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下午2时左右,云南省昆明市明通小学发生校园踩踏事件,6名学生遇难,在医院治疗26人。这不由令人深思:校园安全事故为何会一再发生?
近年来,这样的惨剧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次,但是每一次发生之后,除了排查原因、相关责任人处分之外,又能看到“××学校加强安全教育”“××学校组织开展应急演练”等等耳熟能详的报道,这不,近日媒体又有报道出来了,“昆明踩踏事故后各小学今日举行疏散演练。”诚然,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痛定思痛后加强安全演练也十分有必要,笔者也相信这样的安全演练在事件发生之前也肯定有过。但是,试问,这样的演练“含金量”有多少?“实战”的成分又有多少?从笔者接触到的不少学校应急演练现场情况看,应急演练成为应急“演戏”的不在少数,有的是为了演练而演练,有的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演练。比如,有些学校的应急演练事先早已告知学生什么时候开始,学生到时按哨子声下楼到操场集合;有些学校告诉学生应急演练不是真正的危险时刻,不要跑得太快预防摔倒;有些学校演练的时候邀请媒体朋友参与,现场摆拍几个镜头,场面壮观即可……这不是演戏是什么?
应急演练决不能成为“预定演戏”,否则血的教训不会是最后一次。危险来临不是谁能阻止的,谁都无法预示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灾害。为此,笔者认为,应急演练应该还原其“应急”本色,特别是校园应急演练要真正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要做到这样,学校的安全教育需做到以下几条:
一是安全教育课程化。这是基础,只有保证安全教育的时间,才能保证安全教育的效果。建议学校设立一节“生存教育课”,定时、定量、定性对学生进行生存教育。这里不必说日本等国外学校早已付诸实施的安全教育课,2013年,上海市中小学已在全国率先开设了《公共安全行为指南》课程,把各项散、小、乱的安全专题教育进行了整合,融合成科学知识、法律要求、道德准则、行为习惯“四位一体”的安全教育课程,构建了从小学到高中、从校内到校外的安全教育体系。这方面,值得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借鉴运用。有了课程作为依托,校园安全教育才能真正在师生中入脑、入心、入状态。
二是应急演练“实战”化。应急演练应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统筹安排阶段,哪几个班从哪个楼梯下到哪里,班级里哪几排学生从哪个过道哪个门撤离……学校都要有详尽的预案;不仅是在教室,在计算机、音乐等功能教室,也要对每个学生进行安排。其次是“慢速”调整阶段,在每个学生明确路线图后,要进行多次演练调整,不求速度只求到位,最好每天演练一次。接下来是“实战”巩固阶段,在学生对应急演练的路线熟稔于心、了然于胸后,学校就要进行“实战”演练,不事先告知学生演练时间,随机发出信号,学生立即按规定线路实施逃生演练,演练既要讲究秩序更要讲究速度,只要坚持1个月,应急演练就能随时“拉得出”,随时“打得响”,剔除作秀成分,回归应急本色。
三是安全管理长效化。安全教育不能只做事后诸葛亮,而要有常态下的预防机制,要构建起一套校内外、多部门协同配合的防控网络。近年来,市教体局实施的“校园安全风险防范机制”就是把校园安全工作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解脱出来,每所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每学期初发动全校师生排查校园内存在的安全风险点,并按风险等级实施精准管理,各风险上墙公布,责任到人,这样就化“被动防控”为“主动干预”,其中也包括应急演练中的风险防控举措,校园安全管理实现了常态化、机制化和长效化。
校园安全是一项工于至诚、行以致远的科学工程,平时花多少真功夫,关键时刻才能拿出多少真本事,只有把安全教育扎扎实实落实到位,才能在关键时刻不掉链子。校园安全演练千万不能成为安全“演戏”,否则,像“昆明9.27校园踩踏事件”这种不堪承受之痛的事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我们都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悲剧再次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