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回忆浙江省立蚕丝职业学校在嵊县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宋樟香 2013年06月05日16:49:27 

  浙江省立蚕丝职业学校在杭州市黄龙洞。1937年卢沟桥七七事变后,日寇侵略中国大举南下,许多大城市的学校纷纷逃难,迁往农村和山区。1939年夏,蚕校从杭州迁来嵊县,以甘霖镇西南三里的寺前村显净寺为校址,并立即以甘霖小学为报名考试点,招收高中、初中学生两班,每班50名,共100人。原从杭州来的除老师外,学生有高中二、三级和初中二、三级4个班,约200人,新学期开学就有了6个班,学生约300人。校长有两位,一位是新昌西坑人陈石民先生,名基陶,字锡昭,日本东京大学农科毕业,任省蚕丝管理委员会主任,是省议员,在业界最有实权,被誉为“蚕头”,他是外校长,主要分管学生的毕业分配。还有一位内校长,名叫缪祖同先生,宁波人,负责学校管理和学生工作。老师共有二三十位,教务主任刘启周先生,训育主任吴晓初先生,体育主任周汝型先生,农业主任孙百友先生,老师有王完民、袁启仁、袁范夏、沈之善、洪道南、周剑飞等,还有三位女老师,孙虞卿教高中日文,周仙美教生物学,于亦男教体育。……这许多先生多数是日本留学回来的,那时,日本是蚕丝业最发达的国家。在学校里学生叫老师都以“先生”相称。那时是国家危难时期,教育学生要爱国,随时准备上前线打日本鬼子,所以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配有一名军事教官,名叫潘大伟,负责学生军事训练,制度十分严格。他带来一个号兵,上、下课、起床、睡觉都得听吹号指挥,闻号即行,谁也不敢怠慢。

  我是甘霖镇人,读的是初中班。凡普通中学的功课我们都有,还要学专业知识,有养蚕学、制丝学、栽桑学、解剖蚕体学、屑物整理等,总共有十多种课目,学习非常紧张。开学第一天,先由缪祖同内校长训话,告知学生入学必做到“勤苦”二字,这就是我们学校的校训。除知识课外,每年要到丝厂、蚕场实习,养春秋蚕二期,从孵化开始,到制好蚕种,实际操作整个过程,必须一步一步地学会技术。全校学生又分期分批去甘霖镇东十五里的苍岩丝厂实习半个月的缫丝。先生说,学生毕业时要达到丝厂和蚕种场当技术员的水平,高中毕业班当两年技术员可以升任技术主任,初中毕业班当三年技术员可升任技术主任。第三年办了一期速成班,说只能当技术员,没有资格升技术主任。高中部不学英文,读日文,说毕业后可到日本留学。所以,几年的学习很正规,也很紧张。

  刚从杭州迁来时,显净寺已破旧,修整后,房子还是不够用,因而立即在寺旁建了三座茅草房,两座当教室,一座为膳厅,中间有一块空地,供学生下课时玩乐。又在寺内填平操场一块,供集合学生升降国旗和校长、主任训话之用。寺外又填平了两处高低不平的荒地作为操场,设有篮球场、排球场、跳高、跳远、跑道等。每周一、四早课前要集体做早操;二、五练长跑,要从学校跑到甘霖,再跑回来,才吃早饭;三、六爬寺前村顶的长蛇山。这些场地是全校师生自己劳动填出来的,大家用脸盆到二里外童家、宋家边的小溪里挖细沙,一盆一盆的捧回来,真是人多力量大,没几天就填好了。每天的伙食是一粥两饭。学生大多是浙西人,诸暨、东阳、新昌人都有,先生杭州人居多。或许是战乱时期,师生都非常团结,但总有一点恐惧感,不知明天会发生什么事。

  在显净寺共办学三年,嵊县即将沦陷,学校只得再逃难,由省政府安排迁至缙云壶镇,这时我已三年毕业,后来的事就不知道了。抗日战争胜利后,我曾去过杭州,母校已安然迁回老校址黄龙洞,那是杭州一个风景非常美丽的地方。我今年已经九十岁了,眼睛时时发花,手也要发抖,十年前重修《嵊县志》时,金文渊要我回忆蚕校的情况,我写过一些,交给了他,内容就这些,只有二点要补充:一是学校内还有一个图书馆,有人专门管理,供师生借书阅读。二是学校还有一个医务室,校医是甘霖下街头的陈华三先生,他内外科兼善,对学生关怀备至。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