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年5月9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越乡文化
一条游弋在文字里的鱼——访青年作家斯继东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记者 裘冬梅 2012年09月20日10:25:12 

  《今夜》,是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叠加;是写作者在深夜里长久的寂寞吟唱……

徽杭古道驴行

  人物名片:

 

 

  斯继东,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五届高研班学员。绍兴市作协副主席,嵊州市作协主席。小说散见《收获》《今天》《山花》《天涯》《中国作家》等刊,部分被《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等转载,入选《中国短篇小说年选》《中国年度短篇小说》《中国最佳短篇小说》《中国小说排行榜》等年度选本。

  文学是文学爱好者的虔诚的信仰。

  写作者斯继东的身上彰显着两种气质:一种是诗人的,一种是小说家的。狂野如斯,沉静如斯。在文字的海洋里,他就是一尾飞翔的鱼。

  今夜—— 一个个折叠的不眠之夜

  近日,我市青年作家斯继东的短篇小说《今夜无人入眠》获省作协2009-2011年度优秀文学作品奖,在3年一评的所有获奖作品中,斯继东是唯一得奖的绍兴作家。

  《今夜》“以一种亢奋式的叙事语调,展示一群现代都市人躁动而无序的精神状态。” 2009年小说在《收获》发表后,被《小说选刊》等刊转载,入选多家短篇年度选本,在该年“浙江青年文学之星”评比中获浙江优秀青年作品奖,并被省作协推荐参评鲁迅文学奖。随着小说在文坛上的反响,斯继东的名字也被更多的评论家、权威杂志热切关注。

  “多声部的叙述中凸现一群都市青年的生活状态,叙事圆熟且具有时尚气息,显示出作者对当下生活的熟悉及个人的艺术追求。”

  “小说有种鲜明的身体性。身体的每一寸皮肤都与生活短兵相接,所以呈现出了丰富性与复杂性。是一个‘深陷生活、被重重羁绊围困得足够久、有足够心得’的男人才能写出的小说。”

  “故事是内倾的,叙事是封闭自足的,作家选择的是叙事人转换视角,展示人与人之间的世俗关系,以及人与内心的非世俗关系。小说有一些留白,所有精神性的追问有一个出口,那就是帕瓦罗蒂的歌声。”

  “小说中,音乐的狂欢与叙述的狂欢反复交织……小说语言的俏皮直指日常生活中的荒诞,叙事的先锋里又裹挟着几缕美妙与圣洁。”

  ……

  似乎是因为《今夜》,斯继东才渐渐浮出文学的海面。其实,《今夜》绝对不是斯继东最得意的作品,他更喜欢的另外几个还晾在移动硬盘上“卖不动”。

  事实上,一个虔诚的业余写作者,他与文字近20年的不离不弃,岂是一篇《今夜》就能囊括的? 《今夜》,是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叠加;是写作者在深夜里长久的寂寞吟唱。

  阳山文学社—— 一枚文学的幼芽

  1988年的蝉声里,高一新生斯继东走进了长乐中学的大门,同时,也叩开了该校阳山文学社的大门。作为阳山文学社年轻的一员,斯继东一方面饥渴地阅读北岛、顾城、舒婷等朦胧诗人的诗,另一方面开始频频向社刊《阳山》投诗歌作品,然后沉浸在铅印文字带来的喜悦之中。

  阳山文学社经常聘请诗人和作家作文学讲座。高二时,蒋立波来作过诗歌讲座,张万谷也来作过文学讲座。蒋立波来作讲座时,是深秋,穿着一件风衣,抑扬顿挫的诗讲析加上空灵飘逸的板书,怎么看都洋溢诗人的气质。张万谷当时刚刚出版了长篇小说《强盗》,他的讲座当然围绕小说展开。文学社还有一位叫相卫平的指导老师,对新时期以来的当代文学脉络进行了一次完整的梳理: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以及代表作品。

  这样的讲座,对斯继东来说,无疑是一种福祉。对于诗歌,他越发疯狂热爱,对于小说,也开始朦胧的欢喜。而与此同时,他越发加紧阅读和写作的步伐。

  这年暑假,文学社组织社员去上虞曹娥江采风,同行者十数人。这支以自行车为交通工具的采风队伍,从长乐一直骑车到曹娥江入海口,在长达50公里的行程里,因为沿途的风景,因为心底燃烧的文学热情,他们丝毫没有觉得疲乏。返校后,他们都交了作业。不久,嵊州市唯一的文学内刊《剡溪》刊登了斯继东与另一社员合作的散文。这是继《阳山》之后,把斯继东的文字印成铅字的第一份杂志。 多年以后,这份叫做《剡溪》的杂志和《阳山》一样,仍然让他心存感激。

  青麦田——一场场激扬的文学盛事

  还是文学社。

  1992年,斯继东考入了浙江财政学校。财校与浙师大一村(骆家塘村)之隔。浙师大的文学社遍地开花:校文学社《探篱》、历史系文学社《斗牛场》、数学系文学社《北高峰》等。很快,斯继东与浙师大文学社打成一片。无数个月上柳梢的黄昏和星星点灯的晚上,斯继东骑着破旧的自行车穿过那个叫“骆家塘”的村子走进浙师大。夜色很快把他的影子给淹没了。

  这年年底,斯继东在财校创办了学校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文学社:青麦田。“麦地/神秘的质问者啊/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青麦田》,是海子的麦田!

