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6次受到毛主席接见,曾受鲁迅提携,还与鲁迅发生过论争;他集诗人、小说家、散文家、文学编辑、大学教授于一身,被誉为“和鲁迅、茅盾一起构成浙江文学的完整世界”。
最近,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介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授刘家思等人所著的《浙东山区世界的审美表现——魏金枝小说创作研究》(以下简称《浙》书)一文,不由引起我对涉及魏金枝先生往事的一点回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少嵊县人对东乡白泥坎村的两个魏姓名人都不陌生。一个是脚穿草鞋、头戴“浙江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桂冠的农民作曲家魏淇园,因创作吹打乐《春风》《夏雨》《秋收》《冬乐》田园四季曲而闻名;另一个便是誉为“中国最成功的一位农民作家”魏金枝(1900-1972)。据当时传言,他原名魏义荣,因只念过几年私塾,为报考师范,借用了同伴“魏金枝”的高小文凭遂沿用此名。新中国成立后,魏先生除在上海作协任职外,还担任过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在我就读中学时,县图书馆和校图书室均能借到《魏金枝短篇小说选》,时至今日,我对散发着浓烈嵊县乡土气的《阿乜》诸篇仍有些许印象。
1957年,魏金枝先生回过一次家乡。大概是这年6月的一天,县文化馆召集城关及周边约20来名文学爱好者与会,请魏先生作文学讲座。我当时是嵊中高一的学生,也有幸被邀参加。那天晚饭后,我们几位同学兴冲冲地赶到位于杨家弄的文化馆(旧址)。至于当晚魏先生讲了什么,我也记不清了,但他讲话时满口的上海洋浜腔夹杂着嵊县土话的情景倒还有印象。讲座结束,我们争先恐后地请他签名留念,他一一给予满足,字迹十分工整。
《浙东山区世界的审美表现——魏金枝小说创作研究》
写到这里,还想说说魏先生与我校高中部梁聘唐老师的一场“笔墨官司”。梁老师是一位资深的高中语文教师,在文艺理论方面也颇有造诣,曾在中国作协的机关刊物《文艺报》上发表过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成员的论文。在这次魏先生回嵊前的几个月,梁老师看到魏先生在《东海》文学月刊上发表的评论鲁迅《故乡》的文章后,就写了一篇持不同观点的评论。《东海》编辑部出于对魏先生的尊重,把梁老师的原稿寄去让他看了。魏先生当然是坚持自己观点的,于是在此后同一期《东海》上出现了两篇针锋相对的文章。因是新近发生的事,又与我校有关,我的一位同学在自由发言时就向魏先生发问。魏先生回答得很简洁,大意是这是学术争论,没必要评判谁是谁非。其实,讲座开始时梁老师也在场,只是坐在门口,可不知什么时候已悄然离去。当年我才17虚岁,根本不懂礼数,就在魏先生讲话时冒失地插了一句:“刚才梁老师也在呢!”魏先生听后只“哦——”了一声,便岔开了话题。
在此后的一段时期内,魏先生在上海市人大和上海市作协的职位虽都没变,也没被打成“右派”,但我们除了能在《文艺月报》(《上海文学》前身)上看到他写的一些古文今译的寓言故事外,很少有其他文章。难怪此后他的名字渐渐被人遗忘,其业绩慢慢地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后来听人说,魏先生因犯“公式化、概念化”等严重错误,在文艺界内部受到严厉批判,“文革”中又遭受残酷迫害以致最后惨死。
据《浙》书披露,魏金枝先生当过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参加过工人运动,曾两次坐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加入“左联”,虽跟鲁迅有过矛盾,但总体关系还好,属“五四”后第一代作家。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上海积极从事文化运动,曾6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纵观一生,他集诗人、小说家、散文家、文学编辑、大学教授于一身,被誉为“和鲁迅、茅盾一起构成浙江文学的完整世界”。我不知道如此高的评价出自何人之口,但不管怎样,魏金枝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有一席之地的,其成就不能抹煞。
|