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沧桑之路—范洋江流域治理简述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沈国本 2016年10月08日16:57:30 

  范洋江是曹娥江中游的一条重要支流,因江边的范洋村而得名,流域面积88平方公里,总长25.5公里。由前岩江、陈村江、长桥江、蒋镇江等溪流并流而成,形如枫叶。前岩江与陈村江并流的长桥江,以及蒋镇江与之并流的范洋江,是这片枫叶的叶脉;沿江两岸的无数山涧小溪,比若叶脉;解放闸外的友谊江,则宛若叶柄。

  前岩江发源于嵊州崇仁镇境内海拔808米以上的五百岗,经由三界镇西杜的前坑、螺丝岙于二溪村与发源于海拔727米同牙山岗的陈村江并流,形成长桥江,蒋镇江源出龙塘诸山,在三界镇西后村东北与长桥江并流,形成范洋江。

  范洋江流域三面环山,自东北向西南又延经东南,排列着范洋大山、大雷山尖、大马岗、夫义山、天荒山、王延岭、龙塘山、同牙山岗、十里长山等山脉,并以这些山为分水岭,形成了一个有88平方公里集雨面积的区域。这个区域西南高,东北低,低丘散杂,中如釜底。山区占50平方公里,丘陵半山区占20平方公里,平原低洼区仅占18平方公里。这18平方公里在范洋江中下游,多是低洼农田。民国25年编纂的《会稽县志》卷12·5《水利考》中述:山乡东南,又有范洋之湖,二十四都,为众山之壑,淫雨浃旬,洪水泛溢,所谓内涨也。内涨不泄,遂成积患。故涨于内者,求所以泄之而已。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八月,绍兴府会稽县二十四都递年臣郑江六,在谨奏给朝廷的《患田文疏》中说:本都下正二里,地居四围山逼,西枕曹娥江滨,田坐范洋等九湖。患田内低外高,但遭洪雨,积成水头三丈有余,早则八九日得泄,迟则十二三日方涸。以致田禾苗秀者腐,实者烂,一年复种二三次,而终不得收者十有八九。近居民父母妻子冻馁,粮食无望,极苦难堪。是故,民谣“德政范洋,饿死爹娘。”此之谓也。

  《患田文疏》中所说的九湖,是指范洋湖(今称砚底坂,1470亩)、漓家湖(今称太石湖,1230亩)、水仓湖(680亩)、思驚湖(430亩)、白荡湖(1100、3亩)、章家湖(400亩)、杜家湖(今称孟家湖780亩)、大湖底(500亩)、车家湖(85亩)。这些湖田历称“坍江积患官民田”、“积患官民田”或“九湖患田”、“久湖患田”。是处“环山接江、外高内陷、形同釜底”。田面高呈只在曹娥江枯水位之间,最低处海拔仅6·85米,土丘高墩散杂其间,“出水之处,两山锁隘,窄狭难泄”,一下雨,山水涌注又有外江水顶托,迅即酿成内涝。自1954至1964的十年间,下游地区的内涝,平均每年在二到三次,旧时的范洋江下游正如《全免患田考》所述:如天时亢旸,名设九湖,并无蓄水河荡,虽欲车戽,不可得也。以致有水即潦,无雨即旱。

  范洋江流域经袁岭、西杜、前岩、友谊、二溪、蒋镇、清水塘、八郑、沈湖等23个行政村,至上虞罗村山流入曹娥江。作为嵊州市三界镇的一条内河,它的流域面积囊括了三界镇三分之一以上的行政区域和约四万左右的居民。千百年来,流域内沿河而居的三界人民对这条母亲河敬畏有加、爱恨交杂,在那漫长的历史时光中,流域遇晴曦、即生旱魃,逢淫雨又告水灾。三界群众有歌谣云:“长桥长桥、落雨爬桥、天晴潭燥,范洋蓑衣江,九湖万田一夜光,一阵雷雨通船只,一逢日头田坼光。”“三夜月明就苦旱,一声雷动可行舟。”旱无所蓄、潦无从泄,是过去范洋江的真实写照。

   一、康乐公的未竟之梦

  东汉永建四年(公元129),分上虞县南乡立始宁县。

  西晋永嘉之乱,晋室衣冠南渡,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渡江,在建康(今南京)定都,史称东晋。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

