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嵊州,这是一个风光秀丽、四季分明的城市。传说大禹治水始于黄河壶口,终于嵊州了溪,也就是曹娥江上游一段的剡溪边。
剡溪在曹娥江的上游,大大小小的支流不计其数,以澄潭江、长乐江、新昌江、黄泽江较为有名。
浦口大桥(资料图)
小时候,我去外婆家,有10多里路,要过几条溪江,都架着一座座长短不一的木桥。木桥又长又狭,走过去颤颤悠悠,十分危险。到了夏天,我干脆就脱下鞋子,卷起裤子涉水而去。
我爱人的心里也藏着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她小时候在几里外的一个村子里读书,一直到高中毕业,要过几座木桥,尤其是倪家渡桥,每次都要走过。一次,她在前面走,她父亲在后面挑着一些她所需的粮食等物品。当她走过这座木桥时,踉踉跄跄双手撑开,岌岌可危。幸亏被父亲发现,一下子把她拉住,才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那时,桥被洪水冲掉后,人们只得用竹排摆渡,竹排不长,短短的只能乘坐五六个人,渡工撑着竹排慢腾腾地上行一阵后,再向中间慢慢趟过急流。一次,一青年男子要去对岸,迟到了,就一个快步冲上竹排,却把一个已经在竹排上的小孩给震了下去。由于水流湍急,这个孩子被活活地淹死了。
记得在上世纪60年代,正是“文革”动乱时期,我爱人要生产了,于是,我急急忙忙从舟山赶回嵊州。可是到嵊城的车不通,只有在新昌县城下车。一路走到新市桥头,天色已暗了下来,北边却有陆陆续续挑着箩筐、拉着小车的农民朋友走在桥上,我与另外两位过路人一直只得等着。天暗下来了,才可过桥行走。此时天又黑,心又慌,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慢腾腾摸着走过桥。我走过桥后又走了一段弯路,到家已经晚上8点多了,真是疲惫不堪。此刻,爱人已经顺利产下女儿。我抱起女儿,看她的小嘴一张一合,似在说:爸爸你辛苦了。
上世纪70年代,长乐江上长长短短的木桥有20多座,都被改造成小型的水泥桥了,包括我走过的新市桥,交通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善。
改革开放后,嵊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了,也建起了不少大大小小、长短不一的桥梁,尤其是上三线、甬金线的开通,它们交汇在市区的城南街道,我亲眼看见这些高大的桥梁建设安装以及按时开通的情景,并把它们按照进展情况,拍摄了下来。这些大桥对照原来104国道上236米的东桥、225米的清风桥和277米的嵊义线南桥,要长得多宽大得多。但它们都是那时候的重要桥梁,还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桥型。而此时建设的大型、特大型桥,最长的是一座甬金线上的嵊州特大桥,长1596米,新104国道上的屠家埠大桥、浦口大桥均在1300米以上,使交通人极为高兴与自豪。我把已经形成的桥梁照片,做成档案材料,展示在我参与编制的《嵊州市交通志》上。
最难忘怀的是2009年的一个寒风凛冽的早晨,我们局里组织一部分离退休干部到杭州湾跨海大桥参观。我们10多人从上三高速转甬金高速,开住宁波,眼前闪现的是一座座青山,一条条江河,一幅幅壮丽的图景。汽车蹿出长2200米的成功岭隧道后,才离开嵊州向着奉化、宁波方向飞奔而去。11时许,车辆到达杭州湾跨海大桥南首服务区,一下车,一阵寒风扑面而来,风之急、风之冷,真让人打了个寒颤。当车一上匝道,走上大桥时,众多老同志都异口同声地喊出:壮哉,大桥!有的纷纷站了起来观赏,兴致勃勃地说“这桥真好”。
36公里长的大桥,逶迤绵延,犹如长龙卧波,蔚为壮观,在杭州湾海口施展出美丽的S形,三道A字形塔挺立在大桥上,直插云天。我把相机对准着大桥,不断变化着角度,在我的镜头里不停地出现着大桥和护栏的不同。依次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彩,把整座大桥装扮成七彩长虹。据说这不仅是为了美观,也是为了防止司机朋友产生视觉疲劳,提高行车的安全因素。同时,大桥还按照行车速度安装了自动调整光度、密度的智能路灯,它们都争先恐后地扑入人们的眼帘。惊呼声、称赞声,时时响彻整个车厢。
在日光的照射下,海上泛起了层层金色波澜,此时,好似又回到了我的第二故乡舟山。不过那时坐在船上,船在不停地跳舞,有点心慌意乱的感觉,而现在坐在大桥的车上,远望波涛翻腾的大海,却是心情欢畅,心花怒放。
值得一提的是嘉绍特大桥,这是跨越钱塘江上的第二座具有显著特色的大桥,也是联系长三角经济区的一座极其重要的桥梁。2013年7月18日正式通车。嘉绍特大桥全长10.1公里,主桥长2680米,宽55.6米,行车速度可达120公里,桥下可通行3000吨级船舶。我已两次走过这座大桥,只见6座高大巍峨的铁塔高耸入云,宽广的8车道桥面,平整舒畅,一辆辆飞驰而过的车辆,真是赏心悦目。
此时,我深深地陷入了沉思,这世界上这样雄伟高大的长桥,不知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智慧,用了多少高科技、高技术建设起来!这几十年来,我们建设起来了润杨大桥、舟山跨海大桥、嘉绍大桥,而今天又建设成了港珠澳大桥,真是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