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教育课堂
教育时评——当下的窘境和未来的幸福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通讯员 张秋达 2012年12月03日10:27:06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重视孩子和教育。面对孩子和教育,全社会陷入了窘境之中,似乎人人得了焦虑症。刚刚我们还在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眨眼间,分数已经演化为家长、学校、社会的命根子。在分数功能被日益扭曲的今天,教育日益成为了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当我们坚称为了孩子们“未来的幸福”,不断对孩子加码的时候,漠视了当下的学生成为活得最苦、最累的群体。面对这种窘境,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真的有可能赢得未来的幸福吗?许多时候,我们会不会期待播下的是龙种,一不小心却收获跳蚤呢?

  确实,我们处在竞争时代,就业压力很大,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稀缺,“没有高考,我们拼得过官(富)二代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不公的现实。但是,我们为何要以牺牲一代人为代价呢?退一步说,我们对教育的畸形投入,就一定能对抗社会的不公吗?或许,孩子今天可能会考取高分或进入一所名校,可是我们无法保证他将来的幸福。人的生长有其自身的节律,一旦在其发展节点上缺失或扭曲,都会成为人生发展过程中无法弥补的缺陷。当孩子缺失了童年,他长大以后拿什么来回望自己?或许除了题目,还是题目。如此的生命将是多么的苍白,多么的无助!我们的教育一旦失去了“幸福感”这个核心,无论如何不能说是成功的教育! 

  相对于家长、老师、学校、社会而言,学生是弱势群体,处于劣势一方。作为强势者,要充分意识到教育的功能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让学生充满幸福地活着。不要把我们世俗的观念,过多地强加到孩子的头上。许多人羡慕丁俊晖的成功,但他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成功和幸福的呢?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如果让我选择人生的话,我是绝对不会打台球的。因为打台球,我失去了童年应有的快乐和童趣,我甚至连一个童年的小伙伴也没有。在那种单调、乏味的封闭式训练中,我成了不会说话的木偶,循规蹈矩,亦步亦趋。听了这番话,不知您有何感想呢?与其说是丁俊晖成功背后的一种痛苦,又何尝不是人生途中一种不幸呢?我们不能还孩子一个完整的童年,至少应还他一部分童年。我们无法为孩子全部“减负”,但至少我们可以对他们多一些理解,分担一些痛苦。如果你是一名称职的老师,应该少一些分数的羁绊,多一些“幸福感教育”!

  这样说,我们并不是不要分数。因为学生、老师、家庭、学校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一样要呼吸空气,一样需要生存。只是我们要意识到,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可以任意地涂抹;学生也不是一个容器,我们可以随意地盛装。我们面对鲜活的个体生命,要少一些征服欲,少一些雕刻欲。不仅如此,我们要时时反省自己。

  教育的积弊之深,改造绝非一日之功。但我们要设法与家长、社会达成一个共识:基础教育是一个储值的阶段,而不是一个变现的时期。杭州二中校长叶翠微曾说:“不急于把学生‘变现’,这是我们的天德。基础教育不是一个‘变现’的阶段,而是一个‘储值’的阶段。”叶校长的认识可谓切中肯綮,同时他又是一位践行者。2000年,他刚一出任杭州二中校长,就提出:高中3年,要扎扎实实地给学生打好三个基础:一是身体基础,健康第一;二是品德基础,做人要宽容、阳光、向上;三是学习基础,知识要扎实,思维要敏捷。因为我们过早的变现,就会将唯名、唯财、唯利的价值观凌驾于成长之上,直接或间接地缩短了童年在时间上的长度,窄化了童年在空间上的宽度,压缩了童年在内容上的厚度。

  江苏的王开东老师曾经说过:“教育是一项极其危险的事业。如何给这项危险的事业增加一点保险?如何使得孩子能够在校园里不是那么辛苦?如何让孩子的脸上有点天真、有点顽皮?这是教师的责任,也可以说是使命。”因为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对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未来十年、二十年的那些成人的表情的塑造”(教育家李希贵语)。所以,教师应该用“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的理念,来对待每一个孩子,珍惜与孩子的生命结缘的机会,善待孩子的童年,为孩子拥有幸福的未来而奠基。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