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从“三小”中见“三大”——读《嵊州春秋》有感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周乃光 2013年09月13日14:39:18 

  感谢市志办的同志,知道我过去从事的工作与文史有些关系,所以不时把《嵊州春秋》刊物送给我。出于这份情谊,加上对文史的爱好,我收到后,几乎是每文必读。日积月累,深受教益,感受良多。

  《嵊州春秋》是一本综合性的历史资料内刊。它的作用,就我现在的感受,至少有这样三点:其一,它是一个研讨家乡历史的平台。有了这样一个相互交流信息、研讨历史成果的平台,许多文史工作者和爱好者,都愿意到这块园地里来开花结果,逐渐形成了一支研究文史的队伍,结出了一批新的成果,这对于我市文史研究工作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这就是“刊物小,作用大”。其二,它又是一座难得的史志类书刊的资料仓库。编撰史志需要大量的资料,档案所能提供的资料往往是平面的、线索式的、轮廓型的,缺少一些鲜活而生动的如口碑资料、传闻记录和具有丰满细节、详实过程的往事实录,而《嵊州春秋》所载之文则可以续史之无、详史之略、补史之缺、参史之错,是市县志、乡镇志、村志和部门志重要的佐证和补遗。从这个角度讲,它又是“小零件、大用场”。其三,它又是一份培养人们爱乡之情的阅读文本。通过刊物可以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从而更加热爱家乡。君为嵊州人,应知嵊州史。许多人对自己家乡往事往往有着浓厚兴趣,对这些从教科书和其它书刊上得不到的材料,甚觉可贵,倍加珍惜。不但阅读,还将收藏。从乡土乡情教材的角度讲,它则是“小文章,大受益”。

  质量是刊物的生命。对于这样一份可以从“三小”中见“三大”的内刊,当然需要精心地约稿、组稿、审稿、改稿,做好编排、校对、核实、印刷等一系列工作,市志办编辑的同志也确实这样在做的。然而这仅仅是一个方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刊物需要“源头活水”,这就是源源不断的来稿。说到来稿,我又想起了当年周恩来总理对国家文史馆老先生们提出的要求,希望大家多写些自己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三亲”史料,这个要求后来就成了人民政协文史资料的选稿要求。《嵊州春秋》并不要求所有文章都是“三亲”,但是能向“三亲”文章靠拢并非坏事。我的理解“三亲”文章的特色在于:题材的独特性、细节的丰富性、叙述的亲切性,从而给人一种真实、详实、厚实的感觉,可读性也就增加了。所以我希望积极为这个刊物写稿的作者们,能够尽可能地选取那些鲜为人知,而自己知之甚详的题材,不要忘记那些鲜活生动的细节,加上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氛围,用精当的文字加以表达。要写好文章,就要像养育自己女儿一样,认真对待。“你家有女初养成”,就要对她养育得壮壮实实,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后让她出嫁到《嵊州春秋》。千万不要“一女多嫁”,把一篇稿子到处投,也不要“二嫁”、“三嫁”,把在别处发表过的文章再投到这份刊物上来,除非是约稿或改稿。让刊物多发“首发稿”,是维护刊物威望的需要,也是一位作者对编者、读者的尊重。“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望大家多给《嵊州春秋》写些好稿子吧!

  说来惭愧,我这人正像谚语所说“文不像誉录生,武不像救火兵”,既没有编出过什么好刊物,更没有写出过什么好文章,本不该在这里大言不惭地说长道短,然而出于对这份刊物的挚爱,有些想法,不吐不快,就算与朋友们作一点交流,仅供诸位参考。 (本文作者:原《嵊州政协》主编。)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