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历史的重要载体,研究地名的变迁关系,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当地的历史发展状况,在历史、地理、人文、考古等多个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嵊州历史悠久,从古至今积累了大量的地名资料,1983年版《嵊县地名志》曾根据民间采访和传说故事编录部分地名由来,因当时搜录渠道等条件限制,资料不是很确切或出现讹误,需要补正。在行政村规模调整之后,很多老村名还有消亡情况,某种程度上造成地名文化内涵的缺失,有必要重新整理并引起重视。研究宗谱时,我们可以发现不少宗谱涉及地名变迁的记载,是研究地名文化的一个重要资料来源,现整理列举十四例,供重修地名志时参考。
北漳镇:
北漳镇位于嵊州市东部、上东江上游,毗邻余姚、奉化,驻地距嵊州市区23公里,古称北庄。
据五桂堂《剡东北庄黄氏宗谱》载:“…..至六世祖讳演过剡东之北庄,见山川之秀丽,令子讳彦营建别业往来其间,厥后徙居焉,遂为北庄之黄氏祖。”另有宋代《黄柽墓志》言:“公讳柽,字圣舆,系出金陵。五季天祐中,有为明州刺史者终遂棲于鄞之隐鹤坠,邻剡因营别墅,往来其间,子孙后家焉,故号北庄黄氏。……”
可见,北庄之名早在宋代时已有,黄氏姜山始祖黄晟隐居于宁波鄞县姜山,七世孙黄彦营建别墅于剡县,北邻祖先隐居地鄞县,故命名所居之地为北庄(庄有别墅、住宅之义),黄彦为剡县北庄黄氏之始祖。
民国时北庄已改为北漳,盖因北庄风景秀丽、濒临漳水(上东江)之故。宗谱有《漳水浮蓝》诗可证:“浮蓝一派北漳中,水色澄清映碧空。两岸波涵蟾月白,三秋涨落蓼花红。濯缨曾谱沧浪曲,染汁频吹杨柳风。游客匆匆溪上过,闲吟都欲付诗筒。”上述即为北漳之名从北庄演变而来之原由。
东郭村:
东郭村位于嵊州经济开发区,属三江街道,地处城郊结合部,交通便捷,人文荟萃。
据民国九年重修孝友堂《东郭竹氏宗谱》记载:“东郭者,在郭之东约十里许,祖晟公南宋时卜居其地,后遂聚族于兹焉。枕流面山,灵秀异常,文人墨客选胜寻诗未尝不于斯乎!”有赋景诗《鸡山樵唱》云:“出郭十里许,岩岫豁双眸。鸣鸡呈远状,鼓翼临清流。晴日斗青翠,天风吼松楸。樵人歌日暮,白云为之留。吾辈觅成句,空吟黄鹤楼。”《屏山晓烟》云:“卜宅居东郭,屏山若画图。烟云能点染,花草不模糊。鸟篆知多少,螺痕看有无。吾家相对峙,写照待倪迂。”
按《东郭竹氏宗谱》记载,东郭风景秀美,竹氏祖先竹晟在南宋时卜宅始居于此,为开山之祖,因距邑城之东十里,故名东郭。此为东郭村名之来由。
杜家山村:
嵊州三界镇原有杜家山村,行政村合并后,划归西杜村(村委会驻原杜家山村。)
清宣统二年清介堂《剡北杜氏宗谱》(杜氏世系源流序)言:“……讷有孙珪,行十四,今杜氏所称珪十四祖也。徽宗朝以功授宣议郎,南渡时徙居剡之北乡五十六都,名其地为杜家山。数十年后,其长子咸五仍旧庐;幼子咸六又卜居于五十六都之浣溪,其地改名杜家堡。”(剡北杜氏家谱序)言:“有珪十四于高宗南渡时自天水随驾至驻跸岭,隐居于杜家山,仿佛桃源洞里人,厥后子孙繁衍。......”
