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越剧艺木家范瑞娟曾说:“在整个越剧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几个跨越式的进展中,既有客观条件的因素,更有许多前辈艺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创造。”(《越剧博览》第1页。)嵊州市崇仁镇下相村的早期越剧艺人,正如她老人家所说的那样,对越剧的诞生和发展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创造。
根据上海越剧艺术研究所卢时俊先生整理的资料显示,建国前下相村人在上海登台献艺的男子越剧演员就有“相元祥、相元昆、相元龙、相元禄、相元斤、相元奎、相小云、相勇轩、相宏声、相宝奎”等人(《越剧志》第297页)。这些名字中带“元”字的,应是“源”,“源”是下相相氏讳行字题“增、源、经、春……”中的源字辈,相元昆应是相源坤,相元斤则是相源金,这些人的名字应以宗谱为准。
实际上,下相村著名的越剧前辈远不止以上这些。如相来炳、相筱泉、相筱连(艺名相小楼)、相朝林、相源焕等人早年都曾在上海献艺谋生,且其中多人在上海滩还各领风骚,名噪一时。
一个人口不多的小山村(1949年末该村人口约650人),建国前能有如此之多的越剧艺人在上海这个名流高手云集的十里洋场大显身手,这实属鲜见。
笔者是下相人,下相多越剧艺人,有的成为越剧世家。我祖父善乐器,父亲相银珂为四明山三五支队办的的笃班乐师,所以我从小深受下相越剧氛围的熏陶,很爱越剧,经多年调查收集,对我村许多越剧艺人的情况有了个粗浅的认识,现汇为一篇,供越剧史料研究者、爱好者参考。
相来鑫(1858-1902),娶白泥墩王成城之女,生有源坤、源利、源定三子。丁一先生称为“落地唱书的祖师”(《越剧博览》第167页)。他在同村文化人相贞松的帮助下首创《珍珠塔》,长年在杭嘉湖地区的茶楼唱书。由于他“唱书描绘环境、刻画人物细腻逼真,又善于发挥与人物相关连的细节,致使唱书生动有情趣。”他和金芝堂唱《送花楼会》能连演六十场,观众满场喝采。他俩是公认的落地唱书时期的代表人物,也是莫逆之交。他是“落地唱书”进入下三府地区的开拓者之一。他从传书中改编了长篇大书《珍珠塔》等,其中前后‘见姑’的唱词成为代代相传的经典,听众誉他是与金芝堂齐名的‘草木才子’,唱书笃牌。”(《越剧志》第284页。)
这里笔者顺便说明一点,今见许多越剧专著把相来鑫说成相金堂,这是不对的。《义门相氏宗谱》上只有相来鑫,而无名曰相金堂之人。又听老艺人相源珠和我父亲说,有叫“相芝堂”的,但不是人名,是相来鑫和马塘人金芝堂两人组班唱书的牌名,解放初我和许多下相人还看到过“相芝堂”的桌帏。
相来鑫英年早逝,殁后葬于余杭平窑炉字街平窑岸。从此,金芝堂也淡出舞台。
相来炳(1868—1921),为相来鑫之弟,娶徐氏为妻,生有一子相源金。
相来炳小时就跟随其兄相来鑫在外唱书。《越剧志》评述是“把‘单档’改为‘双档’唱书的首创者之一。相曾就读于本村私塾,为人聪明,常把传书、唱本、卷书中精美词句运用于唱书之中。同时又新创了《金美图》、《双进图》、《白鹤图》等长篇大书,其中的《珍珠塔》后发展成为越剧的代表剧目。同时,他又是男班的名师,精心培育了第一代男班名伶。”(《越剧志》第284-285页)
相来炳、相来鑫故居
