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齐郦道元(公元?—527)《水经注》问世至今近1500年,这本集全国水系大成之巨著,何以洋洋800余言对一条小小的剡溪大加铺陈呢?究其原因,盖因剡中自古便是避地之乡,东晋司马南渡后,北方士族、隐逸、释氏接踵而入,社会、经济、人文蓬勃发展,故而名士胜景相得益彰。《水经注》卷四十《渐江水·浦阳江》中剡溪篇是继谢灵运《山居赋》后详细介绍剡中人文地理景观的又一重要文献,今采用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陈桥驿《水经注》点校本,标点略作改动,分段浅解,与同好共赏析。
江水又东南迳剡县,与白石山水会。山上有瀑布,悬水三十丈,下注浦阳江。
这是接着诸暨浦阳江的下文。那么,“东南迳剡县”的这条江为什么也叫浦阳江呢?那是因为六朝前的古地理学有一个误判,以为经浦江、诸暨和剡县、上虞的两条河流,最后会合在萧绍平原的钱塘江南岸,会合后称浦阳江,故这两条支流也就都叫浦阳江了。其实这两条江是各自分别汇入钱塘江的,且相去甚远。六朝文献中,除《水经注》外,曹娥江确有称浦阳江的,如南朝宋谢惠连从上虞乘船去京都,其《西陵遇风献康乐》诗曰:“昨发浦阳汭,今宿浙江湄”。《资治通鉴》载:“齐永明四年(486),唐寓之陷钱塘,攻山阴,又遣其将孙泓寇山阴,至浦阳江”,胡三省注曰:“据《水经注》,浦阳江即今曹娥江”。唐朝后,这两条河流才分别叫浦阳江和曹娥江(又名上虞江)。曹娥江上游在剡县境内,从县城北流至三界镇称剡溪,有长乐江、澄潭江、新昌江、黄泽江四条支流,合称剡溪流域。江出三界镇入上虞市,则叫曹娥江。
剡县即今嵊州市和新昌县,秦置会稽郡二十四县之一。白石山即今嵊州市西白山,诸暨、东阳称东白山,会稽山脉之屋脊。剡溪发源于大盘山,经东阳流入嵊州,向东流经剡中盆地,西白山之昆溪、三溪、崇仁江汇入,有鹿苑、百丈岩、白水岭三瀑布。尤以崇仁镇廿八都白水岭瀑布最雄,瀑水直泻100多米,旁有一脉白色岩层逶迤山岗中,甚奇特,名白石岗,白石山之名或出于此。多蛇,尤竹叶青蛇最怖。
浦阳江水又东流南屈,又东回北转,迳剡县东,王莽之尽忠也。县开东门向江,江广二百余步。自昔耆旧传,县不得开南门,开南门则有贼盗。江水翼县转注,故有东渡、西渡焉。东南二渡通临海,并汛单船为航渡。西渡通东阳,并二十五船为桥航。
江经长乐镇至嵊城,为剡溪主流,名西溪,今名长乐江。河道弯弯曲曲,自西向东流贯剡中盆地,长34公里,今截弯取直如渠,缩短8公里。西汉末,王莽篡汉,立新始建国,大改郡县名,剡县易名尽忠。东汉建武元年(25),孝武帝刘秀灭王莽,复剡县名。县治有城墙,汉末贺齐为剡长移治今处时建,设四门。旧时,剡溪于城南合长乐、澄潭二江折而迳东门,环艇湖山麓北流,始称剡溪。明万历《嵊县志》卷十三《补遗》曰:“北门外,沿山趾,宋时溪流绕此,桃柳夹岸,商船辏泊,多酒楼歌馆,绵延数里。今溪流远徙,遗踪不可复矣!隆庆末,凿新河深二丈许,见砖砌街衢,乃知陵谷变迁不可究诘也”。所谓“开南门则有贼盗”,顾野王《舆地志》亦有记,可见“嵊县强盗”之名由来久矣。出城无桥,靠船渡,东渡在今老东门处,南渡在今医院路和南津路口,西渡为浙东通浙西孔道,拼船为桥,在今西桥石柱头附近。
江边有查浦,浦东行二百余里与句章接。浦里有六里,有五百家,并夹浦居,列门向水,甚有良田。
