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丁谦研究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施钰兴 2013年06月05日16:49:27 

  一、生平小考

  丁谦(1843——1919年),我国近代著名地理学家、人种学家。他一生著述颇多,其中被梁启超誉为“颇精赡”的《蓬莱轩舆地学丛书》,开创了同光年间考据方法系统化、理论化的新地理学——“文献考据”学派,被地理学界推崇为“晚清历史地理考证学派的代表”

  丁谦字益甫,祖籍仁和(今杭州),祖父迁居落籍嵊州,定居在城关镇孩子弄7号。故居尚存,系两进五开间四合式建筑,风格与嵊州本地传统有异。无楼,月梁、门窗间均不施雕刻,属杭州郊区传统的民居特色。丁谦年幼丧父,由生母蒋氏教养成才,1859年考入嵊县县学,学习制艺,准备走科举之路,为国效力。后因家庭贫困,投奔仁和祖里,遂入杭州府学博士弟子员。清同治四年(1863年)冒仁和籍参加举人考试,一举中试。随后北上京城三次会试,不幸次次名落孙山。清制:每次会试后,在应考三次未中进士的优秀举人中,选取若干录用候补。这些候补人员分为二等:一等候补知县,二等以教职铨补,称“举人大挑”。光绪七年(1881年),丁谦被选取大挑二等,旋即委任汤溪县训导,继任象山县教谕,先后在职二十二载。

  丁谦所处的时代,正是清朝式微,内患不止,外夷入侵的多事之秋。此时也是西风东渐,文字狱已近尾声,言论、论著相对宽松的时代。因此,他较早地接受和传播了西方文化,提倡中西兼学,着手研究域外民风习俗和先进的地理学说。撰著《印度风俗总记》、《元马歌博罗游记补注》等专著。他常常以国是为念,反对异国侵略。中法战争期间,丁谦以象山县教谕之职,上书朝廷力谏倡办团练以固海防。并在象山施行自已的政治主张,政绩显著,因功受赏五品衔。又以培养人才有功,由督学使张享嘉奏闻朝廷,旋升处州府学教授。此时的丁谦已入暮年,上书朝廷婉辞。光绪三十年(1904年)告老回嵊,晚年居家继续研究地理学和人种学。民国七年(1918年)出任编修《嵊县志》主编,编纂一年余,累病而殁,享年七十七岁。

  在象山县出任教谕期间,学署旁有唐朝“蓬莱观”遗址,有一通“蓬莱轩”唐碑荒弃于草丛之间。时值丁谦五十寿辰,学生群议为他祝寿。丁谦提议祝寿之资恢复唐朝古迹,学生与友人积极响应。于是鸠工庀材,建屋三间,铭“蓬莱轩”,把唐碑珍藏于轩内。尔后,他把蓬莱轩改成书房,潜心著书。因此,他把所撰的地理学专著命名为《蓬莱轩舆地学丛书》,全书共六十九卷,分上下两集。对历代记载边疆地理、西域地理及游记中的地名,进行一一考证,指出古地今名,方位及历史沿革。此书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石印出版;民国四年(1915年)由浙江图书馆刊行;1960年浙江图书馆重刊,并列入《浙江图书馆丛书》第一、二集。风行海内外,在史地学术领域颇有影响。

  二、提出人种西元说理论

  丁谦学术成就最显著的要数人种理论和地理研究两大门类。对人种的研究主要著作是《中国人种从来考》和《穆天子传地理今释》。

  十九世纪末,随着西风东渐,也夹带进来了人种学,出现了中国人种问题的研究。汉族之称,起于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后世治世的学者无不追本溯源,远涉上古至盘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及夏禹、商、周。但当时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人种来自西方,以此来动摇汉民族的根基,涣散中国人的凝聚力。“西来说”的观点一出,相继提出了来自中亚细亚、阿富汗、巴比伦、于阗、马来半岛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有影响的是法国人拉克伯里(Lacouperie)的《支那太古文明西元论》。而国内“自此颇留意考据,汇辑最博者,当推蒋智由的《中国人种考》,此外丁谦、章炳麟等,咸有论著。” 而丁谦也主张西来说,但与拉克伯里的西来说不同,他主张中国人种来自中原以西今甘肃一带的古河宗氏部落。古河宗氏部落虽在西方,却是中国的土地,以此来驳斥拉克伯里的西来说。

