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教育课堂
2018浙江高考作文阅卷启示——四个“务必”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邢浚晶 2018年07月03日10:36:15 

  嵊州中学 邢浚晶

  6月中旬,本人有幸被浙江省教育考试院选拔全程参与了2018高考作文的阅卷工作。在10天的封闭改卷过程中除了感受到任务重、强度高、责任大之外,还对全省作文平均分只有38分(满分60分),是近几年的最低分这一情况,结合日常的考场作文教学(考场作文写作)实际进行了思考,觉得以下4个方面值得我们师生在今后加以关注:

  一、务必遵守作文写作的第一原则——尊重试题,不离题偏题

  二、务必重视文章的逻辑性——突破平均分及走向高分的关键

  三、务必加强练字——整洁的字体是高考阅卷中的事实增分点

  四、务必注意文章完整性——来不及写时考生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务必遵守作文写作的第一原则——尊重试题,不离题偏题

  作文阅卷组长陈建新教授强调,浙江高考作文历年来的阅卷第一原则是尊重试题。这不仅因为试题是省教育厅指导下编制的,更重要的是,考生在考场上是面对这个题目写就的作文,我们阅卷评分,不尊重试题是不应该的。所以对应的作文写作人第一原则也应该是“尊重试题,不离题偏题”,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需重视审题。

  在本次阅卷过程中,我们非常遗憾地发现,今年很多考生没能遵守作文写作的这一第一原则,出现了很多离题和偏题现象,这是导致今年作文得分非常低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如何尊重试题,避免离题和偏题情况的发生,现结合今年高考评分标准和三个作文样卷中的三个不尊重试题的例子来谈谈。

  评分标准的议定:此次作文题目中提供的两段文字中关键词清晰可见——“浙江精神、浙江故事、浙江传奇和浙江人物”,还有在作文要求中要写“体验和思考”。所以,从尊重试题的角度,我们在评分标准的议定时重点关注了考生作文中是否写到了下面三点:是否紧紧围绕着“浙江精神”展开,很好地阐释“浙江精神”;文中使用的材料,是否是浙江故事、浙江传奇和浙江人物;作文有没有体现考生的体验和思考。进而根据这三点,把考生作文相应地分成以下六档:

  第一档作文(55-60),上述三点都能写到的,并能做到如有些老师所说的“建立联系,讲究逻辑”,比如“浙江为何能产生浙江精神”“浙江为什么能做到与时俱进”“浙江精神铸就浙江传奇”“我们如何继承浙江精神”等表现出考生思考过程和成果的作文。

  第二档作文(50-54),第一二点中主要写了一点,但还是较好体现了考生的体验和思考的过程与结果。

  第三档作文(42-49),第一二点中主要写了一点,但缺乏体验和思考。

  第四档作文(36-41),三点中只写到了一点,没有体验和思考。

  第五档作文(21—35),偏题作文。偏题的情况又被细化为两种:

  A.(30-35)使用了题目所给材料之外的常见材料与主题,如“勇敢”“诚信”“执着”“勤劳”等,但仍冠之以“浙江精神”加以阐述,能够看出是硬贴上去的。或者如旅游导游介绍一样,不涉及浙江精神和浙江故事、传奇和人物。

  B.(20-29)套作成分多,但略提到题目中提供的浙江精神等片言只语,明显两张皮。

  第六档作文(20分及以下)离题作文。

  样卷中的三个不尊重试题的例子:

  例1:《唯创新,方能勇立潮头》 ——最终评分20分。

  如今的我们,又一次站在人生的新起点,将面对社会之中种种挑战与机遇,来书写我们的壮丽人生。而面对人生的抉择,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家长铺设的阳光大道。唯有创新,才能走出自己的人生。

