚马公同治四年《题请敕封上虞潮神陈显应侯疏》奏请部议,经皇帝钦赐“护国”二字后下发给上虞县梁湖总管庙并嵊县陈侯庙的谕文。谕文中提及浙抚疏曰:“国朝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年间,或遇海潮陡发,或值雨泽愆期,祈祷于神,靡不响应。又同治元年,贼踞虞城之曹娥埧,仅隔一水,夜间贼冒乘簰偷渡,方离江岸,忽风涛大作,贼众淹毙二三百名,人皆以为神助等因。由该抚转据该管绅详恳封号。”并云“已奉皇上铨出‘护国’字样,并荷各大宪札敕有司春秋祭祀。”《礼部谕》为陈氏所藏,同治八年修《嵊县志》时失录,今见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新昌县上赉村《陈氏宗谱》。

  同治八年(1869),知县严思忠《记显应陈侯祠》。

  同治九年,知县严思忠重修《嵊县志》,为之记曰:“同治八年仲冬之月,署嵊县篆丹徒严思忠记显应陈侯祠之在嵊东门者,有司领之。而浦桥有祠,为侯桑梓之地,盖陈氏之家祠也。上虞梁湖镇亦有陈总管庙。”又曰:“元季,侯裔析迁他邑,留剡者亦东西散处,至前明,葺祠之役乃藉手于史氏。史氏者,陈氏之姻好也。国朝乾、嘉间,葺祠者再复赖史氏赞成之。岁三月十六日为侯诞降之辰,子孙上冢毕,祠中演剧娱神,招史氏会饮,以识旧劳,迄于今不废。祠产田十八亩,地五亩,山七亩有奇,载在《陈氏族谱》,向畀住祠僧收息,以供岁需。”是文还对宗谱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考证。

  (本文作者:系嵊州市政协退休干部。)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