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文学艺术
生活圆桌之“小昆村,镶嵌在西白山麓的明珠”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邢力策 2017年07月17日11:02:57 

资料图

  当人们已经厌倦了九寨沟的人满为患和丽江古城的商业铜臭后,嵊州市的小昆村正以它独有的韵味和风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纷至沓来。

  驱车离开嵊州市区,沿37省道嵊义线往西,三十分钟的车程,便进入了西白山麓。

  沿途的风景美得使人窒息。野花争宠,泉水叮咚。蜿蜒如玉带的公路盘旋而上。越过高峡平湖的孔岭水库,不由得想起刘禹锡的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向有上车睡觉的习惯,这时周公不遐,睡意全无,频频探视窗外,只剩下埋怨车速太快的情绪了。

  不知转过几个弯道,两边的山峰豁然开阔,酷如中国版图缩影的一个山村突然出现在前方。

  小昆到了。门楼石碑牌坊耸立在村口,出于本村书生泼墨的“小崑村”(“昆”旧作“崑”)三个大字,厚实稳重。牌坊下,一个在平地如寸金的山村很难看到的操场,约有两千多平方米,充分显示出小昆村不同凡响的气派。

  穿越在墙弄之中,沿途不难发现,有几户人家,前面一楼正门朝西南,二楼朝东北开个门,便可进入后面人家的一楼门厅。整个村子,从底下的人家,到最高处的民房,垂直高度,足足相差约五六十米。整个村子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鳞次栉比,着实有趣。

  村中央,一个大台门,坐东朝西,明代风格。

  穿过大台门前的石子路,向西有一座小型水电站。这个水电站是一位在上海搞实业的马氏后裔于上世纪60年代出资建造的,说明小昆村民在那时就开始享受现代生活了,开关一按,电灯就亮。那时,嵊州的平原乡村都还是靠煤油灯取亮的年代。现在在村口建造了新的发电站,而且并入了大电网,水电站已成为古迹。

  从村口公路一直沿村南开辟的公路已通到这个电站的门口。嵊州最高峰的西白山顶,就在这上面。据介绍,这条公路还将继续延伸,一直通到西白山顶,今后,让欲登嵊州顶峰的游客,免去路途的劳顿,一览嵊州全景。

  向左转过水电站,便来到图画山。

  这座面朝小昆村的小山头,俗称“朝山”,取意“朝着村子的一座山”。拾级而上,两边是一棵棵合抱大树。来到山冈,一座凉亭耸在图画山顶峰,这里视野开阔。向北,整个小昆村尽收眼底,红瓦白墙中,间隔着几间泥墙茅屋,在诉说着村子的发展历史。向西南便是西白山麓,群峰叠岗,蜿蜒起伏。茂密的树林,生机盎然;青翠的修篁,依次连片;成畦的茶垄,弥望连绵。更有那镶嵌在半山腰的千年榧树,穹顶如盖,特别茵绿。面向东北,仙雾袅袅,三三两两的村庄镶嵌在剡西大地,似影似幻,好不神奇。微风吹过,群山呼啸,声声鸟语,悦耳动听,犹如置身在仙景之中,好不惬意。

  下得山来,来到村口的梯云桥。这座桥是嵊州境内著名的石拱桥之一,也是小昆村标志性古迹。建造于清咸丰五年(1855),是当年上通东婺、旁达暨阳的要津。桥眉上“梯云桥”三字跃劲方遒。潺潺的泉水,经久不息地从桥下穿过,似乎在向我们诉说梯云桥的历史。这座梯云桥原来也是通往大昆的必经之路。桥中间的几块石板,已被几百年的脚步,磨得锃光发亮。

  站在梯云桥上,远望着原来进出小昆村的羊肠小道,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不管是名扬海内的旅游胜地,还是默默无闻、藏匿于群山之中的无名村落,都将承载着历史的步伐,兴起、没落,或因山川的造化,或因风霜的侵蚀。但在某一个历史年代,能让其闪闪发光,这就是历史长河中一朵朵浪花,有其价值,有其荣光,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应该为之努力,为之奋斗,也为之争光。

  小昆村海拔五百多米,一年四季,风景迷人。春天,繁花似锦,柔情如水,四周山上杜鹃盛开,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夏季,天气凉爽,空调等降温电器在这里没有市场;秋日,红叶满山,色彩斑斓,如一幅多彩的油画;冬景,积雪尺厚,冰川美人,婀娜多姿,美不胜收。民宿旅社正在兴起,这里必将成为乡村旅游的绝佳选择。

  小昆,这颗镶嵌在西白山麓的明珠,在当今乡村旅游的热潮中,一定会越来越耀眼,连同它的特产——千年香榧、高山茗茶一起,名扬海内外……

  相关文章
生活圆桌之“新联之荷”
生活圆桌之“白糖棒冰”
生活圆桌之“夏天来了,母亲的事却让我感到凉快舒适”
生活圆桌之“夏日炎炎,是钓乌鳢鱼的好时机”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