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琴,中国古老的民族拉弦乐器之一。其构造简单,一根细细的木制琴杆,长约80厘米,琴杆上有两根琴弦,琴杆下装有茶杯形状的琴筒,还有一把马尾做的琴弓。
就是这样简单的乐器,却能够拥有丰富的表现力,善于表达深沉的情感,被称为“中国式小提琴”。
也正是这把简单的乐器,在他的手中响起时,咿咿呀呀的曲调穿过山间,田野,溪畔,在巷尾街头,乡村的集市商镇,演绎着人间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讲述着一个个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赵桂庆
他叫赵桂庆,国家一级演奏员。从事主胡工作30多年,从1987年起担任嵊州越剧团艺委会主任,2000年任剧团党支部副书记,分管全团业务,兼任乐队队长、主胡,承担主要演员的教唱,现在,他是嵊州越剧艺术学校主要唱腔老师。
拉琴36年,赵桂庆对手上这把琴的演绎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说,主胡的音响中没有壮美辉煌,激情豪迈;也没有大气磅礴、雄浑宏伟,“但是,它有只属于中国式的‘小桥流水’,只属于越剧的‘小家碧玉’。”
缘起二胡 苦练成才
对于二胡,赵桂庆几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缘分和喜爱。他出生在嵊州市崇仁镇横岗村,文化韵味十足的地方让他一出生就沉浸在了音乐世界里。10多岁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地开始学着拉二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快他就掌握了基本的要领,一把二胡拉得像模像样。
19世纪60年代末,正逢“上山下乡”热潮。当时,在崇仁镇民胜水库附近,住了一名从越剧团下放的老师。也许是觉得赵桂庆的天资不凡,也或许是这个娃儿的勤奋感动了这名老师,他就教了几招。“到底是正规剧团里的老师,指法和我们还是有区别的。他的教导,与我后来能够顺利考上艺校分不开。”
1971年,赵桂庆17岁,报考了当时的越剧之家。“当时从全国各地前来报名的有好几千人,最后只挑了4个人,可以说是‘千里挑一’了。”赵桂庆还记得,自己当场拉了一段越剧曲牌《流水》,吸引了考官的注意。
进了学校后,赵桂庆就更加刻苦,经常一练习就忘记了午饭时间。他说:“从来都没有什么可以一鸣惊人,成功的背后都是苦练成才。”有一年冬天,天特别冷,因为经常是露天演奏,而练习的过程中不能戴手套,赵桂庆肿得像馒头一样的手开始慢慢溃烂。但他还是咬咬牙坚持着。“有一天,我父亲来看我,一看到我的手,眼泪就流下来了。我就赶紧安慰他,‘等天气热起来手就会好起来的。’”可是渐渐地,溃烂的地方蔓延开来,手指甲也开始烂了,这下连他自己也慌起来了,可即使如此,他也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不过现在这不是好好的了么。”一边说着,赵桂庆一边伸出自己的双手,“做任何事情,不酸不痛不痒,是不会进步的。”
天助自助者 人生遇转折
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赵桂庆的转机就这么不经意地来了。
在学习到第三年,赵桂庆已经跟着越剧团参加过不少大大小小的演出了。有一天下午,他突然接到了团里的通知:当天因原来的主胡临时有事赶不回来了,晚上的演出由他上。“当时已经是4点多了,接到通知后哪里还有吃饭的心思,直接去看谱子了。”一场演出下来,赵桂庆紧张得脚抖手也抖,“但是很庆幸,没有出错。”