  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十月,孝武帝论淮肥之功。“追封谢安庐陵郡公,谢石南康县公,谢玄康乐县公,谢琰望蔡县公”。谢玄为会稽内史,开始在剡溪口一带经建始宁庄园。谢氏族人纷纷定居于山阴、会稽、上虞、始宁、剡县。

  大元十三年(388年)正月,谢玄卒,后有其孙谢灵运袭封康乐县公,食邑二千户。

  元嘉八年(公元431)闰八月,刘文帝颁《垦田诏》,命郡县“咸使肆力,地无遗利,耕蚕树艺,各尽其力。若有力田殊众,岁竟条名列上。”此时的会稽郡治山阴已经和建康、京口、江陵、成都、广州成为当时繁荣的都市。始宁县在当朝豪门谢灵运的经略之下,也是百兴发展,人丁兴旺,谢灵运很自然地把眼光投向了触目可及的辽阔水域,萌生向水域要耕地,泄湖为田的想法。

  圣上有旨,谢灵运积极行动,他上书求会稽回踵湖、始宁休崲湖为田。刘文帝御批州郡履行。但这一计划遭到会稽太守孟顗的坚决抵制,他以会稽东郭回踵湖“去郭近,水物所出,百姓惜之”为由而坚执不与。求回踵湖不成,谢灵运退而求始宁岯崲湖为田。始宁岯崲湖据资深文史专家考证,就是今天的范洋江下游的万亩湖田之处,这里是当时始宁县最大的一片湖沼地,位于县治三界的近旁,距离谢灵运的始宁墅十公里之遥,舟楫从曹娥江而行相当方便。这个方案当属范洋江下游治理的最早方案。其实治理水患,谢家早有成功案例,始宁庄园中的太康湖就修建得相当成功。可惜,这个方案又遭到孟顗的坚决反对。连碰两个鼻子,使得谢灵运与孟顗的关系不断恶化。“灵运谓顗非存利民,乃表其异志,发兵自防,露板上言。灵运驰出京都,诣阙上表。”[1]争执双方,谢是豪门之后,而孟则是皇亲,双方都有背景,又互不相让,最终导致矛盾愈演愈烈而不可调和,官司最后打到了龙廷之上。

  会稽郡所属各县“土境褊狭,民多田少,丹阳尹孔灵符表徙无资之家于馀姚、鄞、鄮三县界,垦起湖田。上使公卿博议,众对立,上违议,从其徙民,并成良业。”[2]这一段文字也从侧面印证了当时的朝野对决湖为田确实存在争议,而且双方的意见还是比较尖锐对立的。虽然刘文帝力排众议,下了《垦田诏》。但是由于地方长官坚执不与,谢灵运的治水垦田蓝图最终还是束之高阁而无法实施。

  元嘉十年(公元433年),四十九岁的谢灵运被当朝权臣彭城王刘义康(孟顗之婿)以叛逆之罪弃市广州。缘起岯崲湖等湖泊的治理利用一事,竟酿成了一段流传至今的千古悲剧,治水垦田最终成了康乐公谢灵运的未竟之梦。

 

  二、历代治水碑记

  建炎三年(1129),宋室南渡,大量的汉族臣民为躲避战乱,迁徙江南,范洋江流域的人口开始大量增加。流域内许多村落所保存的宗谱,对此均有记载,如(会稽)《长桥郑氏宗谱》六卷,记载其始迁祖郑敦仁,自宋靖康中避居会稽长桥;《会稽山阴天乐李氏家乘》载上虞李氏始祖李兴宗其九世孙李必先,宋封安南王,始居会稽德政乡,后子孙繁衍,名其地为李宅。《绍邑德政乡苏氏家谱》记载沈湖苏氏始迁祖为天寿,系苏东坡第九代孙,是苏东坡三公子苏过的第八代孙。

  随着居民的不断增加,当地利用自然,改造范洋江的努力也在不断加强。曲折、艰辛而又波澜壮阔的范洋江治理才真正开始。王公堤碑,即《会稽邑侯王公筑堤碑记》,这是记录范洋江下游久湖患田治理的第一篇雄文:

