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一位清代县官的留言——读周镐《留别嵊中父老》诗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周乃光 2014年03月20日16:05:13 

  古时县官多为文人出身,非进士则举人,写诗作文不在话下,可是留下来的诗文,难得一见。想必他们是来做官的,不是来写诗给百姓看的。然而在嵊州,却有一位难得一见的县官,做了一首给百姓们看的诗,诗题是《留别嵊中父老》,作者名叫周镐。

  做诗讲究的是“诗言志”,当然要像诗,还少不了要“言情”、“言理”。周镐的这首诗,虽然在艺术技巧上没有太多的特点,然而言志、言情、言理倒是三者兼备,而且文字朴实清通,尤其是丁宁之语,明白如话,好懂好记,分明是写给老百姓看的一封亲切感人的留言信,也是一篇情真意切的劝诫文。

  周镐,江苏金匮人(在今无锡市,清雍正二年从无锡析出置县,1912年又并入无锡),举人出身,乾隆六十年(1795)任嵊县县令,两年后奉命调离。这首诗就是他在离嵊时写的。诗文之前有段小序:余摄嵊篆二年,愧无报称,而百姓厚余,有家人之谊,具呈于抚军(清时巡抚的别称,乃一省最高行政长官),攀留至再。临别倾城相送,留画像以志不忘,何其笃也!情不自禁,为赋数首。革薄还纯,恒久日化是所望,于我去后矣吁!

  这段小序写出了他所以赋诗的缘由。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革薄还纯,恒久日化”两语。所谓“革薄还纯,恒久日化”意思是说要除去为人不厚道的东西,还其纯朴的“人之初,性本善”的本色,天长日久,以求得世风的改变。这是他对嵊地父老的殷切期望,也是他在诗中再三丁宁的动机。可见此两语为全诗点题之语,是有德之人留下的有益世教之言。

  且看其诗文:

  丁巳遁月吉,周子离剡城。父老争攀留,祖帐传瑶觥。丁巳为清嘉庆二年(1797),周子即作者本人。祖帐,古语,指送别的酒筵。觥,古时酒器,瑶觥指美酒。这一节简短地写出他临走时,嵊地父老对他挽留、欢送的盛况。嵊地父老何以会有如此盛情?他有什么政绩而能成为一位深得民心的好官,资料不多。我们仅从道光年间修的《嵊县志》名宦篇中查到他做的两件好事。其一,当时一个叫唐坑的山厂,是个盗贼巢穴,聚众几百,捕役不敢入。周镐知道后,派人摸清底细,买通内线,亲自率领当地百姓及捕役,进内搜捕,将为首者“治如法”,余众解散。时人称他“为政宽猛兼济,释株累,惩奸胥,绥善良,抑豪右,舆情洽甚。”这就是说他执法比较公正,与百姓关系甚为融洽。其二,他在任时有一年夏天大旱,他亲自穿着草鞋来到龙潭,泣涕祈祷,大雨随至,人们都认为他“以诚感云”。为此,他离任时,“士民祖饯塞途,有泣下者”。后来升任漳州知府。此外,当时嵊地一些颇有名气的诗人,如吴金声、郭廷翰,还写下了《别周明府镐》等诗。诗中称他“清风满襟袖,古道见颜色”,“示我琳琅音,文章迈李益”。看来他还颇有文才。

  就是这么一个县令,在那“千里做官为吃穿”和“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时代,他能本着“民为邦本”的观念,力所能及地关心百姓的生息、痛痒,为百姓多少解了一些忧、排了一些难,得到了百姓的厚爱。在百姓的盛情之下,他感动不已,说了一段自谦和反省的话:

  吁嗟众父老,我何德于卿。积弊未能革,上理未由行,才疏缺抚字,势逼烦催征。我俸与我禄,日用胥民生,中夜仰屋叹,负负私吞声。积弊指多年留下的弊端,上理即高尚的道德理念,抚,关爱、保护;胥,皆也,全句意为我的俸禄与日用全部依靠百姓供给。负负,自谦词,指非常惭愧。

