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元代王琰墓志铭考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朱刚 2015年09月16日16:30:10 

  《金华黄先生文集》,系元代婺州义乌人黄溍所撰。黄溍(1277~1357),字文晋、晋卿。延祐二年登进士第,授台州宁海县丞,擢诸暨州判官,压抑豪强,平反冤狱,颇有政绩。后调任翰林应奉、同知制诏、兼国史院编修官,升翰林直学士。至正十七年卒。文集存43卷,其中行状、碑铭、墓志、世谱、家传达22卷之多,不少资料均可补史传之阙,对研究元代中后期政治文化史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文集(卷三十一)存黄溍所撰《屏山处士王君墓志铭》一篇,志主为元代嵊县人王琰,居于东林(今属北漳镇)。墓志文记载其家族情况颇详,对于考订嵊县东林王氏世系具有文史价值。今录文于下,并作考释。

  屏山处士王君墓志铭

  剡有隐君子曰王君,讳琰,字汝圭。至正十三年二月十三日以疾卒。葬之二年,其内弟、前进士诸暨州判官许君汝霖为状其行,代致其诸孤之言来请铭。按王氏出姬姓,晋室之东始兴。文献公负时重望。十二世孙綝,綝五世孙璵,璵孙搏,皆为唐相。吴越时,璵五世孙承庆,始避地来剡,其孙潍遂定居剡之东林。世以儒为业。在宋时,贡于乡、举于成均者踵相继。迨君之曾大父廷皎,大父洪,父资之,皆潜晦弗仕。世为孝友,辟家塾以教诸子、族人。故乡里莫不称王氏为望宗焉。君幼颖悟,能博记,下笔不凡。乡先生奇之,谓其大父曰:“此儿佳器,当必有成。”君受教于大父,能自奋。为文敏捷,以气为主,同辈推服。会国家科举法行,君出试有司,稍不合,輙慨然曰:“名宦之竞,孰若岩壑之逸乎?”遂绝意仕进,择所居静旷隙地,面山筑堂,题曰“屏山”,因以自号,内翰虞公为书之。堂左为斋,贮书万余卷,扁曰:“训经”。冈峦竹树深秀,翛然隐者之居焉。君每旦上堂候温清甘旨,退则坐斋中阅经史,书尽乃已。生产家事,悉任奴隶,井有条序。尝曰:“理家犹理国,失其术,则纲目紊矣。”兄弟无间言,族姓蕃息,处之如一家。群从勤学者奖掖之,远游者资助之,皆翼其成。诸子稍长,为聘名师,同里邻邑,闻风争来就学。君喜曰:“此吾之所以淑夫人者耶!”远迩朋友,时节必来会,君为具款延,相与讲经义,评古今人物贤否、政治得失,倡和为乐。而不屑无赖者,至不敢安其境。其为人所爱畏如此。性尤好施与,乐周人之急。遭岁侵大雪,使诸子探饥者,密以粟赈之,且戒勿令人知。以小惠干誉,非我志也。东林士友规建精舍,为肄业之所,而力有不足,将捐帑割田助成之,闻于官,乞书院额,以图久永。忽感异疾,賫志以殁,君子惜之。享年五十有九。方无恙时,乐清隐林丘之胜,预为寿藏。及疾革,敕诸子曰:“吾平生不信僧道、巫觋,我且死,勿以此为我累,一遵士礼治丧事。汝曹能以诗书取家,不坠先业,吾死且瞑目矣。”语毕而逝。诸子以卒之岁五月十八日,奉柩以葬,治命也。君娶章氏,有淑德。君为义事,赞助居多。子男三人:可大,直大,方大。孙男六人:中心,如心,宅心,启心,澄心,俊心。女一人。所为诗,有《双清稿》若干卷。君资器沉重,寡言咲,貌服闲洁,望之如世外人。而明智足以察微,圆机善于应变。其才盖可用于世者,顾乃惟志韬晦,终无怨尤,其所以自处,固亦何憾?而知君者,则不能不为深惜焉。呜呼!夷考其行,虽古有道之君子,何以尚之?是宜为铭。

  铭曰:繄天降才,丰啬不齐。才既丰矣,时或莫为。猗处士君,生逢明时。又有其才,孔完孔宜。胡不显庸,乃遏弗施。乃韬其腴,乃閟其辉。不激以亢,不沦以卑。惟乐其全,素履坦夷。有蕴必发,子孙之贻,后欲知君,眎兹铭诗。

  一、墓志主人及生卒年

  墓主王琰,字汝圭。元代嵊县东林人。至正十三年二月十三日因疾而卒,享年五十有九,则其生卒年可核定为:1295~1353。王琰卒后于至正十三年五月十八日下葬。二年后其子辈托许汝霖请黄溍撰写墓志铭。许汝霖,字时用,号东冈。元代嵊县东林人。许询(字玄度)之后裔。生于元至大二年(1309),至正十年(1350)中举,十一年(1351)中文允中榜进士。入仕初授诸暨州判官,又转浙江南行御史行台掾吏,累授国史编修。元末归隐。曾编修《嵊志》。按墓志铭文所言,许汝霖为王琰内弟。古时“内弟”有妻弟和表弟之意,志文记载王琰娶章氏为妻,亦无再娶,汝霖应非妻弟。查考《塘头许氏宗谱》,内有许汝霖撰录其父许著公行状一篇,内言:“先宜人同里王氏,夙修全德,及笄来嫔。”可知许汝霖之母为东林王氏。故可推知王琰与许汝霖应存表亲关系。