  他对《山海经·穆天子传》进行考证,得出:“此书体例,凡穆王经过诸国,所锡之地皆曰‘赐’,惟于西王母则曰‘献’。诸受天子之赐者,皆膜拜而受,惟西王母及河宗氏不然。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问之。将子无死,尚复能来。’意谓中华大国,然其初起自西方,犹天上白云,出自山陵也。然则西王母为汉族故国,理自可信。”但他力辨西王母在小亚细亚之说:“《淮南子·地表之川》:‘西王母,在流沙之濒。’《礼记·王制》:‘自西河至于流沙,千里而遥。’则西王母之地,极远亦不过在今甘肃边境。《太平御览》地部行崔鸿《十六国春秋》:‘酒泉太守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昆仑之体。有西王母石室’云云。虽未必密令,望固不甚远。故虞舜时,西王母能来献其白王官,若在小亚细亚,则葱岭以西,古代了无交通之便,西王母安能飞越邪?”他的这一理论与后来中国人种蒙古说相近。根据考古发现,他所说的西王母故地——甘肃一带属距今6800—5000的仰昭文化,仰昭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代表。位于甘肃的西王母及河宗氏故地,也就是中原文化的一部分。然《遁甲开山图》谓伏羲生于成纪(今甘肃秦安),《史记·六国表》“鬲兴西羌”。伏羲是三皇之一,大禹是夏族之祖。难怪他把中国人种归纳为西来说了。

  丁谦这一“西来说”在当时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有力地驳斥了拉克伯里的《支那太古文明西元论》,戳穿了西方国家以学术蒙蔽中国人,以人种动摇中国人心的政治阴谋。但从现代考古发现来说,这一说法也有所偏颇。

  丁谦的人种学研究,最有学术价值的则是他提出的盘古氏是中国人的始迁之祖这一理论。当时,学术界虽有微词,认为盘古是开天辟地的神话英雄,而他却认为:“中国人谓盘古开天辟地,未免失实,而盘古氏之为中国始迁祖,则固确有可考矣。” 这一观点一出,就遭到了柳诒徵、夏曾佑等学者的反对。柳氏在《中国文化史》中指出:“(盘古神话)此等荒诞之说,丁氏亦知失实,然犹信盘古为中国始迁祖,则傅会之过也。”“盘古之名,古籍不见,疑非汉族旧有之说。或‘盘古’、‘盘瓠’音近。盘瓠为南蛮之祖。此为南蛮自说其开天辟地之文,吾人误用以为己有也。故南海有盘古墓,桂林又有盘古祠。不然,吾族古皇,并在北方,何盘古独居南荒哉?”学术界排斥丁谦的“盘古氏之为中国始迁祖”之说。丁氏虽遭学术界微词,但坚信此说有根据,虽一时找不出有力的证据来捍卫自己的观点,然而经过后人整整一百年的研究及考古发现,他的这一理论得到了证实。何新《中国远古神话与历史新探·盘古之谜的阐释》认为:“开天辟地的盘古神话,就是它们跋山涉水迁转而来的”。何新这一结论,正是100多年前丁谦苦苦寻求而不得的理论依据。

  三、开创历史地理的“考证学派”