  这一节说的是由于自己德不足、缺抚字、势逼烦,因此弊未革、理未行、催征急;最后以“负负”两字概括。他觉得有负于这份俸禄,有负于嵊中父老,也有负于自己良心。一个七品的朝廷命官,能在众多百姓面前公开作这样的检讨,是十分难得的。古人有云:“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看来,这位县令还是努力践行这三个“第一”的,这就是他深得士民厚爱的原因。对于这份厚爱,他将何以为报?他说“我去亦已晚,尔送何其诚。茫茫不知报,回首重丁宁”。

  接下去作者以主要篇幅,写出了他对嵊中父老的丁宁。“丁宁”,就是再三嘱咐。从内容上看,他所“丁宁”的主要内容,是希望嵊中父老要恪守伦理道德,净化社会风气。这当然是针对“积弊未能革,上理未由行”而言,也是对他自己未能尽职的补救之说。他信奉“风俗,天下之大事。为政者当以扶纲常、正名分、重道义为第一”的信条,然而这并非一下子能做到的。有心移风,无力易俗,于心不甘。为此,他要谆谆丁宁。

  丁宁语父老,归勉尔弟兄,勿以箕煮豆,乖尔手足情。这里用了曹植七步诗的典故,希望父老们兄弟之间和睦相处。

  丁宁语父老,归劝尔舅甥,勿以鹬争始,失尔秦晋盟。这里用了一个“鹬蚌相持,渔人得利”的寓言和“秦晋之好“的成语,秦晋之好指异姓联姻。意思是希望亲戚之间始终和好如初。

  嵊俗薄夫妇,翻改如棋枰,丁宁语父老,相励以守贞。这里的薄,指的是情义不深,由于男尊女卑思想作祟,其时童养媳和包办婚姻现象相当普遍,常有弃媳休妻之举,家庭暴力时有所见。作者希望嵊中父老男女互爱,家庭以和合为要。

  嵊俗尚刚决,视死鸿毛轻,丁宁语父老,羞效鸡鹜争。忍屈勿轻讼,讼胜财已倾,何况听事官,未必皆神明。这里一是讲嵊地民风强悍,个性刚烈,但切不可为了争个高低上下,以死相拼。二是讲与人发生争执时不要轻易打官司,导致费神耗财,何况有的官员还断事不公。希望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作者的这段丁宁,旨在提倡“和为贵,忍为高”,为人宽容、厚道,合乎“上善若水,夫唯不争”的道德规范(语见老子《道德经》)。讲和睦、和合、和好、和谐,其实核心意思是“不争”。“争”与己无益,与人不利,与世无补,所以他要反复丁宁,把《道德经》讲的深奥文字通俗化了。

  接下去,作者又写了两节坦诚的规劝之语:

  贫富各在天,勤俭家易成,君看沟中瘠,半属游惰民。有丝当早织,有田当早耕,熙熙乐休养,相冀同太平。出于宿命论的观念,他认为贫富在天,但是他强调勤俭建家。看看“沟中瘠”,山沟中无人掩埋的尸体,大多是游手好闲的懒汉,因此,女应工于织,男应勤于耕,才能快快乐乐,过上太平的日子。尽管作者所期望的仅仅是农耕时代普通百姓生活的安乐,但充分体现了他念念不忘的安民之心。

  最后两节是告别之言:

  我行不可挽,来者其欢迎,但尽子民职,视尔如儿婴。剡山攒玉碧,剡水含漪清,长揖谢父老,回首心怦怦。这里有两层意思,我走后,希望你们能欢迎前来接任的县令,也希望新的县令,能够为子民尽职,看待你们像看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剡山常绿,剡水长流,让我怀着对剡中山水的一片深情,长长地作揖,来答谢各位父老,回过头来,心里还是感激不已。

  就是这样一首诗,让我们知道了在230多年前,有一位难得的县令,为我们的先辈留下了一番苦口婆心的劝世良言,其亲民爱民的率真之情,天人可鉴,于今重温,仍得教益,故读毕为之记。

  (本文作者:原嵊州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原《嵊州政协》主编。)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