  《青麦田》有五六十位社员,定期出刊物,刊物费用由几位负责人个人集资。《青麦田》一共出了四期。出到第二期的时候,资金断链。没钱印刷了,怎么办?当时骆家塘有家打印社,打印社小姑娘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小姑娘说,先印了再说,刊物不能耽搁。拿到刊物后,几个骨干就一个寝室一个寝室去推销。他们在女寝室跟女同学们海阔天空地聊天,目的是为了让她们买《青麦田》。

  那是一段诗情澎湃的岁月。

  邀请浙师大中文系教授吴晓为文学社作诗歌讲座;与浙师大联合搞“五月诗会”活动,《探篱》为此专门出一个专辑。与流浪诗人俞心樵一起在浙师大情人坡(一个有着一座狮身人面像的小山坡)作诗朗诵,在骆家塘曼哈顿咖啡馆搞诗歌沙龙。俞心樵即兴创作并朗诵诗作《阿香》,诗中的阿香是曼哈顿的老板娘。后来斯继东还据此创作了《阿香的礼拜三咖啡馆》的小说。同年,浙师大举办了一次文学大赛,校外的斯继东应邀参加,他的小说《与马无关》在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获小说组二等奖。他的诗歌《颂诗》首次发于《诗歌报月刊》校园专号,在校内外引起极大的轰动。 那段时期,仍然以诗歌创作为主,但他开始有意识地阅读卡夫卡、米兰·昆德拉、三岛由纪夫、马尔克斯的作品。小说以不可遏止的势态,侵入了斯继东的文学视野。他开始写作老窠系列中的《黄昏意象》《寻找家谱》等一批最初的小说。

  2830——一帮写作的密谋者

  许多写作者进入社会后,写作的链条自然中断。斯继东参加工作后,因为有幸遇到俞赞时、张万谷等老师,却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写作空间。

  1996年,《剡溪》杂志笔会,斯继东的小说《枪毙爱情》让所有与会者眼睛一亮。

  “一匹嵊州文坛的黑马。”“继马炜之后的又一后起之秀。”“在故事和通俗文学的重重迷障中,第一次真正闻到了纯正的小说味道。”

  笔会结束后,《枪毙爱情》上了《剡溪》头条,还配发了小说家马炜的一篇评论。随后张万谷向斯继东要了几个小说,分别推荐给《野草》《东海》和《西湖》,是年,这几家刊物几乎同时刊发他的小说。接下来的几年,斯继东一直沉迷于小说创作。就像他在诗歌《白夜》里所写的:诗人走在大街上停不下来,书站在书架上嫁不出去。

  小说是写给小部分人看的,写作者是孤独的,这些孤独者“写作的过程就是寻找同类的过程,而文字是唯一的接头暗号。”

  2005年,日后在江湖上颇负盛名的小说组织2830诞生。这是一个由“鱼们”组成的小说之家,他们分别是马哈鱼马炜、草鱼斯继东、黄鱼黄旭东、带鱼赵斐虹、章鱼张立民、沙丁鱼丁小军等。所谓2830,就是每月28日交小说作业,30日开展作品讨论。这个小说组织,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沙漏里,辛勤地打捞他们的小说。

  马炜长达30多万字的《绕指柔》就是这样被28出来的,斯继东的《广陵散》《赞美诗》《永和九年》《你为何心虚》也是这样被28出来的。这是一群对文学怀着崇高理想,对文字怀有洁癖的虔诚写作者。

  2830在写作之余,还热衷于驴行和游泳。热衷游泳,因为他们都是水域里的鱼。热衷驴行,是因为驴行与小说有着必然联系。有一次他们去驴行,才半路上,小说语言就出来了:“那个女人去村里打了一斤酱油”,“爬山的时候,我总会想起老曹。”

  又有一次,他们在去的长途汽车上邂逅几位村民,双方相谈甚欢,他们以为一顿美餐会在终点兴高采烈地列队欢迎。可是,对不起,到站了,村民鱼贯而下。谁会理会几个貌似游手好闲的家伙?最后却是柳暗花明,一位油漆匠和他的小女孩用竹园鸡、腌猪肉、两条鲫鱼招待了他们。

  多么像一篇无瑕可击的小说! 2830的那几年,是斯继东小说创作的井喷时期。

  鲁院—— 一次观念的颠覆

  小说应该怎么写?该写些什么?小说写得越多,这样的思考就越深入。

  2010年秋,浙江作协与中国作协创研部在北京召开浙江青年小说家群现象研讨会,斯继东与艾伟、吴玄、海飞等14位青年小说家参加会议,与国内一流评论家进行了一对一的对话。

  著名评论家吴秉杰说,斯继东的小说变化多端,风格含蓄内敛。而斯继东认为小说家的任务除了要讲好的故事,更得把故事讲好。

  去年3月,斯继东被省作协推荐就读鲁迅文学院第十五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青年作家班),在文学的黄埔军校接受写作培训。鲁院每周安排3个上午的课,请的都是国内一流的评论家、编辑、作家和高校的教授,除了院方组织的授课、研讨和交流,更多的时间都让学员自己安排。

  鲁院4个月,斯继东干得最多的事情是“喝酒和发呆”。

  喝酒是在酒桌上与70后80后精英们赤诚相见地交流;发呆,就是反思自己近20年来树立起来的文学观。他对自己进行了一次颠覆。

  小说最基本的元素是思考,而小说家的责任是提升,在生活中提升一点点足够引起人类思考的东西。

  之前,斯继东也有着自己的写作理念,有一套自己的拳路。到那边后,通过听课和交流,他静下心来,对文学有了一种重新认识。他觉得文学应该给人一个活下去的理由。“世界就是一个幽闭的陶罐,作为写作者,我们应该给它注入一点亮光。当你沉下去沉下去再也看不到希望时,会有那一只手突然伸出来,推你一把,让你觉得,因为那一点念想,活着依然值得。”

  鲁院回来后,斯继东不再轻易动笔,他需要暂时停一停手中的笔。 就像照片拍的那样,他也许在发呆,也许在思考。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