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炊事人员正在做大锅饭
1958年8月2 9日,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决议中提出,“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室、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等,把农民引向更幸福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思想。1958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办好公共食堂》的社论。
一、试办“农忙”食堂
嵊县石璜乡通过贯彻省妇幼福利工作会议精神,1958年6月县妇联在石璜试点,经宣传发动全乡32个社,至7月初已办起农忙食堂195个,参加4040户,占总农户86﹪;有29个社办起幼儿班,入学儿童1264人,托儿所176个,受托孩子1217人,建立家务互助组211个(洗衣、缝补、喂猪等活动)。实现托儿、食堂、家务三化后,受到群众欢迎,总结出六条好处:1.节约劳力,在双抢中一天全乡可节约劳力706个;2.节约柴火,每天可节约柴1890斤;3.节约粮食,食堂烧饭后锅底饭一天节约10斤粮食;4.出工早,出工齐,便于队长安排生产;5.可以让妇女从繁琐的家务劳动中脱身出来,参加劳动;6.可养成社员中集体主义思想,而且三餐好吃。在“双夏”中,全县部分社也办起农忙食堂。
二、全县农村实现食堂化
1958年9月,县委在总路线宣传和办人民公社运动中,宣传办食堂的好处。县委提出,办好常年食堂有利于生产,有利于群众生活,要通过放鸣辩论来办好食堂,对群众切身利益,要慎重处理。
9月22日至25日,县委召开全县干部大会,会后各区乡掀起大办食堂热潮,至10月全县办起农村食堂2827个,参加农户95﹪。
三、食堂出现的问题
11月26日至27日,县委书记邵成明召开平原、山区代表四次座谈会,听取意见。食堂化后出现:1.免费吃饭,反映完成征购,留足种子后,口粮紧张;2.吃饭排长队,影响生产;3.妇女出勤生产,托儿所小孩吃奶少了,小孩出现身弱多病;4.男女民兵分别集体睡觉,实行军事化,这样老婆也不要讨了;5.基本工资加奖金,粮食供给制,对劳力弱人口多,负担重的超支户、倒挂户能够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但劳力强,吃口少的积极性就不高。针对上述情况,邵成明讲了话。宁波地委和嵊县县委于12月相继开展福利工作大检查,12月17日,县委发出《办好人民公社集体福利事业》的通知,针对食堂存在的问题,有560个食堂未建立食堂管理委员会,有706个食堂是供饭不供菜,天气冷了有的没有餐厅,吃的是冷菜冷饭,卫生也很差,没有建立管理制度。针对上述情况,县委提出加强领导、建立制度、增强供给、搞好卫生等措施。年底,全县有农村公共食堂2681个,托儿所3035所,敬老院89个,缝纫洗衣组942个,保健站475个。
四、采取各种措施巩固食堂
尽管县委十分重视办好公共食堂,总结推广白鹤大队建明生产队食堂一斤米煮四斤饭的经验,要求食堂账目餐餐记,日日清,月月公布,大办蔬菜场,畜禽场。但由于人们思想觉悟不高,物质财富还不富裕的情况下,施行吃饭不要钱,提出“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的错误口号,因而大大超出定量。1959年上半年,大部分食堂因无米之炊,而先后停办或半停办。为办好食堂,5月27日至29日,县委召开食堂福利事业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着重研究节约用粮和计划用粮,开展食堂工具革新。组织21个典型介绍经验。通过整顿公共食堂要达到一清(账目日清月结),二化(管理民主化、饭样多样化),三热(饭热、菜热、水热)四好(清洁卫生好,炊事工具革新好,勤俭节约好,计划用粮好),五照顾(照顾好老人、幼儿、病人、孕产妇、客人)。但办常年食堂仍是一个难题,难以为继。12月4日,县委召开福利工作动员会议后,各级进行了贯彻,并认真进行检查,推动了福利工作发展。