  中兴一味的依赖美国的技术授权,从其进口核心技术,而在如今受到美国的制裁。如今的时代早已不再是从他国进入原件、在本国组装、而赚得差价,而是因(应)该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不(要)看(这)仅仅(是)一字之着(差),它所包含的意义完全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唯有创新才能摆脱强国的欺压,唯有创新才能真正富强。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曾在一个短短的报告中33次提到“创”,由此可见创新的意识该有多么重要。我国本就是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大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产生,到如今C919自主客机的首飞成功,屠呦呦用中国传统中药方法提取出青蒿素等。种种事件表明,国民并不缺乏创新精神,它给我们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我们该正确的(地)树立创新精神,在这个与时俱进的时代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国民并不缺乏创新,那为什么国人取得国际重大奖项的次数那么少,为什么有这么多核心技术需要引进?诚然,我们并不缺乏创新意识,而是把它用去(在)了其他地方。众多红色歌曲被网友恶搞,许多无聊的、消磨时光的游戏被开发出来。这种种事件的产生难道不需要创新吗?国民不是缺乏创新,而是其放错了位置,进错了门。

  如今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只有勇于创新,挑战旧事物,不断的(地)推陈出新,你才能在这时代立足。“互联网+”“共享”等等新物体的产生,那(哪)一个不是因为创新而被俗人所知。

  齐白石曾与他的弟子说过:“似我者生,像我者死。”你若缺乏创新,而一味的(地)走老路,用旧方法,故(固)然结果可能是一样的,但是若你懂得创新(,)会从中采用此(创)新的途径,(那)或许结果是你所想象不到的。

  面对这人生的起点,我已准备好了行囊。我将用创新这一时代的主流,勇立于时代的潮头,面对生活的挑战。

  例2:《自古实践出真知》——最终评分20分

  古代大家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这一家喻户晓的思想,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实践贯穿了历朝历代,为后人留下了享用不尽的富贵财富,我认为,实践的重要性是固然不可忽视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认识——实践”是事物的完整过程。它由实践起,由实践结,实践贯穿了事物的整个过程,推动了对真理的探求。有了实践,人类才能不断开启新认知的大门。诺诺(应删去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历经几十年的光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埋头于青蒿素的研发,从实践中寻找真理,终于成功。若她只是埋头于理论的研究,而对于实践却置之不理,怎能有这样的成就。而在青蒿素的问世后,她又开始马不停蹄地致力于人体的实验中,而这又是一个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实践要付出行动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读书仅仅只充实了你的头脑,而行路却增加了你的经历。“行万里路”实则也是实践的一种。实践的落到实处,无法脱离你的行动,“实践”实为落到实处,这“落”的过程则应由你的行动构成。习主席的“撸起袖子加油干”也在鼓励广大的我们,要付出行动,行动不在于你敏捷的思维,而在于你的态度。行动代表你的毅力,动起来之后,思维便会顺畅地跟上你的行动,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而这二(两)者便是通向成功彼岸的一叶小舟,虽然面临浪花,却也始终是启程了。

  实践是人生试金石

  漫漫人生路,实践不可缺。实践开拓我们的思维,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时的桃源,是黑暗虚空的一点闪烁,也是人生路上的试金石。通过实践,我们担任好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色;通过实践,我们瞪大眼睛,望着眼前不可(思)议的现象;通过实践,我们在路上击败磨难,砥砺自我,勇往直前。“实习”这一词对于毕业生来说一定不陌生,即将毕业的我们,或许也即将步入实习生涯。我们要实习一个身份,叫“大学生”;要实习一种生活,叫独立;要实习一个目标,叫勇往直前。“实习”是无法避免,却又有惊喜在等待的漫漫长路。不要惊慌慌,撸起你袖子洒下青春的汗水,不要留下遗憾。