他的徒儿中,在丁一先生《越剧博览》中提到的就有:“越剧创始人”马潮水,“革新派名旦”魏梅朵,“全才名生”张云标,“四大名丑之首”马阿顺,“四大名旦之一”费彩棠,“笃牌教师”喻传海。(《越剧博览》第169、179、189、192、195、198页)。除此之外培育的第一代名伶还有:相源龙、张金初、张金奎、赵顺昌、任阿求、裘阿煊、张志帆、张水炳、张见弟、相泉焕、张生弟、黄招全、黄培顺及富阳新登的洛福林。相来鑫死后,他的众多徒儿徒孙亦尊他为师,他是落地唱书晚期唯一活跃在舞台上的第一代唱书艺人。
在此还得顺便提一下,在有关的越剧史料中,把相泉焕写成了相焕全,黄招全写成了裘招全,黄培顺写成了王培顺,应予补正。
在落地唱书到男子越剧小歌班的演变过程中,相来炳带领徒儿们经历了多次分角色串演。1906年清明前后,唱书艺人云集下相,跃跃欲试,要求他组班演戏。他把艺人分为三班,在下相、黄家三个戏台上进行分角色串演,自任派场师傅,亲自临场指导,并得到塾师相贞松先生的帮助。演出获得成功,下相便成立了三副男子小歌班,为越剧的诞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小歌班诞生后,他带领戏班演出于城乡各地,并招收张云标、魏梅朵等许多徒儿,为小歌班闯上海创造了条件。他是小歌班诞生和发展初期艺人们公认的祖师爷、开创者,他的功绩无人可与之相比。
相增文(1867-1937),字贞松,娶应桂岩应炳承长女为妻,生一子一女;再娶妾横岗赵元标之女,生一子。
新修《义门相氏宗谱》为其立传云:“尊翁天资聪颖,从小好学,博览群书,过目不忘,柳体字刚正,文墨成章,曾屡试未第,后终设塾课学。为修宗谱,不惮难艰。他才德兼济,在同里名望颇高。一生著有《珍珠塔》、《四香缘》、《何文秀》、《童养媳归娘家》等剧本,至今传唱不衰。为越剧的诞生和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相贞松既设课教书,又非常喜爱文艺,编写出一些既琅琅上口又生动形象的赋子,传教给从艺乡亲。老艺人张小荣标说,那时相贞松编出来的赋子有关于花园、厅堂、房间、街坊、容貌、茶坊、夜景、佛殿等方面的描述。这些赋子后为唱书艺人广泛应用,在早期培养传教越剧演员中起过重要作用。后来有人搜集整理了《越剧传统赋子》,许多赋子的原创者是相贞松。
下相村现在上了岁数的人还会背贞松先生教授的唱段。如小丑念白:“今年实在晦气猛,脚上生个奇怪伤,掇去先生一眼张,话我是个烂穿瘴,药粉动船撑,膏药动皮箱。”又如“懒妇嫂,每日睏到日头三丈高,醒转来还认为是黄昏宵,侬看伊,一副怪相貌,头发像介黄茅草,一对眉毛如洞桥,眼睛却似烂葡萄,眼屙似颗绿豆糕,鼻头好如烟囱灶,嘴唇翘得半天高,嘴巴像只破荷包,耳朵像是荞麦饺,头颈像如煨年糕,两手好似烧炭佬,脚骨像把弯钩刀,走路又像踏高跷。”把一个邋遢的懒婆娘用方言惟妙惟肖地刻画得何等传神。《珍珠塔》一剧中,方朵花一段尖刻势利的俚语唱词:“方卿,勿是做姑妈的话侬,侬若是会做官,除非是黄狗出角变麒麟,乌龟脱壳成活狲,白鲞落水会还魂,门口烂泥变黄金,扫帚柄上出团笋,冷饭头抽芽三寸兴,箩里砻糠好搓绳,六月河水会结冰。方卿侬若是会做官,我姑妈三枝青香、头顶香炉跪着迎。”据传也是出于贞松先生手笔。
张小荣标所说:“下相本村有位老先生,名相增文。……编写《邬玉林》、《珍珠塔》、《四香缘》、《何文秀》等书指导说唱。”
相源坤(1881-?),相来鑫的长子,从小随父及叔父学唱落地唱书,后为男子小歌班第一代艺人,培育了男班相筱泉、张根林等名伶。长期在沪杭一带演出,可惜其业绩失传且又客死他乡,实在令人嗟叹。
相源金(1899-?),相来炳之子,与父和兄源坤演出于沪杭一带,其绩沉湮,卒年不详。
