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屠家埠村名由来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屠福根 2014年12月17日16:23:17 
屠家埠村貌

  屠家埠座落在嵊州市城区北6公里处,背靠后门山,前绕剡溪水,东与故港、浦口相邻,南和禹溪、竹山交界,西连严坑、仙岩,北接大地坪、东鲍。104国道和上三高速公路从村西穿过。区域面积7.77平方公里,村前河对岸和东南是耕地,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地势低洼,有镬底之称。现有山林6080亩,水田1554亩,旱地313亩,地貌构成大体为“七山一水二分田”。气候温和湿润,历年平均温度16.4℃,平均年降水量1447毫米,无霜期235天左右。现有姓氏119个,1103户,3299人。

  解放前,村民生活贫苦,因地势低洼,十年九涝,有“一夜大雨便成灾,一日热头要车水”;“吃的六谷糊,走的踏道步,出门要调(摆)渡,有囡不嫁屠家埠”等谚语。世代以耕读传承,仁德育人。历战乱之浩劫,经灾荒之饥寒,受疫病之苦难,但总是艰难以坚守,含辛茹苦历经了刻骨铭心的磨难,进行了感天动地的奋斗。

  经查阅有关史料,屠家埠的村名来自屠氏的居住和地处河边而得名。屠氏的历史,可以上溯至二千八百多年前西周的宣王时期的申侯,故屠氏是申侯之裔,源出神农,属轩辕的子孙。自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前781)封申侯于申国(今河南南阳西北),立申姓。战国时期申国被楚文王所灭,申侯子孙迁徙于屠原(今甘肃泾川县北),为纪念故国和落籍之地,遂叠地为姓,成“申屠”氏。

  到东汉时期申屠蟠,是陈留(今开封东南)人。他九岁丧父,尽孝守礼,几乎毁形亡身。他在太学时,精心治学,博览贯通《五经》。后来很多官员聘请他去上任,他都不去。到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时,发生党锢之乱,他为避党锢之祸去申留屠。

  申屠蟠去申留屠,传至屠成,字道华,其先是河间人,迁于河南颖水凤林屠家巷。唐文宗时期(公元826--841)任翰林院学士,是江南的屠氏始祖。

  传至屠显,字廷贵,是屠成的十九世孙。南宋高宗赵构时(公元1135--1163)为江西湖东道廉访史。因宋室偏安随驾南渡,是剡邑的屠氏始祖。他在兵荒马乱的时期,入越进剡,在此生根发族。

  自屠显随驾南渡居剡邑,传至屠祥一,祥一的长子屠用一分居了溪(今禹溪),次子屠用二容赘屠家埠。用二公是屠成的二十七代孙,是屠家埠的始祖。用二公将家安在屠家埠,因为那是有山有水有厚土,宜耕宜居宜发族的所在,他为子孙后代着想,才选择了这块山水宝地。

  用二公来屠家埠的具体时间现已无法考证。从屠显(1135)至用二公的第六世孙屠贵芝(1510)这375年间宗谱中没有记载具体时间,相隔13代,以此为依据来推算,用二公来屠家埠的时间大约在元末明初(公元1360年左右),距今六百五十余年。

  屠家埠原先叫孙竹庄坂,用二公迁居后,他共生了四个儿子,即文四得祯、文五得祚、文七得裕、文八得禋,文四文五文七每人生下四个儿子,文八生下七个儿子,共十九个孙子,之后又生了五十一个曾孙,从此屠氏在孙竹庄坂成了大姓,加之居住在剡溪河边,由此而得名。

  屠家埠开始叫屠埠,明万历十六年(1588)“县境图”上写的是屠埠;灵佑庙山门柱石上金碧楹联上写的也是屠埠(“灵钟剡溪赫赫威名昭万古,佑家屠埠煌煌俎豆答千秋”);屠氏宗谱历史上前5次修谱(光绪二十六年前),写的是屠埠;乾隆《嵊县志》名屠埠,属游谢乡。民国《嵊县志》名屠家埠,属游谢乡。说明光绪二十六年前称屠埠,光绪二十六年以后名屠家埠。

  用二公在此定居繁衍,历经六百余年,屠家埠有着深厚的人文积淀,独特的精神禀赋,形成了自己的特有品质。这古老的剡溪见证着这块土地的沧海桑田,后门山的土垛里锁着先祖的无字天书和艰辛、勤劳、文明的光亮,岁月在山石间打下时光的烙印。

  (本文作者:1942年7月出生,原济南军区空军后勤部参谋长,现已退休。)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