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家乡婚仪习俗拾零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俞慧君 俞香法 2014年06月13日16:19:21 

  汉式婚仪蓝本出自周朝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和亲迎。纳采,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系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时,同时问清女方母亲姓氏,以了解血缘关系;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在祖庙进行占卜,若卜得吉兆,就请媒人备聘礼去定亲,“纳吉”和下一程序“纳徵”往往并在一起进行;纳徵,就是订婚,“徵,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昏礼。”纳徵往往是婚姻六礼的关键,自此后,婚姻进入正式准备阶段;请期,即男家择定迎娶吉日,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亲迎,即新郎亲至女方家迎娶。历朝历代虽略有增删,略有繁简差异,大致上仍沿袭如旧,都脱不开几大步骤:提亲、订婚、迎娶、成礼、回门。

  时之今日,嵊州婚姻观念与习俗多少亦有变化。民国时期,倡导简化礼仪,文明结婚,但农村依然如故。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提倡时代新风,人们不再拘泥于以往的婚礼仪式,婚俗趋向文明、简约,并出现集体婚礼或旅行结婚等形式。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资供应较为紧张,实行供给制,彩礼、嫁妆几乎无人考虑。男方中山装、列宁服、绿军衣也能当结婚礼服,送女方一些手表、缝纫机之类的日常用品就是聘礼嫁妆。男女青年也不刻意追求物质条件,有最基本的个人生活用品就可以了,但是所有的东西都必须是新的,装在两只木箱(一般人家“对箱对被”,中等人家“两对”“四对”,富贵人家“六对”“八对”,乃至更多)里。七十年代,情况有所好转,尽管一些紧俏商品仍凭票供应,但已开始进入寻常百姓之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重嫁妆的传统风气又开始抬头。女方嫁妆(读作“嫁资”)和男方房里家资是一个时代生活水准的最直接的表征。八十年代,当时有“三转一响三十六只脚”的说法,结婚成家女方要准备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即所谓“三转一响”,男方还要请木匠新做双人床、衣柜、衣橱、床头柜、梳妆台、写字台、方桌及四把椅子等房里家资,这些家具总共有36条腿,即所谓“三十六只脚”。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婚礼更是历经一个天翻地覆的变革与轮回,有人用最能体现特色的时代物件将这六十年来的婚礼做了一番总结:“五十年代一张床,六十年代一包糖,七十年代红宝书,八十年代三转一响,九十年代星级宾馆讲排场,二十一世纪特色婚宴个性张扬。”如今的婚礼大多沿袭过去,融合现代和其他各地的风俗,甚至融合西方的一些习俗,记录和浓缩每个时代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巨大变化。支撑这些变化的正是建国六十年来我国经济水平、人民生活质量及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改善。

  嵊州东乡浦口、四明、黄泽一带传统婚礼也有很多规矩和礼仪,比如:

  合时辰八字:农村的青年男女结婚,大多须有媒婆和媒人,现在则称介绍人,性别上也不再讲究。如果是为自由恋爱的男女双方做媒的,则称作“现成媒人”。不经自由恋爱的男女双方,须经媒人撮合,经过接触和侧面了解,如双方觉得满意,则要“合肖”,也叫“合时辰八字”“合八字”,按男女生辰八字测定吉凶,若八字相合,婚事程序继续,八字相冲,则婚事就此打住。

  缝红绿喜被:由有儿有女、配偶健在、身体健康、父母双全的全福太太缝做,禁忌孕妇和寡妇参加,认为这样能把生育的能力和好运气带给新娘子。床头、被里放红枣、花生、染红染绿鸡蛋,寓早生贵子。喜被用一整条红丝线缝制,不能打结。

  发嫁妆、亮嫁妆:发嫁妆,是展示女方风采的最佳时候,故各地都盛行张扬和炫耀,流行着“亮嫁妆”的风俗。嫁妆一样一样都摆在堂前里,扎成抬扛,排成队列。所有妆奁一一用红丝棉系饰,器皿之类都撒上米胖、染红染绿的生花生等寄有发财、早生贵子寓意之物。然后燃放爆竹,众乡亲闻声赶来围观评议,热闹非凡。嫁妆应有尽有,从厅房中的家什、床上用品、衣服箱柜、厨房用具、便溺洁具、香案锡器,样样俱全。嫁妆中还有几样必不可少的陪嫁物。一只红漆马桶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几乎是头等重要的。马桶叫做“子孙桶”,用马桶作象征物,显然一是因为它与生殖器官常常接近,二是因为这个桶状的东西与妇人的孕育器官和生产通道相似。马桶中要放进枣子、花生、桂圆、栗子、荔枝,取“早生贵子”、“五子登科”之意,还有的用五只红鸡蛋放入马桶,亦取“五子登科”之意。送“子孙桶”不但是祝愿男家早日生子,而且男家亲友中如有久不生子者,也可以向主人要“子孙桶”中的红蛋和喜果吃。据说,吃了很快就会有喜,就会生男孩。嫁妆中必备自结布带(排花带)大小各一筒,给公婆做的鞋各一双,放在箱内。出嫁前一天或在迎亲日发嫁妆,吉时一到,媒人带领着男家派来的迎妆队到来,先将男家委托她带来—个利事红包送给女家,以支付女家掌厨、烧水、梳新娘头以及打发乞丐。这时,女方才举鞭炮,首先发送一只子孙桶,然后大家才能动手搬嫁妆,让嫁妆起程。媒人在前领路,或担或抬,一路不停地放着鞭炮,张张扬扬,浩浩荡荡地前往男家。嫁妆发到男家后,最先拿进子孙桶,提拿马桶者是新郎弟弟,称“马桶阿叔”,同样具有家族香火传承的意思在里面。由男方给“行嫁包”扛嫁妆人,然后把嫁妆件件摆开,陈列于堂屋中,放鞭炮,招呼亲友、邻里都来观看,俗称“亮嫁妆”。

[1]  [2]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