  实践,是助你勇攀高峰的动力。登上山巅,将会有壮丽却又不可思议的风景迎接你。

  例3:《浙江精神》——最终评分28分

  生活在浙江,也有很多的名人事迹值得我思考,在高考这一人生的新起点,我也同样有很多被这些精神所激发,去向往未来。

  比如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吴菊萍。有一天,两岁的妞妞趁奶奶不注意,爬上了阳台,被阳台上的杆子钩住,眼看看(着)孩子摇摇晃晃,快要掉下来了。这可是五楼,掉下去(的话,)孩子生命危在旦夕,楼下的人看到了都提心吊胆,这时吴菊萍脱下高跟鞋,说时退(迟)那时快,吴菊萍跑过去,最终孩子掉了下来,万幸的是吴菊萍接住了孩子。事故造成吴菊萍左手臂多处粉碎性骨折,还好孩子安然无事。事后吴菊萍说:“如果让我选,我还是会去接住孩子。”是的,正是这种奋不顾身的精神才挽救了妞妞。脱离危险后(,)妞妞唤着爸爸妈妈。

  杨科璋是一名消防员(,)在一次救火行动中,为了救一个孩子不幸遇难。当时能见度低,烟雾缭绕,杨科璋抱着孩子,踩空从五楼楼坠下。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紧紧抱着孩子,才最终保住了孩子的生命,而杨科璋却献出了年仅27岁的生命。杨科璋共参加救火行动一百多次。正是这种为他人舍身的英雄气概,才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幸福。我们应该为杨科璋的行为点赞。

  卢永根教授将十多个存折里的钱全部交到了华南农业大学的帐(账)户上。他们夫妇共计损(捐)出八百多万元,学校为此扣(捐)款成立了教育基金,为了奖励贫困学生和优秀青年教师。卢永根说:“党培养了我,我要为党做出最后的贡献。”卢永根的秘书说:“钱都是老俩(两)口一点一点存下的。老俩(两)口对什么都很节俭,但对教育,他们却从不节俭。我们应该像他一样,为党和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舍小家,为大家。”

  五水共治是浙江提出很久的先去(做法),现在的环境好多了,水也变清了,这是我们大家齐心协力的成果。正是这种团结一心的精神,才造就了绿水清(青)山,才造就了美丽浙江。看了这么多的事迹,我们作为新一代的浙江力量,也应该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创造美丽浙江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造成(这个词可删去)不能像著名的保姆放火案中的保姆那样自私自利,恩将仇报。

  今年类似于上面这样的文章很多,说明考生出现了大面积的离题和偏题现象。阅卷老师在打分时打得心惊肉跳,哀叹声一片。当然这种现象的产生除与题目本身有一定关系之外,更多的是暴露了考生不尊重试题的弱点。前两篇作文,考生自说自话,大谈“创新”和“实践出真知”,撇开了作文材料中的三点要求,不尊重试题,虽然写满800字,语言流畅,结构完整,但非常遗憾只能得20分。第三篇作文更具典型性,它存在三大问题:一、这是“穿鞋戴帽”式的文章,称之为“套作”,就是开头结尾紧扣材料,中间就是堆砌材料,这是近几年作文阅卷中重点打击的文章;二、举到的三个例子中两个不是浙江人物;三、基本没有体验和认识。所以这篇文章只有28分。

  审题为什么会出现偏差,主要是关键词意识不强,教师在平时训练特别是考前训练中,第一:一定要反复强调务必尊重试题,加强审题训练,多总结材料中心意思,多动笔划找材料中关键词,带着关键词意识进考场。如果不尊重试题,那么作文的层次就上不去,哪怕这位考生的作文功底再扎实,阅卷老师也真的是爱莫能助了。第二:考生在尊重试题的基础上写作文时,也要注意在文中要反复出现关键词。试想一下,在除去培训和讨论外的8天半时间里,不超过190位的老师要阅超过52万份(今年浙江考生26万,双评,偶尔还要出现三评和仲裁卷)试卷,平均每一份作文被阅卷老师注意的时间事实上是比较少的,所以就需要你反复点题,防止阅卷老师看不到你的观点。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