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赐名金庭观

  陆游主纂的宋嘉泰《会稽志》卷十《宫观》载:嵊县金庭观,在县东七十二里孝嘉乡。……唐高宗时赐名金庭观。宣和七年改崇妙观。旧传王右军舍读书楼为观,初名金真馆,后改金真宫。那末金庭观是何时创始的呢?

  永和七年(351),王羲之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他早有终焉之志,初到会稽,便在右军长史孙绰陪同下,择定剡东金庭经营庄园,为其自琅琊南迁江南后的新家。孙绰曾任章安令,即今浙江临海市,撰《天台山赋》,知天台山乃道家金庭洞天,主治的神仙是王子晋,又名王子乔,号白云先生,是周灵王的太子,我国王氏创姓祖,王羲之是他第三十四代孙。剡东金庭山有一岩洞,名白云洞,传为王子晋栖神处,善吹笙,为凤凰之声。风月之夜,山中有闻吹笙者。所以王羲之择居金庭,是归依始祖王子乔,如其二儿媳谢道韫诗“腾跃不能升,顿足俟王乔”,也有跟随王子乔羽化成仙的梦想。

  根据东晋占田法,王羲之在会稽内史任上时,已在金庭建精舍,植桑果,垦农田,创纸坊,开始进行庄园建设。永和十一年(355)辞归金庭时,已有数幢精舍,桑果已经茂盛敷荣,并出产剡藤纸剡槌、侧理等品牌。其规模,能邀请数十人在庄园里举行中亲聚会。晚年又在瀑布山麓建读书楼,名澹斋,并以此为号。升平五年(361),王羲之卒葬瀑布山,把一个庞大的士族庄园留给子孙,成为琅琊王氏王羲之派的发祥地。

  《金庭王氏族谱》载,王羲之五世孙王衡(432—489),官黄门侍郎,引疾归田后,舍王羲之读书楼为观,其行传曰:独念高祖右军,尝欲舍宅为观。乃奋然纠工饬材,创建三清宝殿,制极宏敞。捐田四百六十亩并地山若干,为梵修观产,募善士守之。附建右军祠于左方,岁祀右军。这是金庭观初创时的规模,名叫三清殿。

  隋大业七年(611),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永欣寺僧智永,王羲之七世孙,嘱徒尚杲赴金庭探访王羲之墓。尚杲《瀑布山展墓记》曰:尝闻先师智永和尚云:“晋王右军乃吾七世祖也,宅在剡之金庭,而卒葬于其地。我欲踪迹之,而罢耄不能也。尔在便宜,询其存亡。”杲谨佩不遗。大业辛未,杲游天台,过金庭,卸锡雪溪道院。览佳山,访陈迹。因记先师遗语,求右军墓,得于荆榛之麓,略备邱茔之制,墓而不坟,朴而不甃。杲惧久加荒秽,邱陵莫辨,征其八世孙乾复等共图之。立志石,作飨亭,以便岁时禋祀。呜呼!升平去大业才二百五十余年,而荒湮若此,则千载之后,将何如哉!雪溪道院在金庭戴公山,今名毓秀峰。三清殿内又新筑了一座王羲之墓,成为金庭王氏清明时节的祭祀之所。明周汝登曰:右军祠与墓,岁时忌节,则为具牲醴以待子孙祭拜。祭毕而族宴聚,千指大小醉饱其乐,祖余历数十世无改。唐朝以前,金庭三清殿的规模和景观大致如此,今有南朝古柏两棵和砖遗存。

  一个节外生枝的问题发生了。齐建武年间,明帝诏退休将军沈越到天台山建金庭馆,永泰元年(498)建成。沈越为道长,撰《金庭馆碑》。大臣沈约等赴馆致贺,作《游沈道士金庭馆》诗。《金庭馆碑》曰:桐柏所在,厥号金庭,事昺灵图,因以名馆。圣上曲降幽情,留信弥密。置道士十人,用祈嘉祉。越以不才,首膺斯任。此金庭馆即今天台县桐柏宫。《两浙游记选》曰:齐永泰元年,将军沈约章弃官乞道士居此。唐睿宗时为司马承祯置观,号桐柏。据宋嘉泰《会稽志》载,《金庭馆碑》永元三年三月石已亡。有人将此碑重刻于剡东王羲之故居金庭,并将作者沈越(字约章),误作沈约,造成唐释氏斐通《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之误记:至南齐永元三年,道士禇伯玉仍思幽绝,勤求上玄,启高宗明皇帝,于此山置金庭观,正当右军之家。高似孙也将沈约《金庭观碑》和《游沈道士金庭观》诗误入《剡录》中。就这样,天台县的金庭馆被移花接木到了剡县的王羲之故居,创始人沈道士变成了齐朝的道士褚伯玉(394—479)。其实,明眼人一看就明白,斐通把明帝和永元的年代都颠倒了,而永元三年(501)时,褚伯玉逝世已22年了。唐朝以前,王羲之故居只有地名金庭,没有“金庭观”之名。要感谢陆游,把这个问题考证清楚了,使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唐高宗赐名金庭观”,作为嵊州市一份重要文化遗产进行公开宣示,大加发扬。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