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商芳臣的一生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商志良 2015年09月16日16:30:10 

商芳臣像

  商芳臣,著名的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老生表演艺术的泰斗。原南京市越剧团团长。

  幼年

  1920年1月24日,商芳臣出生于嵊州市甘霖镇上沙地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中,原名商雅卿。

商芳臣的祖父是一位乡村医生,父亲是位农村教师,而大伯是个“落地坐唱”的艺人,五伯又是靠弹琵琶、三弦谋生的演奏员。童年的商芳臣既有文化人的血统,又有艺术者的熏陶,这对她以后投身艺术起了一定的作用。

  由于父亲早逝,小雅卿的幼年是在外婆家两头门(今甘霖镇)度过的。有一次,施银花、屠杏花等艺人在两头门演出。这给小雅卿幼小的心灵产生了很大触动,“女子也能唱戏”。回到家中,她就对母亲提出了要学戏的想法。

  1930年,在崇仁镇戒德寺有一个叫高升舞台的班子正在招收女子学戏班,十岁的小雅卿如愿地进入了高升舞台。

  舞台生涯

  经过试嗓音、看身材、定行当一系列的测试,小雅卿被留了下来,改艺名为商芳臣。同班的有筱丹桂、周宝奎等24位姑娘。

  科班的学艺生活并不是轻松的:“每天不到天亮就起床,练声,打坐,晚上睡得更迟,大家坚持月光下练功。”经过一年的苦练,商芳臣已经成为高升舞台的头牌挂名。

  商芳臣和“高升舞台”的姑娘们几乎跑遍了嵊县的每个乡村,住的是破庙,吃的是粗米。但她们个个精神饱满,演文戏还要加武戏。角色不够分配,就身兼数角。在本县有了点名气后,接着又向周边地区发展,先后到了东阳、义乌、金华、兰溪、永康,然后又到桐庐、余杭、临安、绍兴、宁波。经过她们不断努力,使“高升舞台”逐渐在浙东小有名气。

  1934年,商芳臣四年学徒期满,她离开了高升舞台。先后到了姚水娟和竺素娥所在的“越新舞台”,竺素娥、孙妙凤合作自组的“素凤舞台”和赵瑞花、魏素云领衔的“瑞云舞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瑞云舞台”在宁波盛极一时,这与商芳臣致力艺术创新是不可分开的。

  由于抗日战争爆发,绍兴女子文戏班纷纷解散,许多戏班的姑娘回到了嵊县。这个新生的剧种,在战火纷飞的无情摧残下,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1938年初,商芳臣、姚水娟等艺人不顾战火的洗劫,毅然率领“越升舞台”的姑娘们离开嵊县向上海进发。这是上海“8·13”淞沪会战后第一个进入上海的女子越剧戏班,为越剧的发展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以后各剧团纷纷进入上海演出……

  1938年8月,姚水娟与李艳芳拆当,将“越升舞台”改名为“越吟舞台”,仍由商芳臣头肩老生。她成功地演出了新戏《花木兰》(饰花木兰的父亲花弧),轰动了整个上海。因为这部戏集中表达了保家卫国,抗日爱国的情怀,深受观众的喜爱,引起了老百姓的共鸣。

  1939年9月,商芳臣与姚水娟、魏素云组建了“水云越剧团”,这时候的商芳臣在辅佐姚水娟致力于越剧改革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改良、创新之路

  为了使老生行当有所发展,商芳臣不惜与姚水娟分手,自行组织“标准剧团”,使老生这个行当在越剧改革和发展中,能占有一席之地。

  商芳臣广泛地、不断地从电影、话剧、京剧等剧种中吸收营养。将京剧《花田错》、《红楼二姝》等移植演出,也将民间传说《洛阳桥》改编为越剧。她请朱炎将电影《红杏出墙记》改为越剧,搬上舞台,还请樊篱将小说《秋海棠》编为越剧。为了使演出剧目多样化,不但上演古装戏、时装戏,还上演新编清戏《满清三百年》,为开拓演出戏路作了探索。

  1942年至1944年,这短短两年时间,好多戏剧报刊和观众对商芳臣的剧团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越讴》报主编魏绍昌先生还专门给商芳臣编辑出版了一本《商芳臣艺术专刊》,纪念商芳臣15年的艺术成长史,受到广大“越迷”和读者的欢迎。

