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嵊县的政权建设逐步走向正轨。1981年3月,先后撤销县革命委员会及其所属“四大组”,重建嵊县人民政府,建立和调整政府工作机构,嵊县革命委员会最终退出历史舞台。1983年11月,县委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县级党政机关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和省委及绍兴市委的统一部署,开展了县级机关机构改革工作。
一、基本做法
这次开展机构改革工作,是顺利进行现代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一项重要政治保证,是党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按照省委指示,对县级机关改革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对领导班子的调整,组织机构的裁并和工作制度的改革,加强党政机关建设,使之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特点和需要,卓有成效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以精干的原则,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核心问题是大胆地破格选拔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有较高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能够开创新局面的中青年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
根据机构改革任务重、要求高、时间紧的实际,县委抽调精干力量,组成机构改革工作班子。整个机构改革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即:一、准备阶段:主要是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1)抓好文件学习,搞好思想发动;(2)发动群众民主推荐,认真组织考察;(3)经过几上几下,制订出机构设置方案;二、进行阶段:即班子配备阶段。在这个阶段制订出领导班子最佳选配方案,分批上报和公布领导班子。与此同时,妥善安排好退出领导岗位的老干部;三、善后阶段:主要是围绕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主的各种规章制度。搞好四个方面的建设,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业务建设。
二、机构设置
1984年1月,经中共绍兴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嵊县县级党政机关机构改革方案,即:县设中共县委、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县人民政府、政协嵊县委员会。部委局办调整为38个,比原来减少12个。3月,通过机构调整撤并,县委工作部门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农村工作部、政法委员会。保留机关党委(不作县委部委设置)、党校(列为事业单位)。县人民政府工作部门设办公室、民政局、公安局、司法局、劳动局、人事局、计划委员会、经济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统计局、物资局、城乡建设环保局、交通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电力局、财政税务局、商业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物价局、粮食局、教育局、文化广播电视局、卫生局、计划生育委员会、体育运动委员会、老干部局、审计局;5月,增设乡镇企业局。
三、主要成绩
1984年4月,通过对县级党政机构改革和领导班子调整,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调整后的各级领导班子政治素质、文化程度有了提高,专业知识结构、年龄结构都比较合理。具体说:一是政治素质较好。无论是新进领导班子的还是原职留用的,在政治上都经过了严格审查。二是领导干部年龄下降。调整前的县委8名常委平均年龄为49.8岁,调整后为41.4岁;县政府6名正副县长由调整前的49.2岁下降到43.2岁。部委局办正副职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有11名。三是文化程度提高。调整前的县委8名常委文化程度高中的只有1人,调整后有高中学历的1人,大学学历的3人。县政府6名正副县长中调整前仅有高中学历的1人,调整后全部在高中学历以上,其中有大学学历的4人。部委局办正副职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占43.4%,比原来班子提高35.6%。四是班子比较齐全,知识结构比较合理。调整前,部委局办50个单位18个单位缺正职,而少数单位副职却过多,如农业局有6个副局长,实际上局级干部只起股长作用,且工作互相扯皮,严重影响了领导班子的战斗力。经过调整以后的领导班子坚持精干的原则和“四化”的方针,充实了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知识分子。现在新班子中,既有多年从事党政工作的干部,又有熟悉农业、工业、文卫等方面的同志,整个班子知识结构比较合理、齐全。五是增强了领导班子的战斗力。通过对个别同志进行交流和对一部分同志进行调整,较好地克服了由于各种原因形成的消极因素,增强了团结,提高了领导班子的战斗力。
(本文作者:系嵊州市组织部退休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