查与东繁体字相似,“查浦”疑是今东浦。那时因剡溪翼东门流,东浦在江之东,直至黄泽江边,面积远比今大。“六里”为乡以下所设的六个行政村,共有五百户人家,约二三千人口,皆沿江而居,多良田,甚繁荣。“句章”为会稽郡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
有青溪、馀洪溪、大发溪、小发溪,江上有溪六。溪列溉散入江。夹溪上下,崩岩若倾。
此节概述浦口盆地的山水及农田水利。青溪即今四明江,发源于四明山红佛寺,确“崩岩若倾”,松涛泉声,景色极美。流入盆地后,有六条山溪从北山来会,所谓“列溉散入江”,指溪水出谷后改造为渠道,灌溉田园后又散入于江。青溪经浦口流入剡溪,民国时浦口一带名青溪乡,今上江、大屋村的田畈名青溪畈。
东有簟山,南有黄山,与白石三山为县之秀峰。山下众流泉导,湍石激波,浮险四注。
此节综述剡中盆地的山水总貌。簟山在嵊州市东,山顶平整如簟,海拔1021米,为四明山脉最高峰,比其南2公里的四明山峰高9米。《剡录》曰:“通一溪曰簟溪”。簟溪在簟山东,上有白龙潭祠,经麻车村汇入黄泽江,麻车有簟山庙。黄山未知所指,既在南,当在天台山脉,或指新昌与宁海交界的望海峰,海拔903米。白石山即西白山,海拔1095米,为剡县最高峰。三山之水从四方汇入剡中盆地,成树枝状河系,诚如王安石游剡溪诗曰:“千山抱水清相射”。
浦阳江又东,迳石桥,广八丈,高四丈。下有石井,口径七尺。桥上有方石,长七尺,广一丈二尺,桥头有磐石,可容二十人坐。溪水两旁悉高山,山有石壁二十丈许,溪中相攻,赑响外发,未至桥数里便闻其声。
石桥为剡溪南支新昌江源头,水自天台山脉主峰华顶北来,有硕大的花岗岩石梁飞架谷中,地设天造,故名石桥。瀑水从桥下飞泻,凿石如井。其所记石桥、石井丈尺状貌,详实无误。孙绰《天台山赋》、顾恺之《启蒙记注》、孔晔《会稽记》皆有记。南朝前石桥属剡县,东晋支遁居沃洲小岭,曰:“剡县东南有石桥”。为剡县通临海之古道,谢灵运从始宁南山筑路至此,其《山居赋》自注曰:“往来要径石桥,过楢溪,人迹之艰,莫过于此。”石壁林立,音回谷障,故有“未至桥数里便闻其声”之说。今为天台山著名景区,名石梁飞瀑。
江水北迳嵊山,山下有亭,亭带山临江,松林森蔚,沙渚平静。浦阳江又东北迳始宁县嶀山之成功峤,峤壁立临江,欹路峻狭,不得并行,行者牵木稍进,不敢俯视。
嵊山在剡溪东,青溪北,嵊溪南,与石门山、嶀山隔江相对。嵊亭在嵊山北麓,嵊溪和剡溪会合处。旧传海潮至此,故《水经注》曰:“洪涛一上,势沦嵊亭”。《十道志》载:“剡至嵊亭绝湍险,商客往来皆以装束。齐仆射张稷宰此县,生子名嵊,字四山”。唐李绅《龙宫寺碑》曰:“寺曰龙宫,在剡之界灵芝乡嵊亭里。”寺在嶀浦西,嶀山北。沙渚指河岸边的沙滩。嵊溪汇入剡溪,有大量沙石淤积,谢灵运《山居赋》曰:“会以双流,萦以三洲”。又自注曰:“双流谓剡江及小江。三洲在二水之口,排沙积岸,成此洲涨。”
剡溪过嵊亭、三洲,入始宁县。始宁县置于汉永建四年(129),隋开皇九年(589)废,历460年,其境原为上虞南乡和剡县北乡,在今嵊州市仙岩镇至上虞市上浦镇之间,曹娥江贯其中,今嵊州市三界镇为旧治。
嶀山是嵊州方言地名,仅用于嶀山、嶀浦,音与芝同,字义不知所出。《山居赋》误为“崪”,刊印时代用之讹。《辞海》嶀字注音为“(tu)”,亦误。嶀山在石门山北,嶀浦西南,临剡溪,与嵊山相对,最高峰海拔749米。