根据宗谱记载,杜家山因剡北杜氏始祖杜珪定居于此而得名。
湖头村:
嵊州黄泽镇有湖头村,有魏氏为大姓,明朝初年魏氏先祖定居湖头村。
据太廉堂《剡东魏氏宗谱》(魏氏族谱原序)记载:“魏氏自河南文贞公后,其裔孙文节公以名德重望有声,南宋朝始迁鄞为鄞始祖,又数传至辅国上将军讳钺迁居绍之上虞,自是支分派衍绍之八邑。魏氏各聚族而居,世为越之著姓,其始家于嵊者则信武将军讳谦甫公也。”“第三十一世稳一公,明初授信武将军,以功高被陷,九族宗亲流离播迁,见嵊邑湖头山川旋绕,风俗仁厚,遂卜居焉。”
宗谱(湖滨魏氏增修宗谱序)言:“明天顺中,三十一世讳谦甫者,自上虞来徙此,则始居湖滨之祖也。湖滨在剡东二十里,山水妍秀,自魏氏聚族其间,椒蕃瓞衍,甲于一乡。……”又(继福祠记)云:“剡之东二十里曰湖滨,又名湖头。”
由宗谱知,明代魏谦甫转居于剡,因湖滨之地山水秀丽,遂卜居于此,又名湖头。
晋溪村;
晋溪村,旧属金山公社,现归金庭镇。今晋溪村仍保存有民国廿四年重修会宗堂西三房珍藏木活字版本《晋溪姚氏宗谱》,宗谱对于祖训族规、源流世系、仕宦乡贤、忠义孝友、行状祠墓、诗文著录等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姚氏宗谱显示晋溪始迁祖为姚舜迎,字廷举,行六十八,宋代自本邑永富乡(今崇仁廿八都)徙居晋溪。
在宗谱卷十五中有一篇《会龙桥记》,这样记载:“剡东乡四十里许,溪名曰晋,发源四明山之阳,南流十余里,是为晋溪,乡亦因以名。......夫溪以晋名,盖姚族之所在也。”另有一则《晋溪端锡姚公墓志铭》,有更为详细的叙述:“……更历七世至舜迎公者,岁时致祀,道出名区,又爱其土地平旷,峰回路转,大可启宇,因与其侄宪者,卜得晋卦,故以名溪。而宪作文以送而劝居之。此晋溪之地所由著而姚氏之族所由来也!……”
晋卦,是易经六十四卦的第35卦,中上卦。晋,就是上进,好比太阳升到地面上,地上万物顺从而依附于太阳而生长,柔和上进,治国安民的康侯能得到众多车马的赏赐和帝王的接见,寓意求进、发展。宋代姚氏先人姚舜迎、姚宪以卜“晋卦”择地、凭溪而居,是为晋溪村名之来由。
李岙村:
嵊州三界有李岙村(旧属江东公社,现并入三界镇车骑山村)。
考嵊州图书馆藏清代光绪壬辰年重修的永思堂《剡北桐亭李氏宗谱》残谱一卷,其中的谱序有这样的记载:“李氏系出南宋庄简公,向居虞之五夫,后十世孙起嵩公览山川之形胜、景名贤之遗踪,迁剡北谢车骑之故址桐亭居焉……”、“庄简公十世裔孙游剡之桐亭,相度于此,宅幽而势阻,因卜筑焉,遂锡名李墺”。可知李岙村李氏先祖系宋代名臣李光(谥号“庄简”),李光居上虞五夫;其十世孙李起嵩于南宋景炎年间避元兵之祸而迁居于李墺,距今已700余年。
“墺”,本义可以定居的地方,浙江一带称山间平地。按照李氏宗谱所言,李岙村因宋代李光后裔李起嵩选择东晋车骑将军谢玄故宅“桐亭楼”遗址而定居,始称“李墺”,后改为“李岙”。
马家村:
今鹿山街道有马家村。
马家村现存有民国乙丑年重修追远堂《承兴马氏宗谱》,宗谱内有民国十六年县议会长喻忠国撰写的“重建宗祠碑记”,里面这样记载:“马氏自南宋时友谅祖长子千小五公之子铨公从城后来赘居升平乡,其地曰茅岸,初无马家之名也。公号平庵,为汭源肇基之始祖。至明洪武时,七世祖仁杰生子三,孙二十三人,继始祖平庵公之志,遂建庵庙,刱立宗祠,马氏之有宗祠盖自此始。颜其堂曰追远,不忘本也!”马氏宗祠后经清康熙、乾隆等朝不断加修,规模日渐宏伟,至道光时,“马氏大宗祠遂赫然焕然,彪炳于距城十里之西隅,而地以人传马家之名称。我嵊老少妇稺咸啧啧焉。……”民国十二年宗祠遭土匪焚毁,马氏后人于民国十四年重建,民国十六年落成。
