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嵊州名胜指谬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徐国兆 2012年09月14日17:08:37 

  历史在时光的流逝中容易被淡忘,但有些却能长久地留在人们的眼中,比如名胜古迹。嵊州有一万年的文明史,文化底蕴深,名胜古迹众多,一本《剡录》是建县两千多年历史的见证。人事代谢,山川却依旧,好多名胜古迹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嵊州有些地名意蕴很深,却不知何故改成今名;也有一些地名,牵强误会,张冠李戴。现笔者作些议论。囿于笔者学识粗浅,所纠内容可能不当,有待诸位方家指正。

  一、红佛寺应称石屋禅寺

  红佛寺在四明山下的黄泽镇华峰村。当地老百姓都知道山上有个天然的大石屋,石屋前有座寺院,岩壁上书有一个红红的“佛”字。可翻遍历代《嵊县志》,就是找不到“红佛寺”,显然这是个俗称。正名应叫石屋禅寺,是由石屋而成寺的。最早记载四明山石屋的是元代的王逵,他有一首《秋日游石屋》诗:“爱此好岩石,日影寒萧森。草荒虎留迹,山空猿一吟。流泉有细响,老木无繁音。忽惊飞鸟堕,机械何其深。”寺始建于何时不详。清道光《嵊县志》载:“石屋禅寺,在县东四明山,乾隆八年(1744年),僧恒传自天台来,居石岩中募建,因名石屋禅林。三面倚山,石壁千丈,灵峭幽峻。前为第一楼,西瞰百里外,山水云物,晦明出没,变幻不可名状。山腰有洗心亭,上林庄监生张克昌建。”说得最清楚的是清乾隆间嵊县棠溪人吴金声写的《游四明石屋禅院记》:“殿北有石屋,内可坐十余人,乾隆初恒传长老未成院时鸣鱼之所也。石屋前有茶树一株,大如斗,数百年物也。又有菜圃十余级,山麓略平者辄开掘之,砌以石,寺僧资食焉。阁后壁立万仞,左壁最高处,朱书一‘佛’字,至今字迹如新。”这或许就是俗称红佛寺的来历。关于“佛”字,民国《嵊县志》载:“佛字摩崖:此字刻灵筮金区大石屋庵东崖,径六尺,无题名。”

  二、天兴潭应称三悬潭

  天兴潭在贵门乡丰潭水库区域内,潭上崖壁新凿有“天兴潭朱熹题”字样。这天兴潭又是个俗称,正名应称三悬潭。《剡录》载:“贵门山。县西有细岭山,有三悬潭,山下有普济龙祠。给事李易有诗:‘云巘分佳茗,风潭矗怪松。书疑黄石授,税可紫芝供。抵玉那惊鹤,探珠欲近龙。晚来听尽雨,乞水濯尘容。’又:‘铁骑侵淮海,龙潭路始通。云生依宝刹,月出现珠宫。泻涧泉喷薄,依岩树郁葱。神交难独擅,吾党契元同。又题龙潭壁诗:贵门今是鹿门山,尽室扶携万壑间。流水相随真自悟,遥岑一望若为攀。风翻竹坞清如洗,月过松扉静不关。潭底卧龙烦一起,正须霖雨济尘寰’。其山崖嶂干云,崚嶒森错,老蝙蝠如鸦乱飞。绝西为仙岩,山峭矗,峰入天,一峰尤卓立。其余诸山皆耸削崚嶒,壁立万仭,佳木老树,阴翳森挺。山有石洞,有仙人迹,可受数人。又有三泉迸出石穴,不假斤凿,浑然天成,有龙居之。”知三悬潭又称龙潭。从宋代到民国,历代嵊县志均没提及天兴潭。民间传说有天兴潭,但毕竟是俗称。至于朱熹题天兴潭更是无稽之谈。

  三、罗星亭在棠头溪村

  嵊州有罗星公园、罗星亭、罗星幼儿园等地名,皆缘起于罗星亭。亭原在长乐江与新昌江的交汇处,后溪江改道,在市内罗星公园内。可真正的罗星亭并不在市内。

  据民国《嵊县志》记载:“罗星亭,在县东十五里崇信乡七都棠溪。村西数百武,一望平畴,秀壤交错,环以长堤,隐若城郭,柳阴一带,莺语千声,堤以外巍然高矗者为罗星亭。”棠溪即棠头溪村,也就是说亭在今浦口街道的棠头溪村。

  那么,今天的罗星亭以前叫啥呢?应叫文星台,俗称螺青亭。《嵊县志》载:“文星台,在拱明门外,明万历三十四年知县文典章建,未就,施三捷嗣成之,历三级而升,竖楼于上,屹为剡溪砥柱。清顺治六年知县罗大猷修之。”知此建筑是先有台而后改成楼的。

  文星,是天上星官的名字,也叫文昌星,民间认为它是专门管理人间读书和功名的一个天上官员。科举在古代知识分子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地方官员十分重视,往往选风水之地构亭筑台,以期文运昌隆。剡山的文星亭,剡溪的文星台,就是因此而建并成为溪山胜景的。清知县李以炎《募修文星台引》云:“嵊邑夙号名区,素称仙域。青螺四绕,面面画图,碧玉千回,层层襟带。……文星台者,乃合邑之要领也。位列青阳,地临碧水,束溪流之锁钥,转地脉之枢机。”文中有“青螺四绕”一语,应是螺青亭俗称的由来。

  四、大明寺在石磺镇寺根村

  嵊长线甘霖镇蛟井村独秀山上有座新建的寺院,叫大明寺,香火日盛。可查历代《嵊县志》,大明寺应在石磺的大明寺根,即今寺根村。《剡录》载:“大明寺,居独秀山,面大溪,有古井可五尺,深数仞,水不曾少竭。山之西为韶国师所凿,有坑甚深。晋天福四年(939),有姚氏女舍宅为寺,曰崇明寺。治平二年改今额。西五十里。”知石磺独秀山之大明寺废为民居后,渐为人们淡忘,甘霖独秀山新起寺院后,好事者不加考证,误定为大明寺,以致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现象。

  其实甘霖的独秀山是大有来历的,旧称刻石山。《剡录》引《十道志》文曰:“一名穿山,相传以刻石为名,不知文字所在?升明末,县人倪袭祖行猎,见山上有文,凡三处,苔生其上,刮苔视之,其大石文曰:‘黄天星姓萧氏道成,得贤帅,天下太平。’”《旧经》曰:“或言卫夫人碑堕此中,因以为名。唐宝历元年,观察使元稹使人访碑不获。”言山中有刻石及碑,这应是刻石山的来历,但并没提及山中有寺,唯一能查到山上有建筑的是一庙一庵。民国《嵊县志》载:“独秀山,在县西南三十里桃源乡。晋王羲之尝游乐于此。山顶广平,鹅池墨沼在焉。乡人立祠祀之。”设乡主庙,祀王右军。民国《嵊县志》又云:“刻石庵,在独秀山,内装观音像,灵应丕著。道光十六年僧自愿募建大悲阁。”说刻石庵供观音大士,至于刻石山改名独秀山,因《剡录》无载,是明代或明代后的事,尚有待考证。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