成功峤在三洲与嶀浦间,两岸绝壁,江狭如衖,甚险峻,《山居赋》自注曰:“壁高四十丈,色赤”。此为成功峤西岸的清风岩。旧传大禹治水,劈开嶀嵊,毕功于此,因名成功峤,故剡溪旧名了溪。《龙宫寺碑》曰:“自大禹疏凿了溪,人方宅土。”宋王十朋《了溪》诗:“禹迹始壶口,禹功终了溪。余粮散幽谷,归去锡元圭”。后车骑将谢玄于此建始宁墅,杜春生《越中金石记》曰:“旧传谢玄破苻坚归,乡人荣之,大书成工峤三字于嶀山。”然字处不详,或将成功峤误为摩崖石刻尔。
峤西有山,孤峰特上,飞禽罕至。尝有采药者沿山见通蹊,寻上于山顶,树下有十二方石,地甚光洁,还复更寻,遂迷前路,言诸仙之所憩宴,故以坛宴名山。
峤即成功峤。“峤西”恐有误,因其西为嶀山甚明。山顶“有十二方石”的那座“诸仙之所憩宴”之山,当是成功峤东的覆卮山,旧名华子岗,顶平旷约亩,“十二方石”环周而立,今仍可一一点数。谢灵运《山居图》曰:“华子岗者,麻山第三谷。故老相传,华子期者,甪里弟子,相集于此,故华子为称也。”(引自《文选》李善注谢灵运《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诗)谢灵运归隐始宁墅,效神仙坛宴,邀友登山,酒毕覆杯岩上,故名覆卮山,海拔861米。有五条“石浪”,密密麻麻、垒垒叠叠的白色花岗岩巨石排嵌谷中,长则数里,雨天水在石上咆哮,晴则水在石下叮咚,甚奇异。
峤北有嶀浦,浦口有庙,庙甚灵验,行人及樵伐者皆先敬焉,若相侵窃,必为蛇虎所伤。
成功峤北为嶀浦,在嶀山东北角,为剡溪流入始宁盆地之出口处,故称剡溪口。《舆地志》曰:“上虞南七十里至溪口。”《剡录》曰:“溪口为嶀浦,苍岩壁立。”嶀浦北孤岩突立,有谢康乐钓台。岩壁顶有庙,倒影潭中。庙以嶀浦名,建年不详。庙神姓陈,然志书记述纷乱。查清康熙《嵊县志》,此地有回向庙,郑自强记略曰:“神姓陈,讳德道,生于东汉章和元年四月四日,以勇信闻百里内,咸仰焉。至四十时,忽语人曰:‘今日予生辰即死辰也,当为汝乡主’。是夕果无疾而逝,邻居闻鼓吹声不绝,群骇之。因忆其言,构椽于蒋岸桥之岗南,以祀水旱,祈祷辄应。赤乌二年,一夕风雨骤作,如万骑杂遝,视之庙向东矣,遂题其额曰‘回向’”。庙有36社,遍百里,众数万,嶀浦为其一,乾隆《嵊县志》吴光庭记曰:“神兄弟三,号称三凤,殁俱为神,伯主嶀浦,叔主剡东乡,并著灵异云。”可知庙神为东汉蒋镇义士陈德道。吴越国时庙重修,改祀唐末台州宁海县陈长官。据明崇祯《宁海县志》载,钱镠镇浙东,加征田赋,陈长官为民请命,抗赋不增,镠怒,遣羊、毛两使逮系杭狱。陈长官不屈,于狱中举枷提诗曰:“按则增科不自由,未曾举笔泪先流。高田沙瘦常忧旱,沿海涂咸少有秋。要使茧丝殚地力,愿将骨肉伴枷头。一时播了黄连种,万古令人苦不休。”书毕,触墙殉节。镠闻诗顿悟,厚葬之。后钱镠立吴越国,为武肃王,免征田赋一年,封陈长官为“上善济物侯”,颁诏各地立庙祭祀,故《宁海县志·陈长官传》曰:“按郡志,嶀浦以神事之,有庙碑。”宋楼钥庙碑曰:“骆氏世为庙史,存吴越时公牒,称陈长官祠”。并改嶀浦岭为长官岭,盖因嶀浦为陈长官途宿处,故乡民德之。
北则嶀山与嵊山接,二山虽曰异县,而峰岭相连。期间倾涧怀烟,泉溪引雾,吹畦风馨,触岫延赏,是以王元琳谓之神明镜,事备谢康乐《山居记》。
