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神探狄仁杰》的热播,“狄仁杰”这个名字,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百姓眼中,他是一位断案如神、惩奸除恶的传奇英雄。梳理历史经纬,可以发现狄仁杰的少年时期与剡县(今嵊州)亦有着密切的联系。
名门之后溯源流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政治家。
狄氏渊源,本出羌人,后世代居天水(今甘肃天水),因而逐步汉化。高祖狄湛,字安宗。据2000年7月出土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王家峰村的《齐泾州刺史狄公墓志》记载,其人“轻文好武”,18岁时“解褐”入仕,经历了北魏末的社会大动荡。永熙三年(534)东、西魏分裂时,随宇文泰西走咸阳。数年后“拥骑归朝”。颇受高欢重用,官至侍官正都督、平西将军、临邑子。入北齐后,历授原仇领民副都督、白马领民都督、泾州刺史、车骑将军等职。
狄湛的孙子狄孝绪,即狄仁杰的祖父,在唐朝初年曾先后充任过行军总管、大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左丞、使持节汴州诸军事,封爵临颍男。从狄孝绪所任官职看,在唐初地位已经相当显赫。
狄仁杰父亲狄知逊是狄孝绪的第五子。由于出身官宦人家,所以狄知逊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后来通过科举考试而步人仕途。据《大唐赠使持节邛州诸军事邛州剌史狄公碑》(见《全唐文》卷九百九十三),他是明经及第后,被授以东宫内直郎,掌管太子东宫的符玺、伞扇、几案、服饰等事。狄知逊“龙章凤姿”、“神情秀发”,一表人材。后充任郑州司兵参军,兼郑王府兵曹参军。郑王,乃唐高祖的儿子、唐太宗的异母弟李元懿。李元懿本封滕王,贞观十年正月,改封郑王,任郑州刺史。狄知逊充任这一官职当在这个时期。后又历任梁州都督府录事参军、越州剡县令、华州郑县令、夔州都督府长史等职。溯先世源流,狄仁杰可谓名门之后。
随父宦游寓剡县
隋唐以来,由于选举制度的变化、本籍回避政策的影响,宦游渐为普遍,士人以官为家,因官迁徙,“随官赴任”成为宦游家庭的主要特色,亲人相伴也是宦旅中最强韧的依靠。唐代白居易就曾多次在诗文中表示游宦“不失家”的满足,即使被贬,但由于“何况不失家,舟中载妻子”,旅途上并不孤单。身为官宦人家的女性,在室随父宦游,出嫁随夫游宦,夫死随子宦任,或者依附其他亲人的仕宦而移动。
关于狄知逊的夫人,史书中并没有记载,《邛州刺史狄公碑》中略有提及,惜碑文残缺,不知其姓氏。然考《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七十一)记载:“狄仁杰之为相也,有卢氏堂姨居于午桥南别墅。”也就是说狄仁杰有一堂姨卢氏,所谓堂姨是指其母的堂姊妹,即狄仁杰外公的兄弟之女。据此可以断定狄仁杰之母必然姓卢。《邛州刺史狄公碑》记载称:“凤皇于飞,生享从夫之秩;蛟龙既没,死偕同穴之荣。”说的是卢氏与夫君恩爱相伴、生死同随,她先后生育有五个儿子,其中狄仁杰是长子。
唐代官吏实行考课制,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一般四年一大考,依其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自贞观十一年起,狄知逊又做过四任官,按照正常四年一任算下来,狄知逊在越州剡县担任县令概在贞观十五年(641)至贞观十八年(644)间。
又据《邛州刺史狄公碑》记载:“...有山蛮之侵盗,更相劫掠,久患兼并。为官择人,非君莫可。即除夔州都督府长史...而猛兽怀仁,谕沸鼎而游鱼知惧。招集亡散,户口日增;敦劝农桑,京坻岁积。”考《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九),贞观二十二年(648),唐太宗命修战船备攻高丽国,剑南道雅、邛、眉三州少数民族獠民不堪苦役而造反。朝廷认为“为官择人,非君莫可”,调狄知逊任夔州都督府长史,参与平息骚乱、安抚百姓,因功高而卒赠邛州刺史。按此时间反推,与狄知逊任剡令可能的时间基本相符,可相互印证。
在狄知逊任剡县令的这段时间里,夫人卢氏携仁杰等寓居剡县,狄仁杰约在12岁,尚未成年,直到15岁左右,才随狄知逊的下一任迁而离开剡县,期间生活了大概四年时间。综观狄仁杰的幼年时代,是在随父宦游各地中度过的。
(民国《嵊县志》载狄知逊任剡令)
博览群书入仕途
狄仁杰出生之时,正是唐太宗统治的贞观初期。由于隋末长期的战乱,社会经济处于逐步恢复的阶段,这一时期国家的财力、物力有限。狄仁杰的父亲虽然身在仕途,但官秩不高,俸禄有限。狄知逊共有五个儿子,狄仁杰作为长子,自然受到其父的严格要求,希望他能够光耀家族,成为有用之材。所以狄仁杰在童年时就养成了勤奋学习的好习惯,有时读书甚至到了入迷的程度。
据新、旧《唐书》记载:“仁杰儿童时,门人有被害者,县吏就诘之,众皆接对,唯仁杰坚坐读书。吏责之,仁杰曰: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不能接对,何暇偶俗吏,而见责耶!”说的是,有一次他家的门人被害,惊动了当地官府,县吏奉命前来调查案情,全家上下人等都出来接受讯问,只有狄仁杰一人未动,仍在房中读书。县吏十分生气,责问他为何不出?狄仁杰不慌不忙地回答称:“书中有那么多圣贤,我应对都来不及,哪有空闲来见你们这些俗吏?何必责怪我呢!”可见他把苦读儒家经典看成是与古代圣贤进行交流,小小年纪便已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见识。
狄仁杰的少年时期,读书已不仅限于儒家经典,还广泛地涉猎了其他各类书籍,其中包括医学书籍在内,因此他对医术也颇为精通。从狄仁杰乐于研习医术看,恐怕不是一时兴趣所致,而是他志向远大,想多学本领以便为民造福。这一点在他日后任官期间仍不忘为民诊治疾病、解除痛苦的行动上可以得到证实。
在随父寓居剡县期间,狄仁杰正值青春年少。飘泊不定的宦游生活,对于磨炼狄仁杰的意志、增长见识十分有利;身处江南温润的山水剡县,他静心攻读、凝萃智慧,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直到唐高宗显庆年间,狄仁杰和他的父亲一样,通过了明经科的考试而步人仕途,后官至宰相。狄仁杰为官清正廉明,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杰出贡献。
【参考文献】
《旧唐书》、《新唐书》、张先昌《狄仁杰生年考》、《齐泾州刺史狄公墓志》、《全唐文》(<邛州刺史狄公碑>)、《金石萃编》、《太平广记》、《民国嵊县志》、《资治通鉴》、杜文玉《狄仁杰评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