由宗谱可知,今马家村之地原叫茅岸(后名汭源),宋代时有第十世“千小五公”马一阳(字復之,号泰庵)之子马铨(行曾十二,字秉衡,号平庵)迁居于此,成为承兴马氏之鼻祖。其后马氏后人建造宗祠追远堂以纪念先祖,以示不忘本,马氏逐渐兴盛于此,为人所传,村以马氏而名,故称马家村。
清水塘村:
嵊州三界镇有清水塘村,由原清水塘、寺下、大爿地3个村合并组成,村民委员会驻原清水塘村。
考同治八年重修济美堂《剡北张氏宗谱》,内有同治八年三十三世孙张光甲所撰“里居记”一篇,这样叙述:“剡水之北泉流最清者为清塘,非塘名也!是地之西有芝山,脉络平洋起伏断续,金星混浪四围旋绕,似眠牛然。层层环抱,中间平田数里,水澄沙明,清泉涓涓,故曰清塘。犹钱塘、瞿塘云尔。”
塘有堤防、堤坝之义;也有池塘、苇塘之义。按宗谱记载,清塘并非堤坝之名,因有清泉而名清塘,有水塘之义,后改名清水塘。万二公张贇(字惇美),宋宣义郎,生庆元六年,卒咸淳六年,享年七十一岁。公晚年致仕自山阴之余贵庄迁居会稽二十五都后岩冈,成化八年割剡分台,遂隶嵊县改为五十五都,张贇为清水塘庄张氏之始祖。
茹家村:
嵊州市浦口街道有茹家村。
查阅天津南开大学图书馆藏的民国八年重修《古剡茹氏宗谱》,谱列始祖茹绶为第一世,是剡邑始迁之祖。之后古剡茹氏一族人文蔚起,自宋至明,数百年间科甲蝉联,曾出现六位文进士,一位武进士。
茹氏宗谱行传记载:“第十七世。权一公之子,讳森,行逊六,由邑庠补国子上舍,性孝友,不事纷华。父病不起,公衣不解带,汤药必亲自尝至,数年无倦色。后父没,卜葬于一都方山,结庐墓旁,置田供祭,闾里称颂。后因城居扰攘,游浦口镇左,见山拱水遶,风土淳丽,遂筑室迁居,即今茹家村是也。配曹氏,续娶厉氏、姚氏,生三子,让七居拖堘,让八迁居越城城西郭门外,让九即今茹家村之祖。公墓葬村前冢园前,坐北朝南。”又《宗谱记略》记载:“权一公生逊六,由邑庠补国子上舍,性至孝,结庐守父墓,孝道咸称。公因城居扰攘,避居于六都浦口镇左俞家村,就产筑室,后为茹家村。”
可见,茹家村之地原为俞家村,后因茹氏第十七世逊六公茹森避居于此、子孙繁衍而改称茹家村。
山贝村:
今长乐镇有山贝村,系2007年行政村调整而形成的新村名,属原绿溪乡地域,由原里余、栗树坪、赵泉、丰储、上坪、岭头6个村合并组成,村委会驻原丰储村。
山贝村人以周、张两姓为多,现存的《定山周氏宗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山贝村名的演变过程。据宗谱记载,定山周氏系淮岩派,第三十三世“世恩”公于明朝年间从邻近的东阳古塘迁徙今地,定山而居,卜筑于枫树下,遂为定山周氏始迁祖,所居之里曰“定山”。因定居之所位于山脊,地势较高,故后又俗称“山背”。“山贝”是行政村合并产生的新村名,与“山背”谐音。
山墩村:
嵊州谷来镇有山墩村,原属嵊县显潭乡,现为谷来镇马村的自然村。
