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1日,省委、省政府批准同意《嵊州市机构改革方案》。12月28日,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体会议传达学习《嵊州市机构改革方案》,研究部署了贯彻落实意见。
昨日上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对我市推进机构改革作了动员部署,标志着我市机构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嵊州市机构改革
机构改革后,我市共设置市级党政机构37个。市委机构11个,市政府办公室和工作部门26个。绍兴市级部门派出机构1个。
市级党政机构改革基本情况
机构改革后,共设置市级党政机构37个。市委机构11个,市政府办公室和工作部门26个。绍兴市级部门派出机构1个。我市党政机构在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上,与省、绍兴市机关机构基本对应。同时,适应嵊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机构限额内因地制宜设置了部分机构,优化调整一些领域的机构职能。
一、对应省和绍兴市机构改革调整设置的机构和职能
市委机构改革,主要是着眼健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完善市委机构职能。在建立健全和优化市委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方面,组建市监察委员会、市委审计委员会、市委国家安全委员会、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改建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市委财经委员会、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在加强市委职能部门的统一归口协调管理职能方面,市委组织部统一管理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统一管理公务员工作;市委宣传部统一管理新闻出版和电影工作;市委统战部统一管理民族宗教工作、侨务工作。
市政府机构改革,主要是着眼转变政府职能,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机构职能优化和调整。组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医疗保障局,重新组建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市政府工作部门,进一步优化市审计局、市科学技术局职责。
二、与省和绍兴市机关机构基本对应的其他机构和因地制宜设置的机构
基本对应的其他机构:市委办公室、市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市委工作机关;市政府办公室、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统计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作为市政府工作部门。
因地制宜设置的机构:组建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作为市委议事协调机构。市委市政府信访局、市委老干部局作为市委工作机关;市教育体育局、市水利水电局、市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作为市政府工作部门。
三、优化市级部门派出机构设置
绍兴市生态环境局在嵊州市设立生态环境分局,作为绍兴市生态环境局的派出机构。不再保留市环境保护局。
四、优化市政府派出机构
组建市政务服务中心,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加挂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牌子。不再保留市政府派出机构市行政服务中心(市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和单独设置的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市政府机构设置情况
市政府办公室和工作部门共26个,工作部门有:发展和改革局、经济和信息化局、教育体育局、科学技术局、公安局、民政局、司法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水利水电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文化广电旅游局、卫生健康局、退役军人事务局、应急管理局、审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金融工作办公室、统计局、医疗保障局、综合行政执法局。
其中,市政府办公室挂市政府外事办公室牌子;发展和改革局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牌子;经济和信息化局挂中小企业局牌子;司法局挂行政复议局牌子;财政局挂市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牌子;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挂林业局牌子;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挂人民防空办公室(民防局)牌子。绍兴市级部门派出机构1个:绍兴市生态环境局嵊州分局。
统筹推进其他各项改革
市人大方面,组建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整合市人大法制(内务司法)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的相关职责,组建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作为市人大专门委员会。市人大法制(内务司法)委员会更名为市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
市政协方面,市政协农业委员会更名为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更名为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更名为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将市政协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承担的联系文化艺术界等相关工作调整到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市政协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更名为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将市政协经济和科学技术委员会承担的联系科技界等相关工作调整到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市政协经济和科学技术委员会更名为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群团组织方面,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群团工作的制度,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条主线,自觉服从服务于中央、省委和市委工作大局,把群团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
事业单位方面,按照精干高效原则,设立大数据发展管理中心等事业单位。开展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对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强化公益属性。
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
进一步深化“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推进各类政务服务事项向政务服务中心全进驻,加强便民服务网点建设,推进“无差别全科受理”窗口向乡镇(街道)、村(社区)代办点延伸,深化完善“兜底窗口”服务机制。
进一步创新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推动执法监管“一次到位”。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综合运用“双随机、一公开”、智慧监管、信用监管等举措,着力构建事前管标准、事中管检查、事后管处罚、信用管终身的监管体系。
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统筹配置行政处罚职责和执法资源,完善“部门专业执法+综合行政执法+联合执法”的行政执法体系,创新执法监管。认真落实中央专项部署,整合组建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等5个领域执法队伍。
稳妥有序推进机构改革组织实施
全面贯彻落实“先立后破、不立不破”原则,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对照时间表和路线图,有组织、有纪律、有步骤推进机构改革组织实施,不讲条件、不打折扣、不搞变通、不开口子,确保机构、职责、队伍按照改革要求及时调整到位,高质量完成改革任务。全市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后,迅速组织开展新部门组建、人员转隶和“三定”规定制定等工作,在2019年3月底前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