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许多老建筑消失了,隐于嵊州市施家岙道光年间建的祖师庙石作会馆,是嵊州市仅存的一座会馆,也许在浙江省也是唯一的。因《浙江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丛书》里收录了施家岙的石作会馆,但没有收录其他会馆。会馆、公所、同业公会等,是清代商人为融合同业感情、议订业规、协商市价、维护本业利益、招待客商住宿而建设的专门建筑。一般城市或县城,各行各业都有会馆、公所、同业公会等。施家岙的祖师庙石作会馆虽不广为人知,但它无疑是明清手工业、商业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手工业、商业和文化发展的缩影。
施家岙村前是潺潺的苍岩江,村后是黛色的苍岩山,《嵊县志》载:“苍岩山,在县南二十里,礼仪乡,山产美石。”苍岩山的美石,美在石质结构密度高,耐酸碱,具有加工性能好之特点,特别适宜于雕刻制作;美在石色丰富多彩,当地人把岩石分为白石、青石、红石。美好的原石加上精湛的加工技艺,使施家岙石文化美名远扬。著名的嵊州城隍庙、十王殿、新昌真君殿、上虞曹娥庙、北京长城艺苑、宁波商业银行和进出口公司等都有施家岙石制品。保存原貌的新昌真君殿,殿前大石柱的图案是高浮雕、圆雕结合的盘龙和人物,是那么的精美和壮观。祖师庙“石作会馆”坐落于施家岙村的大石宕边,坐东朝西,占地面积530平方米,由门厅、正殿及左右厢房组成,均用石柱立柱,外墙全部用小石块分层堆砌至顶,彰显石作行业特点。门厅面宽五间,高二层,明间后檐原有戏台,现已毁失,两侧厢房各五间,单层。正殿三开间,四檐柱均施精美的石雕戏曲人物牛腿,北侧廊墙镶嵌有道光十九年《仝业公议》石碑,字体劲健挺拔,铁画银钩,非常漂亮,雕刻艺术和书法艺术都已到炉火纯青之境,给人精妙绝伦的民间石雕艺术享受。
中国会馆盛于清代。只有在商品经济达到一定水平,从事某种行业的人达到一定数量,他们手中所积累的财富达到一定数额时,才会集资建会馆。可以说会馆建立的时间、数量以及建筑规模是反映一个地区某行业水平的重要标准。施家岙祖师庙“石作会馆”占地面积530平方米,规模不小,可以推测,“石作会馆”的门厅用于集会议事,两侧厢房用于远道而来的同行吃住休息。据年龄稍长的施家岙人回忆,解放前每年的中秋节,石匠们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隆重祭拜鲁班祖师,祈求技艺精进、平安顺利,然后请戏班演三天三夜大戏,既酬谢祖师,也娱乐自己。
祖师庙建于何时待考,但应该在1839年立的《仝业公议》之前。祖师庙内有鲁班祖师的塑像,坐大堂上方,左右亦塑着两童子,手执墨斗、角尺,鲁班坐下还塑有一位“排仙”(撑排老人)。据现存清朝光绪丁酉年(1897)重修祖师庙的残碑《修大堂碑》记载,石工须拜鲁班塑像,以此算是认鲁班为师。因为石制品要通过竹排运往外地,撑排人靠体力和技术挣钱,与石工一样是淳朴的劳动者,因此受到石工的尊重。大殿墙上镶嵌着的《仝业公议》石碑,碑文如下:
今立同行公议:李智鳌、潘德贤、史义旺等窃思:吾业开采石料向有行情规例,维迩来逐渐砂水[1]沈重,工程浩繁,老司工食有增[2],实以本重利微,以致碍本难售。同业者行情上落,行贩出入无定。为此,会同公议,设立行簿,各项作料载于簿内,免争上下,已定划一。每宕各执一本,务须照规行事。如有不遵行簿发货,私自通情者罚戏一台,酒两桌。各行贩如旧账未清,毋许另入别宕行料,各宕毋得收留发货。如有人收留发货者,其旧欠向收留之人理归。若不归楚,其料不准出埠。向众宕理论,同业者各宜凛遵毋违。于是刻石以垂不朽云尔。
一议私自通情并各夥友戳各包料,有人知风报称者,谢钱壹千文。另行重罚。
道光十九年 众宕公具
