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并且在此后十多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当历史进入二十世纪最后一个十年,中国和世界又经历新的不太平,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低潮,东西方冷战结束,面对这种复杂的形势,国内、党内外的部分干部群众思想出现困惑,对社会主义前途产生怀疑和动摇,一些人对改革开放提出了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同当地负责同志进行了多次讲话交谈。这次南巡讲话中特别强调:要警惕“右”的影响,但主要是防止“左”的影响;要摆脱姓“社”姓“资”的困扰,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坚持“三个有利于”;要敢于试验,大胆地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模式、管理方法。同时,又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实践的基本经验,从理论上回答了围绕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鲜明地提出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抓住有利时机,大胆解放思想,加快建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
1992年2月28日,中共中央将邓小平南巡讲话作为第二号文件下发全党。接到文件后,县委立即举行县委中心学习组全体成员组织认真学习,并接着召开县级机关党员和干部大会进行传达。同时,根据省委、绍兴市委指示,县委办公室于3月28日,向全县各乡镇党委、县级机关各部门、县直属企事业各单位党组织发出了《关于扩大中发(1992)2号文件传达范围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要认真作出部署,原原本本把2号文件传达到基层党员、干部、群众。
通知下达后,一个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学文件、找差距、鼓斗志、争上游的热潮在全县逐步形成。为将学习贯彻引向深入,经县委常委研究,于4月3日,县委举办贯彻中共中央(1992)2号文件学习会。会上通过“大学习、大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邓小平同志的讲话,不仅澄清了当前存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模糊认识,而且有催人奋进的力量。对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左”的思想影响,更好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加快全县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县上下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鼓舞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掀起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新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各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使全县(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健康良好势头。
农村经济持续增长。自1978年以来,改革从农村起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的取消、农产品价格的放开等一系列农村改革的实施和深化,特别是在“南巡讲话”精神的鼓舞下,极大地激发了全县(市)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嵊县(市)农村经济的全面持续发展,农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1997年全县(市)农村社会总产值达170.65亿元,比1978年增长94倍,年均递增27.1%;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28.38亿元,比1978年增长440.8倍。农业总产值18.93亿元,可比价比1978年增长1.9倍。在主要农产品中,1997年粮食总产量达32.3万吨,比1978年增长1.9倍;油菜籽总产量3118吨,增长2.2倍;水果总产量45592吨,增长26.1倍;茶叶总产量7770吨,增长1倍;蚕茧总产量2305吨,增长1.1倍,猪肉产量13862吨,增长18.4%;禽蛋产量2086吨,增长13.7%。开发性农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了名茶、蔬菜、蚕桑、竹笋、桃形李等开发农业基地。全县(市)农业基地面积已达35万亩,开发农业专业户4.4万户,各类专业技术133个。
推动国企体制改革。全县有县计划经济委员会直属工业企业13家,其中有大型企业2家,中型企业6家,共有职工一万多人,作为全县国有工业经济的主要阵地。1978年以来,随着党中央的经济体制改革部署,经过了从“拨改贷”到“利改税”、从“扩大自主权”到“厂长负责制”、从“承包责任制”到“股份合作制”的历程,在企业体制、机构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从而使企业获得了发展。通过经济责任制、承包责任制的试行、推广及完善,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科技人员、经营者的积极性,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消耗、改善经济效益起到了很大作用,也使企业得以迅速发展壮大。1989年,计划经济委员会在新光制药厂进行了股份制的试点,1992年南巡讲话发表后,又分三批进行了产权制度的改革。其中有3家按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首先成立职工持股会,其余均按股份合作制进行了改造。
1983年1月,县商业局按照县委部署,与下属企业层层签订包干责任书,落实奖赔制度。紧接着,又在商业系统开展“取消奖金封顶,实行奖金征税”的试点。1985年起,商业系统掀起了“改、转、租”“四放开”为形式和内容的商业体制改革的第二个高潮。1992年以来,商业系统又掀起第三个高潮。筹建国商大厦有限公司、国商宾馆有限公司、商业城有限公司等3个股份制企业,到1998年上半年止,全商业9家企业均进行了股份合作改造。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嵊县的社队企业从小打小闹开始逐步走上正常发展轨道。1984年,中央发出了1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和4号文件《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将社队企业的名称改称为乡镇企业。从这时期开始,乡镇企业随着全县农村经济改革和各项政策的进一步放宽,全县乡镇企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1985年,中共中央把发展乡镇企业纳入国家第七个五年计划,明确指出:“发展乡镇企业是振兴我国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并提出了指导乡镇企业发展的方针: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与此相应,在1986年以后,进一步推动了嵊县乡镇企业的改革步伐,逐步向发展战略和经营战略转移。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春风吹拂下,全县乡镇企业又迎来了新一轮“黄金时期”。1992年起,县委、县府开始把乡镇企业工作注意力转到抓企业的后劲上来,加快重点乡镇的建设,充分发挥他们“聚焦、辐射、示范”功能。到1998年6月底止全县(市)有11528家乡镇企业,就业职工12.3万人,企业总资产41.3亿元。工业总产值每年以40%左右的速度增长。
个私经济迅猛发展。全县个私经济从无到有,如今已呈燎原之势。从山区到平原,从农村到集镇,个体工商户和私营经济迅速发展。他们或经商、或从事服务业、或兴办实业闯荡市场。他们用汗水聚集生产要素,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繁荣城乡经济,方便群众生活,加快脱贫致富,贡献国家社会。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他的讲话解决了姓“资”姓“社”的问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科学论断,为包括私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扫除了理论上和思想上的障碍。从此前对个体私营经济由限制到允许存在,到取得合法地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过程,为进一步促进个私经济发展开辟了新路。截至1998年6月底,全市已有个体工商户24718户,注册资金30558万元,私营企业817户,注册资金4亿元;全市个私经济从业人员54560人,占全市人口的8.7%,占全市劳动力人口的15.8%;1997年个私经济产值达122.8亿元,占全市总产值的59%。
(本文作者:系嵊州市组织部退休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