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八十年代初期 从农村选拔大批中青年干部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张家康 2013年12月04日16:23:38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嵊县县委遵照党中央有关指示,在省委、地(市)委的领导下,开展揭批查运动,摧毁林彪、“四人帮”的反革命帮派体系,调整充实领导班子,落实干部政策,平反冤假错案,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抓好党员教育,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从干部队伍建设来看,还存在一些与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不相适应的状况。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严重影响了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使干部队伍出现明显老化和青黄不接的现象。并且,当时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也呈现不合理的状态。

  (一)

  1979年4月,省委批转省人事局党组《关于农村人民公社(镇)的行政编制和干部配备的报告》即省委[1979]36号文件。《报告》中指出:加强公社(镇)的干部配备,是保证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一项重要组织措施。各级党委必须十分重视,切实做好。对公社干部的吸收配备,要严格掌握干部条件,积极慎重、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这次吸收的公社干部,其政治待遇、福利待遇和户粮关系同国家行政干部一样。公社干部要保持相对稳定,加强培养提高。年老体弱确实不宜在公社工作的干部,要适当调整,妥善安置。

  吸收干部的对象,首先从按省委[1977]56号文件规定选拔补贴工分干部和原有的半脱产干部中吸收(未被吸收的,另作妥善安排)。其次,从农村骨干和优秀青年(包括下乡知识青年)中选拔。

  同年5月,县委根据省委批转的省人事局党组《关于农村人民公社(镇)的行政编制和干部配备的报告》,通过学习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省委批转《关于农村人民公社(镇)的行政编制和干部配备的报告》是适时的、必要的,特别是对于从农村骨干和优秀青年中吸收公社干部,表示热烈拥护。认为省委这一决定,对于实现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加速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完全符合当前公社干部数量少、年纪大、体质差而极需充实加强的现状。并决定召开全县专门会议作了研究和部署,会后,各区、社党委都很重视,有些一、二把手还亲自做调查考察工作。各区、社在吸收干部过程中均采用了自下而上、上下结合、择优选拔的办法。县委组织部门则采取基层推荐与实际考察、目测、面试等方法,逐个进行调查考核,经集体研究确定后,上报绍兴地区审批。按照省人事局下达的指标,全县共吸收公社干部132名。其中男性80名,女性52名;年龄在25岁以下的有59名,26至32岁的54名,39至40岁的14名。当时,从农村吸收优秀基层青年干部和知识青年补充公社干部队伍,是解决公社干部青黄不接的一个有效办法。

  具体来说:一是逐步解决公社干部年轻化。据1978年统计全县公社干部平均年龄47.2岁,仅公社一二把手病休的有23人,公社妇女干部缺少较多,不少公社团委书记年龄偏大,在四十岁以上的有23名,有的公社团委书记长期缺额,不少公社领导班子存在着不齐、不力、不全的状况。通过吸收公社干部使公社现状发生了变化,使这些年富力强的干部逐步走上领导岗位,其中有46名新吸收干部分别提拔为公社正副书记(主任)和党委委员;全县65个公社(镇)配齐了25岁左右的年轻团干部,还配齐了妇女干部。二是有利于促进农村和农业健康地发展。这批被吸收的干部,来自基层,来自农村,土生土长,熟悉农村,大都有较高工作热情,有朝气,有较强的革命事业性和责任性,从而促进了全县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全县生产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三是对逐步安置老干部有了顶班力量。当时全县有相当部分的公社干部是土改时参加工作的干部,现在已50至60岁了,毕竟年纪大了,体质差了,有的长期坚持农村工作,未老先衰,身体不能适应农村工作。自从吸收了一批农村年轻干部后,对逐步安置老弱病残的干部有了顶班力量。当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40名公社老干部办了退休手续。对有的干部作了一些调整,也有利于新干部挑担子,压任务,逐部地健康成长。

  (二)

  1983年9月,县委根据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政社分设若干问题的意见,结合嵊县公社干部缺额数量较大的实际,决定从农村公开招聘一批德才兼备,符合四化要求的优秀青年干部充实公社干部队伍,以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1983年底开始,县委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按照“张榜公布、自愿报名、考核考试、择优录用”的程序,开展合同制干部的聘用工作。当年首批录用乡(镇)招聘干部90名。嗣后,还试行民主举荐乡(镇)长、团委书记,分别提交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团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方式,实行乡(镇)干部聘用制。解决原来的干部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弊端,破除了干部职务终身制。(本文作者:系嵊州市组织部退休干部。)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