从《仝业公议》文本分析,在1839年以前,施家岙石作已颇繁荣,贸易已成规模,但石作很辛苦,成本已高,如被行贩控制,石宕主就很微利,难以生存,长期下去工匠的工钱也势必会削减,故要公议规定买卖价格。行贩属于商人,商人往往唯利是图,无情地盘剥卖主和买主。从神像和石碑文本可看出石作艺人(当地老人说不少宕主本身就是石作艺人)辛勤劳作,聪明能干,石作发展迅速,但经营中遇到了棘手的问题。他们爱憎分明,要求公平正义,捍卫自己利益。可以推测,施家岙石作开始是自产自销,随着生产规模的加大,产生了行贩。随着采石过程难度的加大,成本投入增加,利润越来越薄,又有行贩以压价、赊欠等形式盘剥宕主,所以要仝业公议,统一价格,统一交易规则,维护石作艺人群体的利益。他们不是以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方式维护收益,而是以公议定价、处罚违规者的方式维护收益,足现石作艺人的淳朴、正直、智慧、有远见。
嵊州市施家岙“石作会馆”里的《仝业公议》文本揭示:
一、清朝手工业、经济贸易的发展
1、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关系已出现。据见多识广的施八汀老人介绍,一个石宕犹如一个矿,石宕主经营得好,自己及家人忙不过来时,就会雇佣人。被雇佣的石匠,路远的都吃住在宕主家,一年分几次分等级给予工钱。旧时都用稻谷计算,技艺最好的石匠一年1500斤谷,最末等的一年800斤谷。零工收入不固定,也是最少的。一个石宕一般雇佣十人左右。打地伏凿挖石块几百年,许多石宕已被挖得很深。石缝里渗出的水,凿削下来的小石碎片,这些都需雇零工去清理掉,清理出来的“砂”在石宕边堆积如小山。制成的大石柱、大石板、石狮子等石作制品,需要不少人协作抬到溪边竹排埠头外运。
2、手工工场规模扩大,分工细化。石作技术最高的是平直师傅,他们负责在石宕里根据山体石料性质取料,负责用石材建房的全局设计规划和施工;其次是雕刻师傅,雕刻师傅又分头子师傅[3]和花草师傅,一等的雕刻师傅往往与平直师傅一起被大雇主或中介人邀请;再是干粗活、打下手的石匠;还有干搬运的零工。一个石宕常有十几个人分工劳作。劳作工具都不同,开采用具有山支。山支是一种有点像锄头的工具,铁质主体圆浑厚实,延长后变小变尖,大的一端有孔,装上坚韧的木柄,用于挖、撬石块,比铁质撬杆好使;大、小钢钎更多种,粗的比大拇指还粗,细的如笔尖;扁形的铁刌口有2寸、1.5寸、1寸、半寸,雕品上柔韧的细线条就是用笔尖样的钢钎和薄薄的半寸刌口雕凿出来的。为节约和便捷,许多用具都是石雕艺人自己改进或制作的。
3、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施家岙丰富、精美的石作制品用竹排经溪江运销到下游村庄、城镇,也逆流运销到其他溪江边的村庄、城镇。《仝业公议》中写到行贩已有拖欠石作钱款、伤害石宕经营的情况,故有此《仝业公议》以抗衡行贩的攫利。
二、文化的发展
1、彰显尊老、抚孤的传统文化美德
据称,旧时会馆、公所推大商号和有声望人士为头首,对从业人员死而无依者赊棺义葬,对过境流浪同业者给予一宿两餐,酌送回乡的川资。从事石作的往往是家贫如洗、无以为业的人。石作非常辛苦,劳动环境恶劣,石作粉尘易致矽肺,患矽肺的石工往往四五十岁就过世。据施八汀老人介绍,紧挨石作会馆有一间小屋,旧时安放牌位,无亲无眷的老石匠过世后埋葬在“大家山”,山上有一块刻有“孤亲会坟”的石碑,就是过世的无亲无眷老石匠的共同坟碑石。确实,石作会馆成了石匠们社会学意义上的另一个家,也成了无亲无眷老石匠灵魂的归宿。这体现了会馆组织的人文终极关怀,体现了中国民间尊老、抚孤的传统文化美德。
2、促进戏剧文化的诞生