  会稽县治东南百有余里,地名范洋,界在会、虞、嵊之交。有会邑白、社、苍、范、车、漓、思、大、章字号,名曰九湖,字分九号,共田七千一百余亩,上于皇字号田八百余亩。三面倚山,一面临江,总汇新嵊之水,江道要冲。夏秋淫雨,诸水时至,百川沸腾,则汪洋澎湃,冲入其中,辄壅湖连月,田畴禾黍淹没腐烂,十秋不获一收。其地之民,不得享农田之利,而徒受有田之累也久矣。故明正德年间,居民郑江六,叩阍得稍减赋役。崇祯年间,郡守王公名昇者,从里儒之请,筑堤以防水害,建闸以通蓄泄,工未及峻,旋以陆升报罢。里儒沈可立,痛功不就,抱郁而殁,灵爽不昧,化为山鸟,春夏之间,昼夜悲鸣,呼王公闸不止,里人怜之,乃与江六并祀。我朝康熙三十一年,会稽邑侯王公,名风采,号随庵,本籍楚黄,以己未科进士,知会邑事,因赈灾亲临范洋,始得田土历年无收情状,与里民郑震明等,度地量费,谋筑堤建闸,慨然捐俸旭工,伐石建闸一区。潦则闭闸以捍冲击,旱则启板以通潮汐,启闭以时,善始有备,历年三载,阅工两番,不费公帑,只劳民力。千万年两邑难治之积患,一旦可甦民困,地方平安,莫不举手加额,曰:“若非王公之力,不至此。”遂呼其堤曰:“王公堤”,潭曰:“王公潭”,闸曰“王公闸”,俱系之以王公,犹西湖之苏堤,西陵之梁堰,使千万世后,佩公之恩,诵公之德于不衰也。三县宣传,事闻于余,董事等不以余为不敏,嘱余作文以记之。余思不朽之业,以待不朽之人为之也。故麻溪筑堤,而鉴湖八百里之利以兴,三江建闸,而山、会、萧三县之田遂稔。使其时无马公暨河公为之劳心焦思,建此不朽之业,则山、会、萧三邑八百里之水乡泽国,安知其不固于范洋之区,至今犹为积患耶?又何以耕水褥,以耘以籽,玉粒山时之足之哉?是汉之马公,明之汤公,今之王公,皆天生不朽之人,建此不朽之业。后先比美,今古同符,粒我蒸民,垂之于万世而不朽也。余因为之记冀,附其名于不朽云尔。

  赐进士出身,内阁撰文中书舍人,钦点翰林史馆同直,丁卯科乡试治年家弟范嘉业顿首拜撰,时大清康熙三十七年岁次戊寅季春之吉,二十四都一、二、三图并附都众董事等感恩同立。

  碑文作者范嘉业,绍兴上虞人,康熙年间壬戌科(1682)三甲第60名进士,他撰文歌功颂德的邑令王公,名风采,字汝载,湖北黄冈人,康熙乙未进士。康熙二十八年任会稽令,在职内清介自矢,教化乡民惩治匪类,最卓著的功绩当推捐俸筑王公堤建范阳闸,造福一方之善举。自康熙三十一年谋筑堤建闸到三年后工程告竣,工程对湖区的万亩农田旱涝治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好景不长,在频繁而又惨烈的自然灾害面前,万亩湖田常常是十年九不收。

  乾隆二十二年,彭元玮任会稽县令,在位十载。他在任内兴教育,治虎患,办医院,惩奸商,最突出的政绩当在治理水患,兴修水利,他不仅支持修筑了曹娥坝、蒿坝,还再次主持了范洋江下游九湖患田的治理。根据范洋江出口的地形特点。于乌石滩两山间,创建石闸三洞并修筑王公堤、庙湖峧、唐家闸三堤。乾隆二十九年十月再次立碑纪念。这就是由天台齐召南撰文的《会邑县丰安闸碑记》。其文曰:会邑山水之区,离县治往北一百二十里,二十四都,二、三图附都,民居十数村,地连上、嵊,田百余顷,会邑居其七。三面崇山,下连大江,上接新、嵊。夏秋霖雨,江水潮汐,搏击漫溢。十日不雨,沟洫直泻,涸可立待,水旱频仍,素称患田。康熙三十一年,前令王君名风采,筑堤南山,建盈丈小闸,民怀其德,曰:“王公闸”。都人于南又筑庙湖、唐家两堤捍卫,然灾寝屡告,岁每不登,彭君元玮公来宰会邑,筹策者十年,往来审视,见东隅雌雄二象山对峙,中流曰乌石滩,实新、嵊两水涌注江潮出入之门。其下石根突兀,建闸兹地,备蓄泄而御汐,利益甚大。谋于邑绅司马章君,与彼都人士,咸欢乐从。捐醵三千金,同署上令吴君、嵊令黄君,请命署太守高公,今太守邹公转告,两台暨藩、臬监司均曰可。甲申之春择吉举行,采石于山者千计,取土于阜者万计,为闸纵十三丈三尺,横一丈五尺,高二丈有奇。设闸启闭,并二山岼筑堤以防旁溢,旧堤缺陷者、坍削者,悉增土俾高厚,重关迭障,屹然完备,八月上瀚告成,命名曰:“丰安闸”,祝兹土年丰民安,亦父母斯民之意。是役也,成之者郡守无锡邹公,主之者邑令南昌彭君。董其事者邑绅司马章君,踊跃而攻之者范洋各庄之里正也。告竣不二日,淋雨适至,潮汐骤涨,闸外江水汪洋,闸内嘉禾遍野,向称患田,今为沃壤。民感颂其德,思永志不忘,予为记碑刻于石。

