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报刊
1、《嵊新民报》
嵊州历史上第一份报纸——《嵊新民报》于1932年1月,在嵊县东前街药王庙里创刊。主编为蒋契南。该报纸由嵊籍著名人士马寅初题写报名,当时的国民党军政要员周岩、魏颂唐、谢冠生等人均为之题词祝贺。
《嵊新民报》虽然是由国民党当局和士绅商人为他们自己利益而办的报纸,但其办报宗旨为“开发嵊新文化,发扬民意,报道地方建设,加强治安教育”,主要刊登新昌、嵊县两地要闻。抗日战争期间,该报以大部分版面报道抗日消息。新闻采访人员大都由教师和工商界青年知识分子兼任。《嵊新民报》发行量在200-350份左右,除副刊外,主要报道全国各地抗日战场战斗消息,小部分刊登本地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动态,如粮食涨价、紧急抽壮丁、县府公告训令等,对士绅商人所干坏事也有所揭露,也有部分版面刊登一些商业广告。
民国28年(1939年)4月,《嵊新民报》与另一报刊——《剡声日报》合并,更名为《嵊新剡声合刊》,4开2版,由孙兰椒、严健吾负责管理。1939年6月,因发表《认清我们的敌人》一诗,引起当局不满,浙江省政府勒令停刊。7月,以《民众日日新闻报》复刊。后因日本飞机经常轰炸,无法继续办报,《嵊新剡声合刊》于1940年1月终刊。
2、《剡声日报》
1932年8月,陈醉云和张耀创办了《剡声日报》。其办报宗旨为:开通民智、提倡自治、鼓吹建设,力争成为新嵊两县人民之喉舌——举凡人民所欲言者,人民所欲言而不敢言者。曾开辟“剡溪文艺园地”宣传抗日救国。1939年与《嵊新民报》合并,更名为《嵊新剡声合刊》。
3、张珂表、钱叔亮主编的嵊县进步刊物
张珂表(1908~1938),又名契如,嵊州市石璜镇寺根村人。早年就读于崇仁公学,1923年,考入杭州商校。 “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3年,开始接触左翼文艺书刊和马列著作。1935年,从上海生活书店购回一批进步书刊,举办流动图书室。10月,组织“明生读书会”,主编《剡声日报》副刊《明生》、《我们的园地》等,宣传抗日救亡主张,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引起当局不满,被迫停刊。同时他还担任《嵊新民报》副刊《焰影》编务。1936年春,开办大众书店,出售和寄送进步书报。11月下旬,化名章一民,致函苏州高等法院,呼吁立即释放“七君子”。期间,团结竺增撰、钱叔亮、周丹虹等进步知识分子,为嵊县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奠定基础。1937年夏,赴上海参加薛暮桥主办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1938年4月回县后,与斯浪清等发起组织“嵊县乡村救亡协进会”,开设群力书店,创办《群力旬刊》、编辑《要闻简报》。中共党员王寄松从上海回嵊开展抗日活动,曾共同建立流动宣传队,深入城乡开展抗日宣传。9月,嵊县中共党组织建立初期,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共嵊县临时委员会宣传委员。1938年1月,任中共嵊县工作委员会宣传部长,兼任中共城区区委书记。6月,任县委副书记。以县抗日自卫委员会政宣组负责人的合法名义,编辑《抗敌》。1938年2月更名为《抗日自卫》周刊和《抗战快报》。
钱叔亮(1904—1977),乳名善初,字毓良,笔名苏林、阳生、重行等,嵊县剡源乡(今嵊州开元镇)杜塘村人。童年就读于嵊县瑠田、坎流和剡山小学,后考入杭州安定中学、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肄业)。1927年,加入国民党。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支部书记、总支书记、区委宣传委员、党团书记、城区区委书记等职。在剡山小学任教时,先后兼任《嵊新民报》、《剡声日报》、《抗日周刊》编辑和《群力旬刊》主编。1940年9月,任《新越日报》编辑,后又接办《战旗》旬刊。
4、中共地下党刊物——《联声》
1940年6月,日寇由萧山、绍兴等地向浙赣沿线进犯,并流窜至长乐、开元、太平一带。日军的烧杀抢掠,激起了民众武装抗日保卫家乡的热情。在当时中共嵊县县委书记邵明的指示下,坎流小学校长周柏生以“联乡自卫总队”的名义,办起了油印《联声》小报,张珊珠负责编印。这份以宣传抗日、报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消息而闻名的秘密报纸,成为嵊县宣传抗日的最强堡垒之一。
《联声》小报为日刊,内容有时事、消息、时评、短评等。小报具体编印工作由张珊珠老师负责,这位柔弱的上海姑娘为了革命事业,一心扎根山乡,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她在认真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举办了民众夜校和妇女识字班、建立姐妹会等,了解社会各阶层的情况,宣传我党抗日主张。
