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蛟龙”号被吊起,准备布放至水中。当日,在南海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蛟龙海山”下潜,这个潜次是科学下潜,主要目的是到海山区提取岩石等样本,并进行海底地形测绘与测量。这次是“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第6次下潜,也是在“蛟龙海山”的第2次下潜。新华社记者张旭东摄
7月3日,“蛟龙”号被吊起,准备布放至水中。当日,在南海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蛟龙海山”下潜,这个潜次是科学下潜,主要目的是到海山区提取岩石等样本,并进行海底地形测绘与测量。这次是“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第6次下潜,也是在“蛟龙海山”的第2次下潜。新华社记者张旭东摄
7月3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海洋生物专家李新正准备进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当日,在南海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蛟龙海山”下潜,这个潜次是科学下潜,主要目的是到海山区提取岩石等样本,并进行海底地形测绘与测量。这次是“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第6次下潜,也是在“蛟龙海山”的第2次下潜。新华社记者张旭东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