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人物故事
郑兴国:朽木化神奇 惬意雕人生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 2014年05月07日11:32:49 
 

  郑兴国: 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木雕艺术家,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根艺美术学会理事,浙江省根艺美术学会副会长,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嵊州根雕)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理事,绍兴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2013年10月被浙江省文化厅授予“浙江根雕艺术中青年十大名师”荣誉称号,2013年被评为嵊州市“拔尖人才”。

  道法自然,雕刻人生

  一柄刻刀,一杯清茶,一段人生!品茶论道,人生何其自在。郑兴国根艺馆的待客室里,便放着一个茶台,想必搞艺术的人都爱茶,品茶修性、以茶会友都是不错的选择。去采访之前,本来因为对于一个取得很高成就的艺术大师心怀敬畏,而不免有点忐忑。在等郑兴国的时候,先在藏馆里面转悠一圈,便被展台上的那些巧夺天工的艺术品所折服。大师从楼上下来,见到我们微微一笑,便邀我们坐下喝茶。房间里,大师爽朗的笑声,伴着缕缕沁心的茶香,立刻让这次对话变得轻松怡人。

  郑兴国是一个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一块平常无奇的朽木,在他的一雕一刻间,便能呈现出那些或是耳熟能详的名人典故,或是描绘出活色生香的生活百态。也正是大师无穷的想象力和巧夺天工的雕刻技术,使得原本那一块块了无生趣的朽木如同被施了神奇的魔法,变成一件件艺术珍品呈现在众人面前,其栩栩如生的形态、悠远空灵的意境,无不让人惊叹,让人感动。郑兴国更是智慧之人,不为名来,不为利往。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贴上了非卖品的标签,不管出多高的价格都不卖,但是遇到有缘人,也会拱手相赠;根雕对于他来讲是毕生的兴趣爱好,是对于艺术的无尽追求;不趋利,只为表达内心最真切的感悟,不逐名,走一条纯粹的艺术之路,洒脱随性。

  艺无止境,雁过留痕

  郑兴国出生于剡湖街道漩泽墅村,18岁开始跟着家人学做雕花匠。之后,辗转淳安、东阳、宜兴、江门等地学艺,加上本身的聪明好学,几年下来雕刻技艺造诣颇深。2005年,郑兴国开始研究根雕。“根雕,就是艺术家在树根上刺绣,是艺术家与树根的对话。”从木雕到根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凭着深厚的雕刻功底,郑兴国很快适应了角色的转换,相继创作出《苏武牧羊》《引福归堂》《飞流直下三千尺》《独钓寒江》《达摩东渡》《钟馗夜巡》等作品,为嵊州根雕的整体实力增加了举足轻重的砝码。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根雕代表性传承人等一系列桂冠,相继落到他身上。

  嵊州根雕注重根材的自然形态,又强调雕刻的造型技巧,在手法上追求三分雕功七分天然,以“少雕多留”、“以少胜多”而在国内享盛名,让自然造型和人工雕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达到“天人合一”的妙趣。一件好的作品不仅要看大师们的刀下功力,更看大师的艺术造诣。郑兴国常常教导徒弟说:“笑要从内心里发出来,一定要用心雕作品。雕刻刀每个人都会抓,但一定要把自己的情感渗透到作品中去。”

  郑兴国雕刻的作品获奖无数,有些被人高价买走,有些送于有缘人,有些自己永久收藏,而他觉得艺术作品的最佳归宿却是陈列于博物馆,不仅可以给更多的人欣赏,更是自己短暂一生留下来的宝贵痕迹,所谓雁过留痕,人生最大的追求也莫过于此。

  他自己最为满意的作品《洞天胜景》,几乎就是古诗词与根雕的经典碰撞。那浩瀚的自然山水,悠远辽阔的古意,仿若是站在赤壁面前感慨“一樽还酹江月”的豪放诗人苏轼,亦如是旅行家徐霞客带着书僮风尘仆仆地探幽揽胜。诗气,画气,艺气,整幅作品流泻不尽的是雅气。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郑兴国不止捐献财物;作为一名艺术家,他更是利用手中的一把刀,表达了心中的感动、悲恸和伤痛。在那段时间,他创作了大量展示大地震中人性美的作品。其代表作有《丰碑》《妈妈永远爱你》。《丰碑》的造型分成石和根两个部分,石的部分象征这次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根的部分着重雕刻了形态各异的施救人员群像,另外还有一个躺在担架上却举手敬礼的少年;《妈妈永远爱你》取材于大地震时一位脊梁被砸断、身体已变形的年轻母亲,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手机短信写下给襁褓中的孩子的遗言。笔墨当随时代,郑兴国手中握的不是笔,是刀。但他刀下的作品却紧扣时代脉搏。

[1]  [2]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