  诰授资政大夫、礼部左侍郎,文献通考总裁官,予告在籍,前内阁学士,内廷供奉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读学士,武英殿校勘十三经二十二史三通官加三级。天台齐召南拜撰。

  皇清乾隆二十九年十月谷旦。

  彭公自丰安闸告成之后,转任杭州西防分府。士民以公御灾捍患,立祠报享,恭请华诞。公谦冲不受,悬牌批示:本县忝任名邦,莅兹十载,毫无寸功于民;即该地闸工,亦赖众志坚成,得以利赖。今汝等归功于令,殊见谆诚;但返衷实堪自愧耳,惟愿尔等从此长庆丰年,享太平盛世之福,家给人足,孝友成家,勤俭立业,俾号仁里,永称乐土,则令心更为欣慰矣,不在祝祷之虚词也。各勉之,毋忽。

  彭县令无疑是一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官。诵读碑文,我们在惊叹灾患无情的同时,又深深感动于当时地方官的心有慈念、胸怀苍生,和沿江人民面对灾患勇于自强坚忍不拔,前赴后继的抗灾精神。 

  三、沧桑巨变

  岁月悠悠,时间到了民国11年(1922),又是一场大水成灾。范洋江沿江堤坝悉被冲决,彭公闸倒坍,范洋湖田门户失却。八郑村人郑美仁为董,筹建彭公闸,涵洞由三洞改为四洞。

  1949年10月5日,彭公闸又被洪水冲毁。次年春,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筹建,派曹娥江(第六)工程队负责施工,历时三个月。将闸改为五孔,每孔跨三米,竣工后易名“解放闸”。

  1954年4月,省府拨款,将人工提放闸门改为绞盘螺杆启闭。

  范洋江排涝站 

  1964年十二月,经宁波专署批准,改建钢筋混凝土闸门,用柴油机做启闭动力,并加高闸墩,次年改用电动机启闭。经加高,解放闸顶的高程达15.5米,过水段面为81.6平方米,排水量可达每秒钟120立方米,使内水能赶在外江洪峰到来前尽力多排。

  然而,范洋江流域面积达88平方公里。要从根本上解决水患,只有做到上中下游全面规划,综合施治才能解决。

  1949年以后,尤其是公社化实行以来,土地等生产资料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的集体所有机制,为水利建设的全面实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1957年4月,中共三界区委根据上级党委“开展大规模治水运动”的指示精神,选调全区95名干部,在“全面规划,综合利用”这一方针指导下,结合当地实际和自然条件,对水利建设进行全面摸底。

  前岩水库

  当年6月,三界全区大旱。8月,三界区委提出了“以前岩水库为骨干,节节拦水,长藤结瓜,治山开渠,渠库相连”的规划。11月,进一步将规划归纳为“蓄、拦、排、封、灌”五字方针,完善了范洋江流域总的治理原则:上游蓄、中游分、下游排、外江防。

  上游蓄:是在原前岩村重点建设一座坝高30米,长700米,顶宽5米,正常蓄水1060万平方米,以拦洪灌溉为主的中型水库,能拦蓄上游25.6平方公里的山水,有效灌溉农田2万亩。工程始于1958年3月28日。1960年1月5日告竣。1977年10月完成保坝工程。工程总计完成土方716000立方米,石方91000立方。投入劳力193万工。投资988800元,其中国家投资767000元。水库淹没农田260亩,拆迁房屋532间,移民208户。