全县已有食堂4761个(含新昌),参加用膳15.2万户,占农户87.1%,幼儿园1393所,托儿所3192所,敬老院94个,妇产院3991个。各地对办食堂主要采取四条措施:一是加强领导,确定一个副书记分管福利工作,称“福利书记”,生产队建立福利委员会,充实骨干力量,委员人数达到10119人,其中党员1623人,团员1313人。炊事员8210人,其中党员460人,团员647人。二是培训福利人员,据8个公社统计,已培训炊事员,教养员,保育员2813人。三是建立食堂蔬菜基地,据统计已建蔬菜基地16174亩,食堂养猪16662头,养鸡鸭10532只。四是大力推广炊具改革和“万灵灶”。据六个公社统计,已建立“万灵灶”61只,在建94只。全县已有403个食堂实现炊具半机械化。
在大办食堂过程中,由于粮食问题没有过关,再加自然灾害的影响,尽管县委和各级党组织采取各种措施,但由于管理不善,出现了帐目不清,贪污盗窃现象,损害了群众的积极性。1960年全县2968个食堂中,按照省委十项标准,办得好的746个,占25%;基本上好的1890个,占64.4%;比较差的326个,占10.6%。
县委为了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省委关于“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的指示,进一步办好公共食堂为中心的集体福利事业,于1960年5月28日至6月2日,召开了全县福利四级干部大会,会议着重整顿思想,解决方向问题,建立食堂家底,健全各项制度,对开展“新三反”问题也搞了一下,揭露了不少问题。有247个公社、管理区、生产队干部未参加食堂,公社、管理区机关单位食堂并入农村食堂后,但仍有尾巴,公社干部家属自办小食堂或只拿饭,菜在机关食堂烧,干部特殊化严重。有的公社领导不重视,只查生产,不查食堂,发现问题不及时处理,有困难不解决。还有的干部对社员搞罚、扣、强迫命令,违法乱纪,群众有意见。县委提出办好食堂的意见,一要加强领导;二要调大规模;不能过小;三要建蔬菜专业队;四要建立制度;五要计划用粮,节约用粮。
五、食堂难以为继
由于粮食不够,摄入量不足,营养不良,1960年4月已发现浮肿病人,5月全县浮肿病已有3132人。据6月1日统计,粮食接不上早稻的食堂有1096个,已无粮的17个;全县食堂三餐供干饭的11个,二干一稀的462个,三餐稀饭的已达1012个,二稀一干的1109个。尽量大抓食堂家底,发展菜场,牧场来解决供应,但饭菜全供应的食堂只有287个,只供饭不供菜有1655个,只供一餐饭或二餐饭的有652个。为继续办好食堂,使群众吃的饱,吃的好,干净卫生,饭菜多样化,促进生产大跃进。县人委于7月22日,发布《关于办好农村公共食堂的布告》,张贴到每个食堂,要求切实把食堂办好。10月县委福利委员会发出节约用粮,利用代用品代粮的号召,提出用米糠、番薯叶、玉米心和野菜等可以使用的代用品来度粮荒。有的流传着:“人吃猪粮,猪吃牛粮,牛在大树底下乘风凉”的情况。至年底,引起县委重视的生活问题有两个,一是食堂粮食紧张问题,二是浮肿病的问题。县委常委会多次开会研究,认为对上述两个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措施不力。12月地委电话会议上批评嵊县食堂散伙最多,出现不少新问题,要检查原因。12月16日起嵊县进行食堂大检查,全县3466个食堂有50%实际已停火或半停火。全县大部分地区已有浮肿病人,少数公社特别严重,开始饿死人。由于代食品比例不当,发生一般便秘和严重便秘的情况很普遍,严重影响劳动出勤率。县委高度重视,竭尽全力组织食品,对浮肿病人增加补助;组织医疗队,赴重点村医治病人;派出工作组赴重点村工作等。
因为食堂属于方向道路问题,在极其严峻的情况下,县委于1961年1月,继续提出办好食堂,要开展大力整顿,选派得力骨干,把食堂权夺回来,管好人民生活,谁也不能推卸责任,这时对中央指示的态度问题。年底,终因难续“无米之炊”,相续停火。停办后,给群众又带来实际问题,当时食堂用瓦钵蒸饭,部分家庭既没有碗、锅甚至灶头,又无粮和柴,有钱也难买到等困难。
(本文作者:嵊州市金庭镇华堂村人,嵊州市林业局局级退休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