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廿八都男班名伶记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施钰兴 2012年06月06日17:14:52 

  越剧是由嵊州土生土长的曲艺“落地唱书”演变成戏剧的地方戏,时称小歌班。由于当是都由男人登台演出,后人称之为越剧男班。在越剧男班时期,廿八都村涌现出了一批较有影响的名家,他们是一枝梅、张云标、喻传海、两朵花等等。这些名家为越剧的诞生、发展、进上海、闯码头及其在表现艺术和教育事业上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洪福舞台一枝梅

  一枝梅,本姓张,名惠鹤,十多岁就拜名师相来炳学唱“落地唱书”,与马潮水、张云标、喻传海、张志帆等为同门师兄弟。1906年清明节,第一副戏班在甘霖东王村诞生后,一枝梅的师兄马潮水也随之在马塘村成立戏班。一枝梅应马潮水之邀,抛下“落地唱书”,投身于越剧表演艺术的大舞台中。1907年,他与裘凤山、黄云仙等唱书艺人成立戏班,开始闯荡江湖,泛舟艺海。

  廿八都村大多姓张,同宗二房,叫会十八,会十九。一枝梅是会十八派下子孙。根据张氏“恭宽信敏惠行远富贵荣华”辈份排列,一枝梅属“惠”字辈。一株梅的父亲是族长,父亲死后,族长临到一枝梅头上,成了祠堂太公,因他母亲健在,人称“小太公”。张氏同宗讲究仁义友爱,长幼有序。辛亥革命的风云人物张伯歧比一枝梅小三辈,属富字辈,两人虽年龄相仿,但因辈分有别,尊一枝梅为太公。辛亥革命成功后,张伯歧就任镇海要塞司令,继任浙江游击队统领,名震江浙。当时,越剧还很幼稚,借鉴了不少鹦歌班的表演程式和演出内容,一些地方视越剧为淫戏,禁戏抲戏之事常常发生,弄得越剧演员心慌不定,只好解散戏班回家种田。一枝梅也深受抲戏之害。一天他落泊在杭州街头,正巧与张伯歧相遇,言及做戏之苦,张伯歧安慰一番后,给了他一张名片和一笔资金,叫他回家办戏班,重振戏业。一枝梅回家后,四出招聘人马,与同门师弟张志帆一起创办洪福舞台。民国18年(1929年)张伯歧重修瞻山庙,竣工时,张伯歧特邀已在戏坛走红的一枝梅带班进瞻山庙演开台戏。一枝梅表演了他的拿手绝活——《哑背疯》。一枝梅以后遇上做戏被抲,就出示张伯歧的名片。由于张伯歧的名声远播,那些凶神恶煞的抲戏官兵一见名片,大多点头哈腰,戏班也就平安无事。张伯歧的名片成了一枝梅洪福舞台的护身符。

  一枝梅以丑角闻名,尤其是《哑背疯》,他把民间舞蹈创造性地搬上舞台,并添进了不少内容,用戏曲的形式表演民间传统舞蹈,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民间舞蹈注进了新的生命活力,同时也大大丰富了越剧的表演领域,这是一枝梅对越剧的最大贡献。

  二、越苑名师喻传海

  喻传海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对越剧表演艺术和越剧教育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他出生于嵊州北山榆村,十多岁时就拜相来炳学“落地唱书”。娶廿八都张氏为妻,婚后迁居廿八都。结识反清志士张伯歧,加入光复会,常以唱书为掩护从事秘密革命活动。1910年,二十六岁的喻传海与光复会会员一起潜入杭州,参加了光复杭州的敢死队。在攻克浙江抚台衙门的战斗中冲锋陷阵,因功卓著,受“有勇知方”一匾嘉奖。辛亥革命成功后,他遵循光复会“功成身退”的主张,主动要求复员。当时随着社会剧变,“落地唱书”衰落,越剧开始走红。他就再次投奔师傅相来炳,时相来炳已转为演戏,成为名角。喻传海边学边演,生、旦、丑、大面、老生各个行档都一一用心学习,为以后教戏授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演了十七八年戏,丑技表演,名振沪杭,成为四大名丑之一。那时越剧虽已在上海站住脚跟,但与兄弟剧种相比,艺术上总觉不足。为使戏班后继有人和完善表演艺术,有识之士提出回家办科班之事。于是,他放弃日日可挣钱的演戏行当,毅然回家乡创办科班。他经过精心策划,于1927年,在廿八都村上堂前办起了“瞻山小科班”,成了越剧史上的第二副男子科班,培养出了两朵花、张小林、张积明、张鸿尧、张岳忠、李福标等一批越剧新秀。

  1930年,女子科班高升舞台在崇仁戒德寺开办,班长裘广贤。喻传海担任开笔师傅,他教戏非常耐心细致,善于把生活中的动作加以提炼,用于舞台表演。自己在生活上做出表率,在艺徒中威信很高。他对艺徒各方面要求都很严格,唱腔、身段学得不好,必须重来。张云标、卫梅朵、马潮水、一枝梅等师兄弟来看他时,他必定留他们教戏,分别对小生、小旦、老生等行当的艺徒作辅导。经过严格的培养,这副科班在一年左右的时间能演出《文武香球》、《狸猫换太子》等28本大戏及两本折子武戏。

