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庙的历史应从“路”说起。嵊县出西门,自古有两条大路:即南大路、北大路。北大路通向崇仁、富润、石璜、太平,出白峰岭入东阳;南大路从下马、黄箭坂、梅涧桥、洛家大路、大路张、十佛桥、长乐、贵门入南东阳。
嵊县至长乐的南大路,地势平坦,村落稠密,早在宋、元、明、清,已有不少善男信女为大路捐献路心石板,沿路建造路廊,便利群众歇脚、乘凉、躲雨。大王庙处,原有路廊三间,北联一庵,南边有大路圳一条,便于行人歇脚时洗涤。在清嘉庆二年,长乐有一大户在此助田二亩给庵堂,让其供茶水于行人。当时人民都靠步行,南来北往的行人,总会赶到此地歇脚、喝茶、洗涤。从此,停留的人越来越多。因供茶水,此庵被叫做“茶亭庵”。
跨过大路圳上的博济桥,向南走三百米,有两个村庄,村民都姓张,路东,东张村;路西,下路西村。两村之间有一条通往里南乡各村的大路,上路西在路的远处,下路西在路的近处,它们同属大路的西边,又因嵊州习惯上的叫法,把长乐方向称为“上”,城关方向称为“下”,这就是上路西和下路西村名的来由。
下路西东头,有周姓大户久居于此。当时下路西的“朝五公”兴起,为祭祀方便,把在王门头自然村的大王庙移至“茶亭庵”西边,庵庙结合,又扩大了规模。路南有戏台,两侧有廊屋,圳上搭起水阁楼,供戏班子化妆、住宿用,并定于每年十月初六为大王庙庙会,时间三天,热闹非凡。
周姓大户,庆字辈当家人,经济头脑敏捷,将建造新周家大院剩余的木材,率先在大王庙西,博济桥头的有利位置上造起三间店面房,经营起南货、茶食,店号“源源”,它就是形成大王庙直街之源。过博济桥,大路东、西两侧,已有杨、胡两家在此落户。杨家有女嫁给胡家。后,杨家败落,胡家兴起,他们可能是大王庙村最早的居住民。
横街的形成,功在“朝五公”。继“源源”出现后,下路西的“朝五公”也不甘落后,凭自己有土地,有山林树木的优势,再加一定的经济实力,就在南山大路边,杨、胡两家之间大兴土木,造成了丈九高的小楼房,形成了百米横街,并大力招揽外地客商来处落户经商;同时鼓励当地人前来开发。“朝五公”有规定,街面屋可租、可卖,但卖屋不卖基,买者每年要向“朝五公”交纳地基费,此习一直延续到解放才被废除。
周家“庆”字辈,至今已传至第八代,以此推算,大王庙的“村史”还不到两百年。
人杰地灵,风水宝地,吸引着四面八方的经营者。有种田的,有开店的……。卖肉的来自东阳;打铁的来自永康;剃头的来自天台;卖布、卖百货的大多来自绍兴。附近迁入的更多,货殖营生。至今尚能记忆的,在大王庙经营过的店号有:
老宝丰:经营棉百、南货、茶食。经营者绍兴金阿林。
金万丰:经营棉百。阿林同乡人。
克昌:经营酱油、酱菜、麦面。本乡冯家潭冯老四。
宝庆祥:经营南货、茶食。外地叶春祥。
老聚茂:经营日用什货。当地张桂福。
源和:经营酒、米店。本县张光灿。
南昌:经营酒、米店。本县邢阿炎。
宝庆堂:中药铺。外地叶廿三。
天芝堂:中药铺。外地蒋鹏飞。
泰山堂:中药铺。本县周桂元。
大众茶厂:制茶。当地张佩旋。
大众茧站:收茧。当地张佩旋。
上树行:竹木柴炭。本县周老四。
下树行:竹木柴炭。本县张祖文。
上油车:卖油。本县周恩干。
下油车:打油卖油。本县周恩干。
没有字号以人命名的有:
肉店经常有四爿。经营者有:金林法、金灿荣、魏玉仙、史法全、张传福等人。
豆腐店经常三爿。经营者有:张阿仁、袁樵老、秦道才、胡家位、卢佰琴父子、王毛老等人。
水果店四爿:史永涛、郑永老、张绍夫、钱新海。
饭店经常有三爿:胡灿多、周庆涛、周善老、赵阿丰。
宿夜店四家:庞宝昌、金林法、卢廷老、钱法根。
鞋店:张宝老、陈菊灿、商樟华。
油货店:蔡增耀、张水庭。
中医:有周松瑞、樵老麻子、团老先生。
西医:有叶醉春、张继才。
此外还有潘守贞的染坊;冯吉园的蜕衣店;庞宝昌的烧饼店;王九斤的钉店;硬牙床的铁店;何茂堂的米店;张佰仁的银店兼牙科店;张世兄的剃头店;周友善的麦粉、面店;张海法和张樟森的桶匠店;裘明仁的漆店;张明祥的算命店。
以上店名存在过,但许多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名存实亡。总之,解放前,大王庙已初步形成了行业齐全的小集镇。
(本文口述者:周水土,甘霖镇大王庙人,原白岳乡乡长、甘霖区人武部部长。整理者:钱徐良,现任职于嵊州地方志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