  在兴建前岩水库的同时,当地政府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先后兴建大董水库小(一)型、高坝头小(二)型及螺蛳岙、前坑、双坑、章格岙等蓄水十万方以上的水库7座。1—10万方小(三)型水库40多座,分别是蒋镇片范围内16座:庙岙水库、横七岙水库、藤湾水库、张家湾水库、六亩头水库、金钩水库、丫叉潭水库、下细岙水库、钱家岭水库、大塘山水库、陈夹岙水库、大库洞水库、牛马湾水库、陈年岙水库、庙前水库、上坟水库。友谊片范围11座:娄家塘水库、下塘水库、丰景口水库、井头水库、章家溜水库、滴水岩水库、茶山湾水库、栏板湾、大风口水库、岩前水库。长桥片范围4座:旱塘水库、三八水库、白米岙水库、乌宅岙水库。临江片范围2座:浆六岙水库、出水口水库。陆康片五座:上细坑水库、下细坑水库、大坑水库、泗洲堂水库、宋岙水库、尖头水库。加上各种山塘,形成了以前岩水库为骨干的塘库群。雨时蓄,旱时灌,同时在水位落差较大地段,建造水电站,以发挥经济效益。1979—1981年,全流域相继建成梯级水电站六座,总装机1165千瓦,分别为友谊、任家弄、丰景山、下岙、狮子岩、前岩电站,有效地调节了水资源的丰缺,主涝内水主要来源大幅减少,发挥了趋利降害的作用。

  中游分:规划建设了东西二条干渠。1968年春,西干渠开工,上至杜联村,并接大董水库溢洪道出口,下出友谊江,全长10.5公里,工期10年,于1978年初夏竣工。工程打通10米以上高程山头7座,开引水渠4条,总长4000米,建桥梁16座,最长跨径10米,最宽面3米,设泄洪闸5座。

  

西干渠闸

  1978年8月20日,东干渠全线动工,渠长4公里,集水12.2平方公里,上接前岩水库,下出曹娥江,在任家弄村建有分水闸一座,位于二条东干渠交衔之处,既能分洪又能排水,东干渠于1983年5月1日通水。

  东西干渠全长14.5公里,设计排水量90立方米/秒,流入前岩、大董等水库排涝面积共55.3平方公里,占解放闸以上汇水面积的71%,使外江洪水位以上的湖区山水,基本做到不入湖。

  下游排:主要是采取了四条措施,一是解放闸完成了技术改造,电力控制启闭,尽量争取外江洪水上涨关闭前时间,使湖区积水面积快排多排,二是整治内河堤圩水闸,争取时间,使湖区水来得快、排得快、排得多。三是湖区圩堤内各自分别建电力排水站9座,装机785千瓦,排除内湖余水,四是在解放闸左侧西排涝出口处,建造范洋江排涝站,由嵊县农林水利局工程师何佩德设计,工程于1974年4月动工,装机10台,共1550千瓦,排水流量20立方米/秒,日排水量可达170万立方米,投资476.6万元,于1986年5月1日竣工。实现解放闸关闭后的余水能及时电力排入外江,多措并举,使内涝范洋排涝站机房得到根治,湖内不再积涝成灾。

  外江防:采用加固加高外江堤坝,提高抗御外江洪水能力至20年一遇防洪标准以上。

  在基本解决水患的情况下,在国家和上级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实施以增加有效耕地,增加粮食产量为目标的土地整理项目。1999年以来,该流域区内的官桥畈、太石湖畈、任家畈、李宅畈、两溪畈等八只省级土地整理项目先后竣工验收,累计投资1113万元,整理土地17601亩,新增耕地2164亩,建成标准农田15589亩。整理后的现代农业园区,田地成方,路渠成网,丰产增收。2004年底经中央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批准,对地势低洼、最低海拔高程仅5.2米的范洋江工程列入国家级土地整理重点项目,投资额922万元,整理面积7698亩,同时水利部批准投资810万元,专项用于范洋江小流域治理。项目由浙江省土地开发整理中心规划设计,由嵊州市国土资源局土地整理中心负责实施。劈山填洼,推土整地,挖填埋土石36.019万立方米,新增有效耕地1127亩。新建3-5米宽田间道路22.3公里,三面光渠道37.36公里,建成标准农田6897亩。

  九湖患田华丽变身成九湖万亩,从历史的十年九不收到现在的嵊北米粮仓,确确实实地实现了沧桑巨变。

  注释:

  [1]见《宋书》本传。

  [2]见《宋书·孔季恭传》。

  相关文章
编辑:章炳军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