此节综述剡溪风光。曹娥江上游有剡中盆地,中游有始宁盆地,两个盆地中间会稽山和四明山紧紧吻合,形成峡谷,名曰嶀嵊。剡溪贯穿峡谷,长二十多里,宽一二百米,落差万分之三,构成了闽浙丘陵中罕见的山峡地形,为世人所惊叹。王元琳谓“神明境”,临溪筑舍;谢灵运称“神丽之所”,开启山水;陶弘景赞“欲界仙都”,叹无有与其奇者;唐人如李白、杜甫、皎然、张籍、李绅等吟唱者达数百人,堪称“唐诗之路”。《文选》李善注引孔晔《会稽记》曰:“始宁县西南有嶀山,剡县有嵊山”。两山虽合称嶀嵊,然以剡溪为界,分属两县。王珣字元琳,王导孙,官至尚书令。东晋宁康二年(374),剡南沃洲高僧竺道潜圆寂,王元琳为黄门侍郎,命驾赙十万钱赴吊。戴逵伴其谒支遁墓,游嶀嵊,叹景色神丽,筑舍曰:“神明镜”,谢灵运《山居赋》自注曰:“曾山之西,孤山之南,王子所经始,并临江,皆被以绿竹。”此《水经注》和《山居赋》以资互证,考其地,在今嶀浦南招士湾、姚岙附近。
浦阳江自嶀山东北迳太康湖,车骑将军谢玄田居所在,右滨长江,左傍连山,平陵修通,澄湖远镜。于江曲起楼,楼侧悉是桐梓,森耸可爱,居民号为桐亭楼。楼两面临江,尽升眺之趣,芦人渔子,汛滥满焉。湖中筑路,东出趋山,路甚平直。三中有三精舍,高甍凌虚,垂檐带空,俯眺平林,烟杳在下,水陆宁晏,足为避地之乡矣!
此节叙述谢玄、谢灵运祖孙的始宁墅及其三精舍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开门见山,点明其地在“嶀山东北”,即今嶀浦一带。谢玄为淝水之战的前锋都督,破苻坚,功封康乐县公,择地剡溪口经始庄园,谢灵运《山居赋》自注曰:“余祖车骑建大功淮淝,江左得免横流之祸。后及太傅既薨,远图已辍,于是便求驾东归,以避君侧之乱。废兴隐显,当是贤达之心,故选神丽之所,以伸高栖之意,经始山川,实基于此。”太康湖为谢玄修筑的一个小水库,集灌溉与观赏之宜,其《与姐书》曰:“湖形模也”即指此,盖因谢氏祖籍乃陈郡太康人氏,乡人以此名湖,代指始宁墅。始宁墅西临剡溪,东为覆卮山余脉,故云“右滨长江,左傍连山”。剡溪本南北流,因上三系嵊县组玄武岩火山喷发,岩浆阻绝河道,迫使改向西东流,转弯此漩成一个深而广的大水潭,此即嶀浦,桐亭楼在其南岸拐弯处,故云“江曲起楼”,与谢灵运《过始宁墅》诗:“葺宇临回江”意同,《山居赋》称西馆,李白、张籍、皎然诗中,对“谢公宿处”皆有指定。宋《嘉泰会稽志》曰:“晋车骑将军谢玄为会稽内史,尝于此立楼居之。”嶀浦为曹娥江中游渔业船泊中心,故云:“芦人渔子,汛滥满焉”。桐油为造船原料,故此地“悉是桐梓”。避地之乡:指名人高士避世隐居从事学术研究的地方。晋宋间,高僧支遁、竺道潜,书圣王羲之,艺术家戴逵、戴颙父子,德业名家阮裕祖孙,名士郗超,山水诗人谢灵运,佛学《六家七宗论》作者昙济等等居剡者不可胜数,留下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始宁墅有桐亭、南山、临江三精舍,高低错落,三足鼎立,相距在二三里间,太康湖傍其左,《山居赋》稽之如图,描述十分详实,我曾多次赴实地考察,在《谢灵运山居赋诗文考释》(2009年中国文史出版社)一书中有详细表述,今录《谢灵运始宁墅示意图》一幅,以资参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