就这样,年纪轻轻的赵桂庆就开始了他长达36年的主胡人生。不过,他并没有因此洋洋自得,反而更加虚心好学。“外出演出时,每到一个不同的城市,我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到当地的新华书店,去找与二胡有关的练习曲、独奏曲。”如今,他翻开谱子就能演出,已经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为了识谱顾不上吃饭的毛头小子了。
如果说艺校老师吕法荣对赵桂庆来说是名严师,那么著名琴师李子川可谓是赵桂庆亦师亦友的领路人。1980年,赵桂庆随团到上海演出半年。在一次演出《盘夫》时,恰逢李子川老师过来观看,一耳就相中了他的琴声,并在自己演出时邀请他在身边观摩。从此他们白天相互交流,晚上互看演出,李子川老师还送了几盘他亲自录音的磁带送给赵桂庆,供其学习。
这样的经历对赵桂庆来说,受益匪浅。“李老师对我的与众不同,可能因为他听到了我拉的琴与他的指法、韵味都有相似之处。”他笑着说,“那是因为我一直以李老师为榜样,之前都在反复听、反复揣摩,长期练习的结果。”
“他拉的琴好像会说话。”这是越剧十姐妹之一的傅全香先生对赵桂庆的评价。1986年,赵桂庆获得了浙江省戏曲汇演的优秀主胡奖。但成功背后,谁知道又隐藏了多少的艰辛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赵桂庆最真实的写照。
但是,他却认为,艺术的道路是没有止境的,“不管拉得多么出色,都只能说是一流,永远不能说第一。”
为了传承 更为了创新
在越剧团里,赵桂庆不但是主胡,更是一名认真的教唱老师,几乎所有的演员都由他负责教唱。
2006年,赵桂庆回到嵊州越剧艺校,专门从事教育工作,不但把自己几十年的经验都教授给艺校的学子,更是把自己的人脉资源全部用在扩大学校的知名度上。
赵桂庆在学校里带的是传承班。在他眼里,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个体。为了能够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他为每个学生制定了不一样的课程,进行一对一教学。一节课,一个人,一张白纸,下课后要求学生写下感悟。在根据越剧韵律如何唱好唱词上,他还专门动了脑筋,一字一句,都经过无数次的斟酌和反复。
在他的课堂里,掉眼泪的学生很多。有的是因为课程中对越剧曲目理解的感情需要;有的是因为起初唱得不好,在与他沟通分析原因后,流下的感悟的泪水;还有的是因为本身条件不错,但是因为不用心完不成被他“狠狠”骂哭。而那些眼泪流得最多的学生,已经有人拿到过全国大奖了。
他说,做老师是个良心,活一天在这个岗位上,就要对得起教师这份职业、对得起自己的学生。拉琴,要掌握演员的个性、作曲的风格,刻画人物的要求;育人,要摸清学生的底子、接受的能力,循循善诱,做到言传身教。就是这样的孜孜不倦,他捧着一颗真心全力栽培着学生。
如今赵桂庆已是桃李满天下,当年那些热爱二胡、热爱越剧表演的学生们已成长为佼佼者。他教的学生两次获得了浙江省“新松计划”青年戏曲演员大赛金奖,在“雏凤争鸣——浙江省越剧艺校学员电视挑战赛”中三人获得金奖。作为主创人员之一,作品《大义夫人》获得了白玉兰奖。而他自己,也于2011年受聘担任中国戏曲学院的客座教授。
为提高越剧唱腔教学质量,他还着手整理越剧艺校的唱腔资料库。通过前往浙江省艺校、上海戏剧学院考察,结合学校实际,目前已经整理出20多本资料,真正使学校教学实现了有计划有大纲,从而步入正轨。
尽管现在处于教育岗位,但是二胡仍然是赵桂庆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每每有闲暇时间,他都会拿起身边的二胡,动情拉奏。就是这样简简单单两根弦,演绎出如此丰富的情感,宛若他的人生,看似简单,却意味深长。
二胡人生,人生二胡。他说,做人就要如已经拉了半辈子的二胡一样,不管身处何处,都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喧宾夺主。就像作为主胡,虽然是引领,却不是主演,只是伴奏。”
拉着拉着,仿佛人、二胡和乐曲已经合为一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