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带渐宽终不悔

  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邢贲思说,他的人生有过两次重大转折。

  第一次是1949年7月,他由一个青年学生参加了革命,并从上海来到北京,于1950年2月入党。第二次转折是他从外国语学校到社科院哲学所,这是他学术生涯的转折。正是在这里,他深深地受到了哲学思想的熏陶,从而窥到了这门智慧之学的门径;也正是从此,使他由一名革命青年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自从事哲学研究工作以来,他著作等身,先后出版了许多哲学研究著作,1998年还出版了150多万字的四卷本《邢贲思文集》,2002年出版了近40万字的《邢贲思自选集》。1999年底,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创刊不久,便向邢贲思约稿并为他开设了一个随笔专栏,于是,他便将自己的读书笔记加以整理,一口气写了100多篇哲学随笔,以至于报社发表的速度竟然赶不上他写的速度。

  直到如今,他还笔耕不辍。《人民日报》等报刊上,还经常能见到他关注国家和民族命运发展的篇章文字。

  2004年,中共中央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称之为“马工程”。

  十余年来,“马工程”动员理论思想界数以万计工作者,把政策性、对策性的研究成果,转化成各种建议和方案,供中央决策参考,为加强党的理论建设、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邢贲思担任“马工程”首席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因“马工程”需要,至今一共召开了100余场会议,他几乎每场参加,且从不迟到早退。

  “开会也是工作,爱来不来,迟到早退,或坐一会就走,这些坏习惯,我学不来。”他说。

  对一些社会上的坏风气,他看不惯,就要说出来,说了也不怕得罪人。“性格,改不了。”他笑笑。

  85岁的人了,接受采访时,让我坐在沙发上,自己搬了条硬凳子端端正正坐在我们对面。我说话时,他身体微微前倾,听得很专心。“年纪大了,耳朵有些不中用了。”他说,笑起来声音洪亮。

  他衣着朴素,生活简朴。家里不请保姆,上街买菜、打扫室内卫生,都自己动手。干净整洁的屋子内,陈设简单,最拥挤的是书房,到处摆满了书。“放不下,还有很多放在地下室了。”又补充一句:“没有特别需要一般不出门,在家时就喜欢看看书。”

  一个下午的采访,数个小时的时光穿越,令他有一种溯源人生的快感。“很多事,当时做了就做了,写了就写了,自己也没有时间停下来仔细想想。现在正好,趁这个机会回忆一下,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他谈及60多年前的一个小“插曲”:1949年,在报名“北上外文大队”的同时,他同时报了“东南服务团”。19岁的热血少年,一颗报效祖国与时代的心,澎湃激情。 “只是,北上外文大队提前放榜。如果先被东南服务团录取,随三野大军南下福建,说不定又是另一番人生。”

  一段人生,有些事是无法选择的,比如家庭、出身等,有些事又有着冥冥之中的既定。但如何把握,走成什么样的人生,却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是他愿意与更多年轻人分享的人生经验。

  退休后的生活,是他内心真正的向往。他从小喜爱艺术、喜欢文学、酷爱戏曲,点点滴滴透露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情趣。但这么多年,因为职责所在,因为没有时间,他把所有的爱好都束之高阁。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承受这个时代的责任,让哲学为时代、为国家所用,他责无旁贷。

首页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