相源焕(1878-?),字泉焕,师从相来炳,落地唱书艺人,男子小歌班小生行当,曾在沪登台献艺,事迹失传,卒年不详。
相源龙(1884-1943),师从相来鑫、相来炳,工丑角。他受裘光贤之聘,与师兄弟喻传海一道在崇仁镇的古刹戒德寺教戏,裘凤山、黄培顺、黄运仙和女子科班的袁雪芬、筱丹桂、傅全香及“高升舞台”的演员都受过他的教诲。据他儿子相康中说,裘凤山、傅全香真假嗓音和鼻腔运用技巧,均为相源龙亲传,为早期越剧的一代名师。
相源丰(1891-1943),字源祥,师从相来炳嫡传弟子黄招全,工花脸,村人称源祥大花脸。扮相端庄,嗓音高亢宏亮,吐字清晰,演艺精湛,在沪演出时深受观众好评。
相经福(1893-?),字财鉴,村人又叫他阿鉴。生平失传。
相源珠(1895—1969),相源龙三弟,师从兄长源龙,丑角。娶长龙岗过炳生之女过爱仙为妻,生有康湘、水庆、月庆三子和香娥一女。
相源江·马烈云夫妇,
相筱泉像
相源江(1896-1976),字筱泉。娶裘岩后山头马忠炎之女马仙英为妻,未生育,收养一女杏珍。继纳妾马家马烈云,又名马纪香,生二子国祥、国昌,一女国琴。拜相源坤为师,小生行当。对早期越剧有较大的贡献,尤其是《梁祝》的改编。“1906年后,落地唱书搬上舞台,率先演《梁祝》的是相小泉(筱泉)、黄运仙、刘金玉”。(《越剧溯源》第236页);“1917年前后,(相筱泉)与刘金玉合作,把《十八相送》、《楼台会》两个唱书节目改编成剧目上演,成为后来改编《梁祝》大戏的蓝本。”(《越剧志》第290页)丁一先生说:“它(梁祝)是小歌班进上海站住脚的第一批打炮戏之一。这个剧目为小歌班在上海打开局面起了重大作用。”(《越剧溯源》第239-240页)
其实,相筱泉改编《十八相送》、《楼台会》,主要是得到了其老师相贞松的帮助。下相村人至今传说,相贞松先生对梁山伯和书僮四九的名字很有研究。他认为这是绍兴人惯用的文字游戏,梁山伯是“二三八”的谐音,和“四九”一样,像傻里傻气的“十三点”,所以梁山伯这个人物的性格一定要演得十分纯真,连一点私念都没有,真的像只呆头鹅。这就为相筱泉演梁山伯定了调。因此范瑞娟说:“由相小泉(筱泉)(小生)和刘金玉(花旦)两位前辈就该剧‘十八相送’、‘楼台会’两段进行了进一步的艺术加工,初步塑造了梁山伯的形象。”(《浙江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163页)
相筱泉于1919年后演出于兰溪、富阳、杭州等地。1930年任高升舞台教戏师傅,后又执教小高升舞台,还去余姚、嘉兴、湖州执教四副女子科班。筱丹桂、张湘卿、张茵、钱鑫培、陈哈哈等都曾受他教诲。上世纪30年代,相筱泉在同村人相中翰(1913-1976)提供的一间客堂内(现下相村359号门牌)免费收徒授艺,培育了本村早期一批越剧艺人,前后时间长达5年。1949年,他先后在绍兴复兴戏院、杭州新六越剧团、红星越剧团任导演;1955年任浦江县人民越剧团导演,直至1960年退休回下相。
马烈云(1918-1991),工老生,与相筱泉在越剧艺术殿堂中相濡以沫,相伴一生。
相源禄(1903-?),字传来,小丑行当,师从黄招全,在沪演出很有名气,尤在《黄华买妻》一剧中饰黄华,其幽默滑稽令人捧腹大笑。
相经春(1903-1936),字银堂,工丑角。
相源珂(1907-1962),字银珂,青少年时期从其父相增良学会吹拉敲打各种乐器,后成为“小歌班”乐队的乐师之一,生前记有“工尺四下上”的旧时曲谱,1943-1945年间,中共浙东行政公署成立专业文艺宣传队,活跃在四明山一带,相银珂在“的笃班”做乐师。1953年3月身患中风后退出舞台生涯。
相宝铨(1907-1987),以戏装及后台服务为主。