山墩原称山等,以卞姓居多。据清代仁德堂《剡北山等卞氏宗谱》序文记载:“卞氏本曹叔振铎之后,食邑于卞,因邑为氏,世居山东,厥后宋室南迁,有卞公克昌者随驾渡河,后致仕隐居山阴,旋复迁剡南之里乌村。传至生三公其长房孙道云公道还公、幼房孙道升公,因里乌地滨江水,时遭冲泱,庐墓无存,迁居剡北富顺乡三十二都大尖山下,遂名其地曰卞家山,盖以姓名村焉……” ;(卞氏世裔宗支考)云:“生三公世居里乌发祥,道一公、道二公、道三公三子迁居绍之剡县三十二都山等之源……”;又(山等地舆风俗人物记)记载:“剡之北有卞家山,本山等,自卞氏聚族而居群称为卞家山。”
后来,清末秀才、光复会会员、王金发的姨表兄、民国初曾任绍兴军政分府禁烟局长的村人卞鹤书将小山村改名为山墩,“山墩”与“山等”谐音,又墩字系“土、享、文”合一,寓含耕读重教之意。此为山墩村名之来由。
尹家村:
嵊州甘霖镇有尹家村,村中又分“上尹家”和“下尹家”,以尹氏族人居多,约有千余人。上尹家宗祠为“追远堂”,下尹家为“宝本堂”,尹家村尹氏以和靖公为始祖,是宋朝儒学大师尹焞(号和靖)的直系后裔。
尹焞,字彦明,又字德充,宋钦宗皇帝赐号“和靖处士”,生于北宋熙宁四年(1071),世居河南洛阳,为著名理学家程颐直传弟子。北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侵,次年攻陷洛阳,全家遇难。焞死而复苏,被仆人救出,辗转流落到四川。南宋陪都杭州后,召回朝廷,历官徽猷阁待制、太常少卿、礼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讲、太子少师等职。力主抗金,与秦桧不合,辞官致仕,卒于会稽。《宋史》有传。
焞有五子:坤、城、堪、增、均,金兵陷洛阳时,五子及其母张氏皆死难。尹均在洛阳遇难后,根据尹焞晚年遗命,由从侄圯之长子镇过继为均之子。镇子名淞,官青州通判。淞子思洛,为东南名士,南宋绍兴四年官浙江余姚县教授,思洛生六子:仲文、仲武、仲熙、仲亨、仲宁、仲安,俱登进士。其中第四子仲亨、第五子仲宁,于南宋景定年间,由会稽徙嵊县,分别居城北、学前。仲亨有一子凤梧,凤梧有一子慥,慥有子宗闵,宗闵有子二:弼和宏。尹弼约于明朝初年迁居城西四十六都(今属甘霖镇),此后又分五大房繁衍,尹家村成为绍兴地区最大的尹氏族居地,村以尹氏而名,此为尹家村名之来由。
樟家田村:
嵊州下王镇有樟家田村。
考民国戊辰年重修追远堂《剡东陈氏宗谱》,有清乾隆三十九年(陈氏重修谱序):“剡东樟田陈氏自元至元年间始,祖讳旻、行绍三公者,派衍青州,宦居浦桥,后乐剡东游谢乡之土厚而水深也,乃止基焉,号曰樟田。创业传后,由来久矣。.......”
宗谱又有清末地理学家丁谦(字益甫)撰写的(重修宗祠改建戏台门楼并附设学校记),其中这样记载:“邑东北六十里,有山峰突起,翠接层云,名曰覆卮,状其形也。人民多环南麓以居,庄田堡为陈氏聚族处,子孙繁衍,建有宗祠,春露秋霜,四时隆孝享焉。......”
按宗谱,今之樟家田始祖陈旻元代时自浦桥迁徙而来,卜宅于此,初名樟田;清末时又称庄田堡;民国时名樟田村;后改樟家田。
故江村:
浦口街道有故江村,依山傍水,地理条件得天独厚。
据宋代《剡录》记载:“县东故港有高冢,世传谢氏祖墓。”可见,宋时此地称“故港”。乾隆《嵊县志》载:“过港岭,在县东十五里康乐乡。”民国《嵊县志》载:“过港岭,在县北十五里康乐乡(道光志作县东),两崖壁立,一水潆洄,崖阴镌刻高山流水四字。”
民国十年改顾江;解放后改为故江。
(本文作者:现任职于民航嵊州导航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