  另核对宣统《诸暨县志》(卷二十一·职官表·判官)记载“许汝霖,字时用。嵊县人。至正十一年进士。十五年任。”则可知许汝霖于至正十五年任诸暨州判一职,此年正是王琰卒后“葬之二年”。而志文在许汝霖官职前加有“前”字,则此年黄溍作志铭之时,许汝霖似已离职。据宣统《诸暨县志》(卷二十一·职官表·判官)记载,至正十五年许汝霖名后载有“吕诚,字诚夫。新安人。至正十一年进士。十五年任。”可知吕诚亦在同年接任诸暨州判一职,故许汝霖任州判时间不长,即于该年离任。

  二、志载王琰先世源流

  志文言:“按王氏出姬姓。”据《国语》、《逸周书》、《风俗通》等史书记载,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延用成姓。后人遂改姬晋为王子晋。志文中:“晋室之东始兴。文献公负时重望。”指的永嘉之乱后,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集团辅佐琅琊王司马睿在南京中兴晋朝,史称东晋。至此,王氏成了晋朝权势最大的家族。按墓志记载,王导十二世孙为王綝、王綝五世孙王璵、王璵之孙王搏,三人皆为唐代宰相。考《新唐书》可知:王綝,字方庆,武则天时为相;王璵,唐肃宗时为相;王搏,唐昭宗时为相。《新唐书》又载:“王綝,字方庆,以字显。其先自丹杨徙雍咸阳。父弘直…十世从祖羲之…十一世祖导、十世祖洽、九世祖珣、八世祖曇首、七世祖僧绰、六世祖仲宝(王俭)、五世祖骞、高祖规、曾祖褒,…孙俌。六世孙璵。璵曾孙摶。”

  按王琰墓志铭“吴越时,璵五世孙承庆,始避地来剡。其孙潍遂定居剡之东林。”王璵五世孙王承庆始迁剡,承庆孙王潍定居东林。则东林王氏一族是为王导后裔。王琰曾祖父王廷皎;祖父王洪;父王资之。

  三、王琰家境及思想信仰

  王琰祖上三代,均未入仕,以儒为业,开辟私塾,教育子孙及族人。王琰幼时受教于祖父,元代科举恢复后曾参加考试,未得中后,便断绝仕宦之念而归隐乡里。元代为异族统治时期,汉人地位低下,大批文人有辱于夷狄之变,感到极不得志,对国家失去信心。他们大多归隐山林,以求解脱,在艺术上,他们崇尚老庄思想,不受尘俗影响。王琰在居所空地修建“屏山堂”,翰林待制虞集(1272~1348)为题写堂名。并设有“训经斋”,藏书万余卷,具有相当的规模。“每旦上堂候温清甘旨,退则坐斋中阅经史,书尽乃已。生产家事,悉任奴隶,井有条序。”说的是上堂有温茶、美食侍候,并终日阅览典籍,生产及家庭事务全由奴仆打理。王琰不仅奖励勤学者,还资助远游之人;聘请名师,悉心教育诸子及族人;款待宴请远近朋友,谈经论史,交相唱和。可见其家境相当殷实,望族之言不虚。王琰富而有德,乐善好施。天灾之年,以粟赈饥而不声张;助建书院,捐帑割田以助成。对于乡里的贡献可谓不小。

  值得一提的是,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之后,统治者对于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 虽然蒙古萨满教在蒙古宫廷和民间仍占支配地位,但是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都可以自由传教,各种宗教相互交叉,各民族文化相互冲击、融合,构成了元代的多元文化现象。当时大江南北普遍存在巫觋信仰,而王琰平生不信僧道、巫觋。“无恙时,乐清隐林丘之胜,预为寿藏。”在其身体康健之时,已在清隐寺附近的林丘处为自己选择了墓域。符合其“特立独行”的隐者之风。在即将辞世时,嘱咐儿辈依照礼制治丧即可,无须受累。惟独希望的是子孙能以诗书传家,承先世家业。

  四、《东林王氏宗谱》叙录

  《浙江家谱总目提要》收录有嵊县东林王氏宗谱之信息。2015年1月23日,笔者至该村走访调查,得见《东林王氏宗谱》(文房东厅大房派)一套两册。此谱重修于民国己丑年(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检阅宗谱刊载内容,简录之:

  《续修东厅大房王氏宗谱序》言:“剡邑东林王氏自平溪赘居东林者,为六十一世仁寿公。溯其自出之祖系周灵王太子晋之后,派分琅琊,后徙临沂。至三十八世讳导公者,扶晋帝渡江而封越城。传五十九世至令谋公,由越城再迁平溪(在金庭华堂)。可见王氏渊源深且远矣。”本谱分三卷,卷一分诰敕、重修谱序、藏谱小引、排行字目、人望录、祖像;卷二为系图;卷三为行传。按谱载世系图及行传,东林王氏属琅琊临沂分派,以宗敬公为一世祖。附东林王氏(文房派)世系简图:“王宗敬……王览—王裁—王导(谱列第三十八世)—王洽—王珣—王昙首—王僧绰—王俭—王骞—王规—王褒—王鼒—王弘直—王綝—王曒—王俌—王䞩—王璵—王文—王傅—王及—王仲鏚—王搏—王令谋(第五十九世,东林始祖)—王承庆—王仁寿—王潍—王润元—王希愿—王佐—王偶(文房派祖)—王审中—王榘—王瑨—王廷皎—王洪—王资之—王琂(东厅、西厅之共祖)—王正翁(东厅始祖)—王启心…”宗谱将第五十九世王令谋列为东林始祖。其行传记载:“令谋,字孟成。为博士。遭时扰乱,思得逸少翁居剡地曰平溪,乃于建隆元年庚申十二月庚申日徙居焉。”第六十一世王仁寿,字尚贤,行有一。赘东林宋节公女,以平溪旧址为庄舍,更宅东林新居。仁寿之子王潍,字朝宗,号草堂。潍有三子:润元、泽元、溢元。其中润元居于本族;泽元(一名成)徙上虞,注有“今阳明其后裔也”;溢元徙宁海铁场。第七十世王廷皎,字克甫,配上虞韩氏,葬葛竹。第七十一世王洪,字叔太,在上虞干溪置有祭田(户名王允樵),并卒葬此地。第七十二世王贯之,为东林东宅派祖。弟王资之,字茂林,配郑氏,有二子。其中一子“王琂”,字汝圭,号屏山处士,葬清隐寺后。配醴泉章氏。王琂之子正翁,正翁有子启心、净心。

  按上述《东林王氏谱序》记载,王导晋明帝时渡江居越城。从子王羲之任会稽内史,留守越城,建戒珠于山阴,筑兰亭为官舍,后入剡而卒葬金庭。五十九世令谋任太常博士,避难时,思剡平溪有王逸少翁之宗可依,挈家入剡之平溪而居。东林王氏源自琅琊,属临沂派下,与王羲之同宗,后期分派不同。王羲之是王旷之子、王导从子,归属金庭派。

  五、 文集与宗谱记载之差异

  1、东林王氏谱行传中的“王琂”条目同样附有《屏山处士墓志铭》一篇,文体与《金华黄先生文集》所录大致相同,但经过比对,宗谱存在不少明显的差异和遗漏。诸如:宗谱将墓志主人写成了王琂,而非王琰;“其内弟,前进士诸暨州判官”之后缺许汝霖之名;子男三人“可大、可直、可方”及孙男六人“恕心、忠心、宅心、启心、澄心、广心”与文集志文之记载有五人不同。宗谱行传正翁公之子也只记载了“启心、净心”二人,与此墓志铭亦不吻合,存有出入。

  2、文集所录王琰墓志铭言:“吴越时,璵五世孙承庆,始避地来剡。其孙潍遂定居剡之东林。”称王承庆始避地来剡,为始迁祖,与宗谱记载的王令谋不一致;璵之孙王潍定居东林,也与宗谱记载的平溪迁东林之祖王仁寿不一致。宗谱记载时间上均要早一世。

  《金华黄先生文集》和《东林王氏宗谱》均收录此志铭。相比较而言,文集所录志文内容更完整详细,时由王琰后人托元代进士许汝霖请黄溍撰写而成,当不致有大的误差。志铭称许汝霖为王琰内弟,两者又均为东林人,家族关系紧密,王氏宗谱前还存有许汝霖撰于明洪武二十四年的《东林王氏谱序》一篇。故认为,文集记载的墓志铭内容应更可靠。

  六、 《王琰墓志铭》史料价值小结

  1、墓志铭记载了墓主王琰家族情况及生平概要,为研究嵊县东林王氏源流和家族世系提供了参考资料。表明东林王氏系王导之后裔。

  2、墓主王琰“会国家科举法行,出试有司”,涉及元代恢复科举制的情况。王琰归隐后设“训经斋”,藏书万余卷,具有相当的规模,是嵊县早期藏书家之一。其家族耕读传家、诗书继世,在东林辟有家塾教育族人,王琰本人也曾捐资修建书院。这些资料均可补嵊县教育志史之缺。

  3、王琰家资丰厚,“生产家事,悉任奴隶”,可见其家奴较多。反映出元代中原地区地主阶层的经济状况,为研究元代奴隶制度提供了社情资料。其“吾平生不信僧道、巫觋”,则侧面反映元代民俗信仰状况。

  4、东林有王氏、许氏两个大族,王琰称许汝霖为内弟,两家互有联姻,关系较为紧密。王琰及其子孙辈中有多人均配新昌醴泉章氏,见证解王、章两族通婚史。均可作进一步调查研究。

  (本文作者:现任职于民航嵊州导航台。)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