相海根、金樟香夫妇:
相海根(1908-1958),字经国,小生行当,娶崇仁金山金樟香(1920-1964)为妻,旦角,为终生舞台伴侣。
相康湘、裘全娟夫妇:
相康湘(1913-1986),相源珠之长子,出身越剧世家,从小在伯父相源龙、父亲相源珠的熏陶下,学会做戏,工老生,后从事越剧事业,组建剧团,取名“新兴舞台”;带领科班走遍江浙各地。他看了电影《舞台姐妹》后说,这就是我们经历过的事。那时农村没有电灯,剧团随带有4-5盏汽灯,在每晚开演前要把汽灯充上煤油,打足气点亮,这些事总是由他一人完成,有时因不小心汽灯溢油,火苗喷在身上,曾几次险遭不测。
相康湘像
裘全娟(1919-1972),崇仁九十村人,父裘祖林,昵称裘阿林,上世纪20年代初在崇仁下段水缺口的承思公祠聘相来炳嫡传弟子黄招全为教戏师傅,招徒办戏班,裘全娟幼小聪明,耳濡目染,成为早期女子越剧演员,工小生。
相经兴、茹玉英夫妇
相经兴(1912-1997),字朝林,11岁拜黄招全为师,工老生。投身男子“小歌班”,后为女子科班教师,培育了众多女子越剧演员。1942年起在上海素娥舞台、瑞花舞台任导演。1951年后任萧山文光、杭州江南越剧团导演,1956年后任杭州越剧团导演直至59岁退休,
相经兴像
任导演长达15年之久,为越剧界著名导演。1960年后,任杭州市越剧团小科班的领导兼教师,主教武功达三年,培育了一批著名演员,如现任浙江越剧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周云娟;杭州越剧团副团长、国家二级演员陈秋月;国家二级演员朱心敏等。其学生陈秋月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说:“对相朝林的印象是为人真诚,对工作认认真真、兢兢业业,非常严肃。在给我们教练功中要求严格,不准我们偷懒。不怕辛苦,一遍一遍给我们抄翻大跳、前跷。一点一滴地教,从不马虎,也很耐心,这种敬业精神难能可贵。”
茹玉英(1922-2002),出生在绍兴东街路一个小市民家庭,1933年11月到嵊县大屋娘娘庙里的一个女子越剧科班——吉庆社学戏。三年师满,大花脸行当,到上海大中华、长乐、恒雅和通商等戏院演出,人称“架子大面”。
相香老(1913-1969),上海越剧团著名越剧小生,演技精湛、扮相俊美、嗓音甜美圆润。
相源昌(1914-1995),字小龙进,少小学戏,工旦角。
相源仁(1915-1980),工小生,义乌越剧团演员,1962年退职回乡。
相成义(1915-1966),少小学戏,大花脸行当。
相筱连(1915-1983),艺名相小楼,戏路较广,能演多种角色,尤擅长丑角。曾在上海同著名演员袁雪芬、傅全香等同台献艺。在扮演范仲华、呆大等角色时诙谐幽默,人物刻画入木三分。中年后曾任多个越剧班的导演。1958-1962年建南山水库时,任嵊县南山水库文工团团长。
相宝根(1916-1992),相宝铨之弟,少小曾学戏。
相春木(1918-1984),少小学戏,旦角。
相香娥,相源珠之女,自幼曾学戏。
相招凤,1919年生,上海越剧团演员。
相源金(1920-2002),昵称九斤,曾少小学戏。
相兴华(1920-1995),杭州越剧团演员,老旦行当。
相根苗(1921-2005), 少小曾学戏,丑角。
相水庆、裘招琴夫妇
相水庆(1921-1992),相源珠次子,11岁在本村学戏,跑龙套,后自学各种乐器,擅拉二胡和击打鼓板,颇具悟性,能识各种曲谱,包括五线谱。在青年时期曾主打8年京剧司鼓。1950年后,在安徽一带做戏班乐师,后转福建邵武越剧团。1956年与妻裘招琴调兰溪越剧团。1962年3月国家三年困难时期退职返回下相务农。