施家岙是中国女子越剧发源地,笔者以为这与施家岙石作手工业发展有必然的联系。施家岙石作手工业发达,既是背靠岩山这一地利所致,也是耕地太少这一不利条件所迫,更是石作艺人努力奋进的结果,他们和其他行业的千千万万智慧的劳动者推动了时代的前进。施家岙石作手工业经济比一般农村农业经济是一大进步。在发展中,越来越精致的、多样的石作制品成了民间艺术,精美的石作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施家岙石作艺人追求美、创造美,劳作之中之后追求精神享受,他们的享受主要是看戏。中秋节,拜谢鲁班祖师除点香烛叩拜外,就是请戏班演三天三夜大戏。《仝业公议》中还有“私自通情者罚戏一台,酒两桌”的规定。看戏总要有戏班,有戏台。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永嘉(今温州一带)已有商业性流动戏班来嵊演出。嵊县土生土长的落地唱书也在清时产生。现存最早的戏台都在施家岙村及周围。嵊州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万年台是太守庙戏台。据《施俞两姓重建太守庙碑记》:明万历年间,施俞两姓建大殿三楹,廊庑四楹,戏台一……捐置戏田数亩零,每年正月、中秋二节缀舞酬神,世扬引之弗替。太守庙在甘霖镇下岙村(今划归施家岙村)。保存至今最古老的万年台是苍岩太尉堂戏台,戏台跨街而建,小八角石柱,无质无础,整个戏台不施雕刻,显得古朴、粗犷。位于施家岙与苍岩之间的古石宕里,原先有一座葛仙翁庙,庙里不但早有戏台,还专门设立戏田碑,碑里记录照丁敛资作为戏酬,用以春祈秋报。人们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才可以照丁敛资作为戏酬。有了牢固的戏台,再有自己的戏班就更好了,女子越剧在施家岙应运而生。女子越剧的诞生虽与石作手工业的发展无直接关系,但施家岙、苍岩一带人们爱看戏,早在明朝就有牢固的戏台,可以说这是女子越剧诞生的渊源和土壤。女子越剧的创始人王金水,就出生在一个以手工业为主要谋生手段的施家岙人家。
3、与乡规民约的近似性
祖师庙“石作会馆”里的《仝业公议》在山村确立,可以说是乡规民约的衍生品。宋朝吕学家族吕大钧首创《吕氏乡约》,《宋史》中说:“关中言礼学者推吕氏。尝为乡约,曰:凡同约者,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有善则书于籍,有过亦书之,三犯而行罚,不悛者绝之。”南迁到剡西贵门的吕氏族人把乡约带到了剡地,并生根繁衍,各地多有乡规民约。乡规民约对协调超越家庭、家族关系的社区社会秩序起了重要作用,在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维护着中国农村社会中的基本秩序。传统乡规民约的存在形态从文本形态看,可以归结为劝诫性乡规民约与惩戒性乡规民约。从《仝业公议》文本分析,它既有惩戒性乡规民约的性质,也有手工业行会组织的性质,与乡规民约很相似,又是与时俱进的行业规范。
(本文作者:女,嵊州市城关中学教师,档案副研究馆员。)
注释:
[1]砂水:砂:指采石、刻石留下的碎石块。水:指岩石缝里渗出来的凉水。“砂水”存积多影响开采,故要及时雇零工清理。
[2]老司工食有增:石宕宕主长期雇用不少石匠和零工,所雇石匠和零工的吃住都由宕主提供,随着工匠的增多,物价的增加,宕主开销增大了。
[3]头子师傅:指雕刻佛像、人像的石雕师傅。
参考文献:
《嵊州文明形迹》
《嵊州文史资料》第二十三卷:杜景瑞《嵊县(嵊州市)商会、工商联、同业公会历史沿革》
《嵊州春秋》总第六十一期:施钰兴《嵊州古戏台起源与演变研究》
《嵊州春秋》总第四十六期:吕先义《吕学与吕氏乡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