5、其他小报。当时宣传抗日主张,鼓舞民众抗日斗志的还有:1933年3月由当时长乐妇女会主办的《长乐妇女》和1940年6月由叶向阳主编的《长乐新音乐之友》。
二、建国初期的报纸
《嵊县报》和《嵊县日报》 1956年,为了适应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加强党对农业合作化和农业生产的具体指导,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满足广大农民对提高政治和文化的迫切要求,中共嵊县县委决定创办一张自己的地方报纸——《嵊县报》。
《嵊县报》于1956年3月13日创刊,创刊号上有:中共嵊县委员会关于创办《嵊县报》的决定和作为创刊词的《见面话》。社址在嵊县城关镇。其办报宗旨为“以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人民,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在工人阶级领导下,为逐步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发展农业生产和支援社会主义工业化而斗争,为提前完成和超额完成五年计划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而奋斗”。报纸主要宣传我党的方针、政策,交流经验,也登载一些国内外大事。《嵊县报》有几个栏目比较优秀,如《嵊县古今》、《铁面话》、《要紧话》、等栏目让人记忆犹新。初刊时为8开2版,每逢3、8日出版,发行5000余份。1956年5月,改为三日报。1958年5月,改为《嵊县日报》,其报头为集被毛泽东主席称为“马背书法家”的舒同的字体。发行1.2万份。1958年11月,新昌县与嵊县合并,《新昌报》与《嵊县日报》合刊,称《嵊县日报》,发行2.05万份。到1961年2月11日《嵊县日报》停刊,共计出版了1247期。
三、文革时期的报纸
1、《嵊县战报》和《嵊县风暴》文革前期(1967年-1969年),嵊县成立了“联总”和“联委”两大造反派,也各自有《嵊县战报》和《嵊县风暴》两大宣传机构。除了不停地刊登中央及省市领导的言行外,主要宣传自己派系的政治主张和自己存在的合法性,都标榜自己是真正的毛泽东思想捍卫者,攻击对方的政治主张。其语言相当匮乏,都是一些“最最重要”、“无限忠于”、“打到”、“拼死讨伐”、“誓死捍卫”等充满火药味的词句。同时,两大造反派系下面还有一些分支小报,如:笔者处有一份《嵊县火线通讯》是由省联总所属嵊县联总赴杭控告团主办的油印小报。
1967年中央发出了要求各“文革”组织回本单位实现大联合的通知。 9月8日,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北京卫戍区发出布告,要求外地来京人员不许在北京设立联络站,出版报纸。社会上流散状态的“文革”组织报刊开始急剧减少,继续存在的多是有较大影响的各单位造反组织报刊,一般在内部发行。1968年7月,随着工人、解放军宣传队进驻学校、机关,红卫兵开始上山下乡和毕业分配,“文革”组织报刊逐渐走向衰亡,大多数都在1968年底至1969年中停止出版,只有少数改为革命委员会、红代会、工代会机关报,“文革”组织报刊的出版历史基本结束,《嵊县战报》和《嵊县风暴》也分别退出历史舞台。
2、《嵊县工人》和其他战报
1968年6月14日,经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建立了“三结合”的嵊县革命委员会。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党、政、财、文大权归县革命委员“一元化”领导。原县委、县人委及所属部、委、办、局的印章一律停止使用,与省、市革命委员会上下对口,设办事组、政治工作组、生产指挥组、人民保卫组。县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实行军事管制。同年10月,全县各公社、镇陆续成立党政一元化的革命委员会,取代原公社、镇的党政机关。与此同时,县属厂矿企业、医院、学校等也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或革命领导小组。
这期间,嵊县革委会虽然没有它的机关报,但其主要声音还是通过《嵊县工人》传了出来。同时其各下辖的革命领导小组也办了一些类似文件的报纸如:嵊县革委会除害灭病领导小组的《卫生战报》;嵊县革委会粮食局领导小组的《粮食战报》;还有:《夺煤战报》、《抓革命促生产战报》等等。这些报纸随着文革的结束自然而然地结束。
四、改革开放后的报纸
1、《嵊县农技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