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艺宣传小分队到周末剧场乡村行,从老祠堂古戏台到文化礼堂......
在《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015—2020年)》中,有这样一段要求: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平均每年为每个乡镇(街道)送地方戏曲等文艺演出5场以上。2017年,我市组织“送戏下乡”活动230场,远远超出省里要求,为丰富和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从文艺宣传小分队,到周末剧场乡村行,三十多年的送戏下乡活动,犹如丰盛的精神食粮,满足了百姓需求;又如绵绵春雨,滋润了观众心田,让基层百姓共享到最新的文化成果。
为繁荣越剧事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中国·越剧艺术城杯”越剧大戏惠民大巡演活动于2017年8月11日晚在文化广场拉开帷幕。(资料图)
坚持:要圆所有人的看戏梦
对送戏下乡开始的时间,记者走访了很多部门,但都没有得到统一的答案。有的说是从一根扁担、两个箱子的文艺宣传小分队开始,也有的说可以追溯到“文革”之前,但原市文化馆馆长周乃光认为,最早最正式的“送戏下乡”要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算起,“那个时候,送戏下乡开始成为一项中心工作,每年冬季,文化馆就会从各乡镇抽调骨干力量,用10多天的时间创作、排练小戏、相声、快板、歌舞等节目。”他回忆,排演完成后,所有的演员和道具都挤在一辆辆卡车上,辗转到长乐、崇仁等地,“一年总共也就这么十几场。”
再后来,送戏下乡的场次慢慢多了起来,演出形式也由原来的以综合类节目为主,逐渐增加了越剧等形式,但还是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当时,看个戏被老百姓戏称为‘饿煞戏’。你想啊,一个乡镇平均一年也就两三场戏,精神食粮的缺乏是可想而知的。”市文广新局文化科科长袁洪波说。
不过,党的十八大以来,送戏下乡不论是单位还是频次都明显增加。“目前我们有包括文化馆、戏迷协会、越剧联谊会及越剧艺校在内的四支队伍在送戏下乡,单去年一年就演出了230场,是早期的十几倍。”袁洪波介绍,除了数量增加,地方戏演出也成为主导,深受观众欢迎,“演出内容也转变为‘百姓点单’的形式。”
因为经常去山区演出,大巴车要在盘山道上行驶至少半个小时,不管是演员还是工作人员,晕车成了家常便饭。还有早起出发、露天演出、天气不好等困难,都被这群可爱的人一一克服。袁洪波说,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前年的12月去雅璜乡演出,演员们身上穿的演出服本来就比较单薄,再加上山区和市区温差大,一个个都冻得瑟瑟发抖,但大家仍然坚持完成演出。
2017年一次偶尔的聊天,袁洪波从黄泽镇文化站了解到,后枣园村有一位百岁老人想看一场越剧大戏。对此,袁洪波立刻与工作人员策划、对接,并组织演员前往后枣园村演出,“所有人的想法都是一致的,一定要实现老人的愿望。”当老人接受邀请前来看戏时,老人的子女及前来看戏的村民都纷纷鼓掌。袁洪波说,圆所有老百姓的看戏梦,让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喜欢的节目,这是我们坚持的意义。
他们的坚持,也来自热情的观众。在甘霖镇上路西村,会有村民拿着蒸熟的番薯让他们填填肚;在高新园区(三界镇)南街村,2000多村民为他们喝彩鼓劲;在黄泽镇青石桥村,刚刚表演完,热乎乎的麦镬就递到了他们手里……
近三十年时间,不管是老祠堂、古戏台,还是新建成的文化礼堂,都是表演的舞台,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嵊州超过80%的行政村,“只要有一块能演出的场地,我们就会去。”
蝶变:是送戏更是“种”文化
如今,“周末剧场乡村行”的品牌已经深入人心,但他们追求的却远不止这些。“我们要‘送’文化,更要‘种’文化,通过送种结合的方式,化被动为主动,让文艺的种子在基层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文化馆党支部副书记姚华江表示。
2017年12月5日,嵊州市越佳越剧团在嵊州市经济开发区(浦口街道)五合村演出越剧《白兔记》。(张亮宗 摄)
数以千计的演出场次,改变的不仅仅是演出的形式,更是观看演出的人。贵门乡的卢美珍便是其中之一。
25年前,还是姑娘的卢美珍在家门口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表演,便被迷住了,“那个时候哪有现在这么多场次的演出,平时只能听听广播。”从此,她在听戏、追戏、唱戏的路上“一发不可收拾”,“25岁那年,我在一次自娱自乐演唱中被文化馆挖掘,然后就开始登台演出。”由于嗓子条件好,在专业老师的指点下,卢美珍逐渐成为送戏下乡的骨干力量,还获称“小徐玉兰”的美誉。
从观众到“名票友”,卢美珍是送戏下乡项目的受益者之一,而这样的例子并不只有她一个,长乐镇的钱波,城南新区(三江街道)的邢鑫洪……他们都是在这样的熏陶下,成为嵊州“越坛明星”,并迅速被补充到送戏队伍中。
“要发动社会的力量,让更多人参与。”姚华江认为,文化不能“从上向下压”,它应该是最基层的自觉意识。现在我市的乡镇(街道)都已经有这个意识并付诸行动。通过前期“送”与“种”的积累,很多村(社区)已成立各自的文艺队伍,逢年过节就活跃在舞台上,不但增添了节日氛围,更是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就像今年的元宵节,每个乡镇都组织了特色活动,除了带浓节日气氛,还吸引了不少外地朋友参与。”
当然,文艺演出也要不断推陈出新,创造新作品,制定新形式,让更多的老百姓看到自己喜欢的节目。目前,“周末剧场乡村行”项目有两个计划,一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向全市民营剧团招标,今年将演出不少于100场的越剧大戏;二是邀请专家编曲、排舞、排小戏,或由各村文艺骨干自发编排新节目,上下联动推出新作品。
今年,市文广新局将从公共文化服务专项经费中切出150万元,作为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通过公开招标,让优秀民营越剧团送戏下乡,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经典地方戏。据介绍,在本次戏迷大会期间,其中一块内容就是铺垫,报名参加竞标的30多个民营剧团,通过展演节目、现场打分的形式挑选出高质量的剧团,真正为观众带去精品节目。
送戏下乡,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更是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群众文化的重要手段。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给嵊州带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更为开启文化新征程带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