  1944年夏,由于种种原因,商芳臣被迫结婚成家,离开了她心爱的越剧舞台,隐身在家里。

  东山再起

  新中国成立后,商芳臣再次重返舞台。1951年9月10日至13日,她参加了越剧前辈艺人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的义演。1951年10月,与竺水招一起组建云华越剧团,并排演了爱国主义历史剧《南冠草》《文天祥》《双枪陆文龙》《范蠡与西施》等,得到了群众一致好评。云华越剧团在上海名声大振。

  1955年3月,云华越剧团改为民营公助的南京市实验越剧团。1956年2月,剧团又正式被批准为国营的南京市越剧团,商芳臣担任副团长、团长。

  1956年春节前夕,南京市越剧团第一次踏上首都舞台,在长安大戏院演出《柳毅传书》和《南冠草》,郭沫若院长亲临观看。演出结束后,郭老满意地对竺水招、商芳臣说:“你们的表演,很好地体现了剧中夏完淳和刘公旦的爱国诗人气质和爱国志士风度。”

  1956年3月4日至8日,郭沫若约周总理和夫人邓颖超及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在全国政协礼堂观看越剧《南冠草》《柳毅传书》,谢幕后,周总理和夫人邓颖超在郭老陪同下走上舞台看望全体演出人员,勉励大家为戏剧工作多作贡献并与全体演职员合影留念。

  1957年,《南冠草》在江苏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优秀剧本奖、优秀演出奖、导演奖、音乐奖、舞台美术奖。

  1959年至1960年,商芳臣的堂兄,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文艺》主编商白苇给商芳臣推荐了《生死牌》《孙安动本》两个剧本,并愿意为两个剧本改编成老生为主的戏。《生死牌》(商芳臣饰县令黄伯贤)在1959年国庆节公演后,连演不衰。《孙安动本》(商芳臣饰孙安)在南京大华剧场公演时,江渭清、惠浴宇等省市领导观看了这出戏,大为赞赏,推荐给省三级干部会议,并要求南京市越剧团将这出戏演遍江苏的大江南北。

  1962年,剧团保留剧目《柳毅传书》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戏曲艺术片,向国内外发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竺水招塑造的刘毅,商芳臣塑造的洞庭君,筱水招塑造的龙女三娘,在亿万观众心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1964年至1966年间,商芳臣、竺水招等剧团领导尝试创作、移植现代戏,曾演出《血泪荡》《姜喜喜》《抢伞》《江姐》等剧。

  从1960年开始,商芳臣潜心培养越剧男演员,为了支持越剧男女同演,她放弃了心爱的老生行当,甘当人梯,甘为“绿叶”。“文革”开始后,她同许多越剧艺人一样,受到不公正待遇被打倒……

  德艺双馨

  风暴过后的商芳臣两鬓已染白霜,但她仍然致力于培养年青演员的工作,长期从事越剧教学工作,精心筛选教材,手把手地现场指导,呕心沥血,为培养越剧苗子付出很大的心血,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991年8月,南京市政府拍摄电视艺术片《夕照满青山—商芳臣舞台生活60年集锦》,同年10月8日在上海举行“商芳臣表演艺术观摩研讨会”,全面地回顾、分析和总结商芳臣60年的艺术生涯及其表演艺术,全面地评价了商芳臣在越剧事业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专家们认为,商芳臣是越剧历史发展的见证人,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傅全香、徐玉兰、戚雅仙、张云霞等在讲话中称“商芳臣是自己的前辈”。

  1992年5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来南京视察,接见了商芳臣,并欣然挥笔题下“霜叶红于二月花”,准确地概况出了商芳臣艺术生涯的一生。

  1994年,南京出版社出版《越剧名优商芳臣》一书,来纪念这位越剧表演艺术家。

  2001年,商芳臣在南京逝世,享年82岁。

  商芳臣的高尚艺德,谦和作风和对事业执着追求,对艺术的一丝不苟的精神风范,永远活在家乡人民的心中。

  (本文作者:现任职嵊州市长运集团客运东站。)

  主要参考书目

  《越剧名优商芳臣》

  《中国越剧发展史》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