裘招琴(1926-2009),出生在崇仁镇溪滩村,从小给人家做童养媳,后拜师学越剧,花旦行当。曾在安徽祁门越剧团与同村人裘凤娟、相生琴一道演出,后又转到福建邵武越剧团。1956年与夫一起调到兰溪越剧团。1962年3月与丈夫一同返回下相。
相金中、徐金花夫妇
相金中(1921-1975),相银珂、相筱连之四弟,小时与二哥相筱连一同拜师学戏,丑角,兰溪越剧团演职员,后为舞台灯光师。病逝兰溪。
徐金花(1925-1987),出生于广利黄家塘村,小时进戏班学戏,花旦,兰溪越剧团演员。病逝兰溪。
相月庆、张梅芬夫妇
相月庆(1925-1981),相源珠的幼子。从小随父兄学艺,后为乐队司鼓,供职于福建邵武越剧团。他在乐队中通晓各种乐器,会谱曲,善绘舞台布景,是个多才多艺的人。1962年国家困难之时退职返乡务农。
张梅芬(1927-1993),艺名张笑笑,出生于嵊县城关大洋村,福建三明越剧团著名小花脸演员,又兼演其他行当,演艺精湛,唱腔优美,举手投足间善于刻画剧中人物性格。1962年随夫精简返回下相。1962-1965年,辅导下相村俱乐部,导演了《南海长城》、《三上轿》、《信江波》等戏。村民至今对她所执导的几出戏记忆犹新,是下相众多演员中的佼佼者。
相雅卿(1919-?),相春岳之女,武汉越剧团老生演员。曾在电影《孟丽君》一剧中扮饰一太监,是下相众多演员中唯一上过电影的一位演员。
李菊花(1923-2001),相祝庆之妻,生于李家宅村,小时在戏班学戏,旦角,后在上海与袁雪芬、范瑞娟等著名演员同台演出。
张菊芬(1927-1991)相永祥之妻,工丑角。
裘凤娟,崇仁镇八村裘传学之女,幼为同养媳,后为相培兴之妻,生于1929年,花旦。15岁进裘光贤“小高升舞台”学艺,在坑口舒家祠堂经4个春秋的学习,成为一位能舞善唱的越剧演员,唱腔演技均极为出色。曾是安徽祁门越剧团的专职花旦。
相海琴,相清荣之女,大花脸行当,淳安越剧团演员、团长。现在淳安安家退休。
相尧琴(1932-2000 ),小生行当。
相雅妹(1936-2010),相雅卿之妹,旦角。
相桂花,相金富之女,1944年生,15岁进天台越剧团,现居绍兴。
相鹤芳,在上海青山越剧团供职。
相松琴,生于1936年,小时曾学戏。
相再花,小时曾学戏。
相生琴,1944年生,13岁起随父相筱连学戏,曾为安徽祁门越剧团演员。
相春花,相月庆、张梅芬之女,1947年生,仙居越剧团演员,花旦行当,现居崇仁镇溪滩村。
相春生,字春森,相朝林之次子,生于1949年。11岁进杭州越剧团小科班跟父学戏,小生行当,现居杭州。
下相籍人员中曾投身越剧事业及学艺的人还有很多,如早年移居台湾的乐师相云轩,新疆某剧团演员支梅珍,以及相祥惠、厉小和尚等等。
清康熙已丑年九月,石城(新昌)庠生吕治音称赞下相道:“吾越山水甲天下,而剡邑居最,其间灵秀所钟,人贤辈出。至剡西有永富下相庄者,山环水绕,西砚屏而东笔架,余常驱车往来,挹其风景,竟必有高人异士生长其间,足为一代儒流之冠者。”(《义门相氏宗谱第63-64页》)下相这个小山村,有这么多人献身于越剧事业,出现了许多越剧世家和著名演员、导演,青山秀水孕育了这朵奇葩。时至今日,村里的老老小小、男男女女都会对村中的越剧往事侃侃而谈,让你深深感受到一种经久不衰的越剧氛围,这是极少见和难能可贵的,所以下相人说:“我们是个越剧村。”
(本文作者:嵊州市崇仁镇下相村人,中国农业银行嵊州支行职工,嵊州市老同志围棋联谊会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