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长乐大祠堂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钱大莘 2013年06月05日16:49:35 

  “大祠堂”是长乐和附近村民习惯上的称呼。它是钱氏在长乐纪念总太公钱植(德茂)的家庙。因为,长乐仅钱姓一家,其他姓氏寥寥无几,故无需在祠堂前冠以“钱氏”两字,这是其一。在长乐钱氏中,还有许多分房大大小小的祠堂,为防重复,均有自己的堂号。所以总太公的祠堂就称大祠堂。其实大祠堂也有堂号,叫“庆系堂”。

  始迁祖钱植

  据《长乐宗谱》载,大祠堂始建于明崇祯年间(约公元1630年间),至乾隆乙丑(1745)首次修葺;道光壬午(1822)又重修。咸丰辛酉(1861),太平军退居长乐骚扰近一年,村民深受蹂躏之苦,有的甚至外逃谋生。乡里庐舍几乎半灾于火,大祠堂也成了一片瓦砾。钱氏子孙欲合谋重建,然非数万金不可;且兵灾之后,人穷财竭,又遭瘟疫蔓延,难成其事。迨同治己巳(1869),族人每年祭祖要借分房祠堂,总不是久远之计,遂由族长提议,数千家钱氏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所需木材去上岩山(今叶村长蛇坟山)钱植墓地采伐。经12年告竣。

  大祠堂(钱大莘绘) 

  大祠堂位于大街东端北首,坐北朝南。南临大街,东临竹行街,北面隔有一块空地,是竹行,就是后街,西邻民居,总占地面积1220平方米。祠前原有旗杆两对,因年长月久,用杉木做的旗杆没了,只剩旗杆碣石。这两对旗杆大概因钱植的大儿子和小儿子都是进士所立。1943年,日寇占领长乐,要在大街上通车,连旗杆碣也被日军拆除了。

  祠呈长方形,高13米,里面合抱的黑漆圆柱,画栋雕樑,金碧辉煌,气派非凡。祠分三进:门厅、殿堂、后进。两旁山墙都有五避风。地面都用青石板铺成。第一进门厅,正中三间,各有大门一对。门隔檐约2米。门上绘有巨形门神,栩栩如生。中间上方悬一匾额,黑底金字,上书“大宗祠”。左右有厢房各一间,外墙与檐齐,内有梯可以上楼。楼下演戏时做化妆室、道具室;楼上作演员卧室。厢房朝南面各有门,靠近中间,有石窗棂各一,靠近山墙。穿过前厅,是一个大的天井。天井中间紧靠前厅有一个万年台,台后面左右有梯可上戏台,中间又从戏台上前厅二楼有倒挂楼。登楼可远眺南山的芦雪峰。建了戏台后,这个大天井呈马蹄形。台上正中有八角形藻井,饰以浮雕,上是歇山顶。台前柱上有楹联:蓝底金字,是清末大书法家屠兆鹏的手迹。上联是:千秋神武潮头弩;下联是:一代诗歌陌上花。这里有两则典故。上联指的是武肃王当年不搞穷兵黩武,而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当他在钱塘江口捍海筑塘的时候,正逢八月大潮。他以为是伍子胥在鸣冤叫屈造成的,一方面向伍子胥进行祷告,告诉他,你的冤主应该是吴王和伯嚭,不应灾及黎民;一面命五百武士射潮。下联指的是钱武肃王有位王妃戴氏,临安即碧人,原是一位农家姑娘。她虽为王妃,仍不忘家乡父老,于每年春节以后,就回家省亲。这时,武肃王总是情真意切地带信给她:“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而且戴氏每次回归,也带回乡亲们的一些企盼。这件事被传为美谈,而且编成山歌,按戴氏唱的曲调,在乡里唱诵。宋初,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常去临安听政、采风,听了这首山歌,很感兴趣,就根据这一情节,作了一些修饰,编成《陌上花》三首。其第一首是: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戏台后面上悬一块匾额,上书“庶几是听”。也有一则传说:当年长乐钱氏文人不少,却请来一位新昌人,请他书写。这人书法不错,就是少了点德,当他写好前面三字,就搁笔不写了,其意不言而喻。长乐钱氏三房族长一商量,让他走了。剩下这字由钱氏族人模仿他的笔迹补上,竟是恰到好处。台两旁隔天井有廊各三间,有楼,有梯,而且与前厅的二楼相通。

  第二进是殿堂,或称大堂、享堂,五开间,中间特宽,纵深20米,高13米。当你进入大堂就有高敞、开阔、雄伟之感。从天井进入殿堂,有一级台阶。殿堂又分二层:第一层深约2米,是“王”一级的建造格式,东西都有门出入,东首临竹行街,有三级台阶,西首邻民房。第二层比第一层高一级台阶,才是正堂。上面悬挂很多牌匾,黑底金字,琳琅满目,除“庆系堂”、“进士”、“殿元”等等外,还有两块较特殊。一块高悬于中间栋梁下面,是直笃牌匾,四周饰以浮雕。红底金字,上书“忠顺遗庥”;另一块又长又宽,用最好的锡铺在上面作底,永不退色,上书颜体黑字“三世五王”,悬于直笃牌匾之后,屏门上方。柱有联,记不清了,但有一副是乾隆皇帝南巡时,为杭州“表忠观”御书的对联,上联是:勋勒金书纳土当年资保世;下联是:业基石镜筑塘奕祀庆安澜。殿堂后璧是墙,唯中间一间是屏门,用又高又大的六扇板门组成。屏门平常不开,是通向后面的通道。

  第三进也是五开间,从第二进走入后进,要经过天井,再迈二级台阶。后进中间前有楹联,上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下联:一剑霜寒十四州。后面是神龛。东首两间是会议室,是房长议事场所,也是当年镇公所驻地。西首两间是存储积谷的粮仓,容积可观。天井东首有门通竹行街,有五级台阶;西首也有门通厨房,供祭祖时用,还有一个厕所。

  第一、二、三进的山墙和两廊的后壁墙,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解放后,群众大会,宣判大会都在这里举行。后进成了派出所,后为法庭。厨房改成一小间一小间关押犯人的牢房。“文革”期间,这里是群众专政的场所。那时可以任意将人打成阶级敌人或可疑分子被抓进去受刑、逼供。

  1970年代,长乐保健所建在大祠堂后面的这块空地上。1979年大祠堂被拆,改建了影剧院。大量木材和雕刻精品被上海人买去修建龙华寺和新建大观园。直至今日,当老人们一谈起此事,无不感到惋惜。

  (本文作者:长乐人,现住城关镇,退休教师。)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