  地理学是一门“显学”,至少在西汉开始就有人研究。司马迁的《史记》列有《地理志》,历代虽有因袭,但大多是对地域疆土的一些记载,真正意义上研究是在清朝晚期。

  随着西学东传之风的盛行,地理学界也开始接纳了一些西方地理学知识。道光咸丰年间的何秋涛就是荟萃中西文献进行考证的。不过,那时提倡这一方法者多,而躬行实践者少,即使是埋头研究者也往往万事起头难,罕有成果者。到了同治、光绪年间,这一方法渐渐被研究历史学的人们所接受,但真正融贯中西,将考据方式系统化、理论化的地理学家是丁谦。根据郭双林先生《晚清同光年间传统地理学的嬗变》一文阐述,认为丁谦对地理学作出了三大杰出的贡献:

  第一,从理论上阐明了地理学是一门征实之学

  丁谦在《水经注正误小引》一文中指出:“《水经注》一书,地学家与班志并尊,视同圣经贤传,不敢稍参私议。今俨然为之正误,知见者必谓为狂呓无疑。窃思地理志征实之学,水与山之位置,皆造物者豫为挑定,岂人力所能意为更张。此书注释校笺,自明后已三十家。硕彦鸿儒,均毕生精力于此。所不解者,诸公屹屹,类于故纸中讲求水道,绝不少于实地上探寻水道,以故作者愈众,谬戾愈多。余每取其书与舆图合读,辄懵然如坠云雾,思欲仿董方立残稿遗意,以今地为主,证明而疏通之。凡遇颠倒错杂诸条,不得不谓之误,非故意讦击也。”他提出这套理论的同时,开始对古籍中的地理疆界进行逐一考证征实。如在著《大唐西域传考证》一文时,收集了英国人薛宁翰的《玄藏游迹图》进行参照考证。对游迹图中没有的部分地名,即以实地征实。他对葱岭以西大雪山内者见货罗故地诸小国考定时,“余因此易稿至七八次。继思疆域沿革,今昔不同而山川道途,必无大异,遂先审察彼此之离距及方向,即以今日通行路线,依次求之,果然十得八九。且与各邻国疆域方位,并皆符合。即间有未敢自信者,要当相去不远。”丁谦的这种方法,很明显受过西方地理学影响,应该说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汇的产物。

  第二,把西方数学中的假定方法引进地理考据之中

  丁谦说:“舆地之学,最忌武断。前人撰述,犯者颇多,拙著此书,当示不能遽免。然某山某水,某国某域,若未得有确证,类皆参以活笔,曰当在今某处,盖姑标一地,以俟博雅者正其是非,即西人算术书所谓假定法也”。这一方法,很明显是对其实证方法的一种补充。

  第三,总结出了一套系统的考据方法

  丁谦指出:“考证之要,约有八事,”即撰地望、度情形、审方向、察远近、核时日、知路径、辨异同、宣阙疑。丁谦这套考据方法对后代学者也有相因承袭。

  四、简要评述

  丁谦的人种学“中国人种西元说”,在当时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随着后人不断深入研究和考古学的兴起,他的“西元说”渐渐失去光泽。唯他的“盘古是中国人迁徙祖”这一论断虽在当时遭人驳斥,被视为天方夜谭,但百年后的今天,后人的研究成果已基本接近了他的观点。

  丁谦在学术上最大成就是对历史地理的研究,但由于考证内容过于庞杂,在他的著作中难免出现了一些舛误。然而,他在考据理论上的贡献已被人们充分肯定,毫无疑问,晚清历史地理“考证学派”的代表就是丁谦。这一结论,在学术界已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本文作者:现任职于嵊州市委统战部。)

  注释:

  ①郭双林《晚清同光年间传统地理学的嬗变》

  ②吕思勉《中国民族史·第二章·汉族》

  ③丁谦《穆天子地理今释》

  ④蔡凤书、宋百川《考古学通论·新石器时代》

  ⑤丁谦《中国人种从来考》

  ⑥夏曾佑《中国历史》

  ⑦班志:即班固所著的《汉书·地理志》

  ⑧丁谦《大唐西域记地理考证·凡例》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