  尔后,喻传海又在小高升、新高升等等科班中教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越剧新苗。他的学生中最有影响的有筱丹桂、张湘卿、贾灵凤、商芳臣、周宝奎、裘大官、钱妙香等。袁雪芬初次学戏,也进了高升舞台科班,喻传海是袁雪芬的开笔师傅。

  三、旦角魁首张云标

  张云标,生于1895年,读过三年书塾,十二岁丧父辍学。18岁拜相来炳为师学戏。1917年,越剧第一次进上海演出失败后,张云标与卫梅朵、马阿顺等再次闯荡上海滩,演出于十六铺九亩地新镜花园戏院。为了增强阵容,立足上海,他邀请绍兴大班名角林芳锦、汪筱奎等同台演出,开了越剧、绍剧联合演出的先河。

  不久,男班在上海演出再次失利。张云标不甘心,于1919年再次与马潮水、王永春、白玉梅、马阿顺等组班,进入上海。这次组班有强大的演出阵容,又经过充分的准备。在民兴茶园首演《碧玉簪》,张云标饰王玉林,王永春饰李秀英获得成功,为小歌班在上海站稳脚跟起了很大的作用。

  张云标对越剧发展的另一重大贡献,是他为越剧的传播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1936年,绍兴文戏已在江浙打开局面,但能否被外省人接受,男班艺人们心中无底。张云标为扩大演出范围,决意去武汉闯荡天下。以他为首,邀集了高兴荣、陶素莲、丁小芳等三十余人组成戏班。因武汉人生地不熟,难免有人忧虑,有人劝阻。张云标在临行前,慷慨陈词:就是卖掉被褥回家也值得去武汉一闯!到了武汉,演出于大中华戏院,首场演出《梁祝》,张云标饰梁山伯,由于准备充分,士气高涨,首演成功。之后,场场爆满,反映十分强烈。在武汉演了六个月,凯旋而回,为以后越剧艺人们走遍全国树立了榜样。

  1938年,女子越剧普及后,张云标退出舞台,致力于艺术教育。先后在嵊州、三门等县举办了“群芳”、“惠芳”、“镜芳”、“瑞兰”、“荣华”等九副女子科班,培养出了高兴荣、王湘芝、金宝花、张桂卿等众多的越剧名伶,被誉为“花衫鼻祖”的施银花是他的过堂弟子。

  解放后,他在黄岩县越剧团任导演。1954年被选为省文联委员,1959年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1965年退休后,从事整理传统剧本工作,整理出了《赖婚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十余部剧本,还撰写了《越剧韵书》一部学术著作。他是越剧男班期间最负盛名的艺人,他的突出演技是脸部表演,善于把“七情”露于脸面,通过眼神准确地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浙江省文化厅曾专门拍摄了《张云标脸部表演艺术相片集》,作为资料珍藏。

  四、长寿名旦两朵花

  两朵花是张荣标的艺名,为了有别于老张云标,称他为小张荣标。小张荣标在世时,笔者问过他为什么取“两朵花”。他说“老张云标是当时男子小歌班中最出色的旦角,列为小歌班‘四大名旦’之首,当之无愧是第一朵舞台名花。他是我学习的榜样,我的目标是努力成为第二朵舞台名花。为了鞭策自己,就取艺名为‘两朵花’”。

  1925年嵊州大旱,第二年又遭虫灾。小张荣标家里本来底子不厚,连续两年灾后,家庭十分贫困。1927年春,喻传海在廿八都上堂前开办瞻山小科班,小张荣标投师学艺。一年后学成去外地演出,不久转入一枝梅所办的“洪福舞台”戏班,参加了瞻山庙的开台戏演出。

  当时,小张荣标是男班新秀,从他的演技和他对越剧艺术执着的追求,本可唱得大红大紫,但由于女班兴起,男班渐渐衰落。两朵花在男子越剧的落潮声中渐渐失去颜色。后来,改行从事教戏和导演工作。

  解放初进嵊县人民剧团当老师,1956年转入宁波专区越剧团任导演,该年加入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并参加了首家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代表大会。1965年退休回廿八都老家。

  他虽退出剧坛,但天天练功不辍,不但练就了一身好功夫,还练出了一套长寿之道,90高龄时还能唱戏、耍把子(舞台上的刀枪动作)。1995年上海、杭州两地越剧寻根回娘家和1996年越剧诞生九十周年纪念会上,他还上台表演。在世的男班演员已少如凤毛麟角,像他这样能做能唱者唯他一人。所以,中央、省、市等电视台多次为他拍摄了电视专题,称他是男班越剧的活化石。两朵花卒于2008年,享年96岁。

  (本文作者:现任职于嵊州市委统战部。)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