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追记明代嵊县乡贤郑化麟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朱刚 2013年09月12日17:19:54 
碑原图

  一块出土于异乡的明代石碑,让一位四百年前的嵊籍乡贤,浮现在后人面前。他官小位卑,却功德载碑,名传后世。他是谁?人们为何为他立碑?拂去历史尘埃,钩辑乡贤史迹。

  福建东山县陈城镇湖塘村和林边自然村的大路边,有块石碑被埋在沙堆里已经好多年,只露出短短一截,没有人知道这是一块什么样的碑,也无人清楚石碑刻写着什么内容。2003年的一天,当地三位蔡姓青年决心揭开石碑之谜,于是在群众的协助下,将它挖了出来,用水冲洗去粘附表面的沙土,石碑显现出它本来的面目。经测量,石碑高2.5米,宽0.9米,碑额篆书横写为《邑侯郑公封沙惠农功德颂碑》,正文楷书,合计1048字。立碑年代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秋。

  碑记由福建漳浦人进士、文林郎、直隶镇江府蔡宗禹撰文,进士、文林郎、浙江东阳县知县蔡思充篆刻碑额,进士、文林郎、直隶南宁县知县张敏(福建东山县樟塘村人)书丹。碑由知名人士及东山洪淡、金石等巡检司赞助资金,由东山湖塘村人、《柳溪集》作者、文人、诗人、黄道周好友蔡保祯主持创立建成。碑刻出土后蔡毅华等三位青年用宣纸做拓片,将碑文一字一字辨认出并记录下来,通过查找《东山县志》、《诏安县志》、《柳溪集》等史书、文献,终于研究出石碑的内容和碑文中的人物、历史,弄清了这块碑的来龙去脉。原来碑文详细记述的是:明代福建诏安县东山岛浦民环海而居,由于海滨多风沙,十亩九压,没受其害者百无一二。时管辖东山岛的邑侯郑化麟(1607-1612年在任)巡视至此,见百姓生存之艰,怆然泪下,发出了“风沙之下,民何以生,民何以赋”的感叹。为治理东山岛的风沙灾害,他发动诏安县五都碧浦(即湖塘村、林边村)民众植草封沙,以人力抵御自然灾害,引导农民精心耕作,使农作物丰收的感人事迹。

  由于石碑文内容十分丰富,集文史、典故、人文、地理、文学及书法为一体,为人们研究福建东山岛400年前明代封沙育草造林抗击风沙灾害的历史、政区变革、经济地理、历史名人、机构设置、文化书法等状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成为东山岛有史以来第一次发现的惟一古代封沙造林碑,对研究东山岛造林历史具有重要价值,立即被东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安置保存于碑廊内。

  碑刻记载的邑侯郑化麟,字文兆,号芝山,明代嵊县人。据《民国嵊县志》(卷十四•人物志•乡贤)记载,化麟居德政乡(今三界长桥),自幼聪慧好学,由拔贡登万历癸卯顺天乡试,以父老思禄养而乞职,授弋阳县令(在今江西),甫除职而父殁,后补诏安县令(今属福建漳州),在他任上时,建诏安报国寺,又在南山小峰培土修塔,下宽顶锐,顿成耸秀之观,与屹立在县东南海边腊洲山上的祥麟塔文光辉映。据传,在小峰培土后的百余年间,诏邑之科第“蝉联而起”,人才辈出,誉称“海滨邹鲁”。化麟在诏安为县令期间,虽官小位卑,却能体恤百姓,安沙利民,任劳任怨,是一位难得的贤官,他有功于民,历史不会忘记,功德载碑就是最好的证明。化麟恪守庭训于官,再升为广信府(江西,治上饶)同知。明代府同知,授正五品,分掌巡捕获、粮务、屯田、水利、江海防务等,同知与通判并右为地方政权厅一级长官。他体恤民情,减免徭役,后迁常德通判,减商舶税,职司诘盗,冒险抓捕盗贼首领共计十八人,终致积劳成疾,遂解组归里,八个多月后即卒,实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化麟有德有才,查清雍正《浙江通志》,其有《山居吟》、《南北游诗集》等著作存世。

  翻开民国《嵊县志》人物志,所载郑氏数十人,高官累世不断,历历可见,实属剡北名门望族。关于郑化麟家世还有这样的记载:郑双山,化麟之父,世居长桥,以子化麟广信府同知赠奉政大夫。郑自强,化麟之子,由北雍上舍拔授忠州同知(忠州,属四川重庆),升福建按察使经历,有学行,作有蒋镇《回向庙记》。

  行文至此,郑化麟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穿越时空,返回四百多年前的大明朝,依稀见得这位“焦裕禄”般的县官身先士卒,顶着海风,带领群众植草封沙的场景。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朝代更迭,多少人与事被历史的风尘掩盖,惟有先贤精神不灭。郑化麟为民造福,泽被后世,无愧于乡贤之名,他为故乡嵊州竖立了一座恒久的丰碑!(本文作者:现任职于民航嵊州导航台。)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